APP下载

区域会展发展中区域生态的保护维度

2019-11-29吴彩莲

摘 要:传统会展发展到现在,会展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由会展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会展发展需要与区域生态进行协调发展,否则会产生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引起气候微环境变化、改变区域水土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此,开展展会规划整合,构建会展产业生态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以及完善展馆内外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等是构建区域生态会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区域会展;生态会展;区域生态;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0-0054-04

会展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具有低污染、低能源消耗等特点,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会展业高营利性和综合性特点,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区域发展带来较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各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地方会展产业呈现粗放型发展局面,即一些地方政府未从会展业发展实际出发,大量的兴建展馆,造成了展馆利用率低,产能过剩;小规模、重复办展;展会搭建过程和展会期间产生的大量垃圾未进行有效处理,给展区的土壤、水资源、植被等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已引起有关部门和业界学者的重视。如方忠等以产业生态理论为基础,从会展场馆、会展产业链、会展管理的生态化规划三个维度解读生态会展[1];吴信菊等从在分析产业集群生态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产业集群生态型模型[2];马勇、包雪则提出构建会展产业生态圈发展模式[3];谢亚可在分析我国生态会展发展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会展发展对策[4]。总体而言,我国生态会展研究起步晚,文献成果较少,研究内容集中在产业集群、生态会展解读、生态会展设计等方面,少有文献能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生态会展发展,正确认识会展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会展发展与区域生态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实现相互间的支撑与约束[5]。区域会展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同样也同样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二者通过内部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使区域会展业与环境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呈现稳定存在,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又取决于压力—效应—响应系统(PSR系统)的协调性。(见图1)

区域会展业的发展根植于区域环境,离不开展馆、交通、物流等场馆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支持,会展业的发展会加速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扰动,打破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原来平衡状态,使整个系统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状态,要求人类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补偿。同时,区域会展发展,社会经济资本增加,对环境投资增加,区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优化了区域投资环境,为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推动区域会展业向更高层发展。区域会展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是相互依赖,它们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实现相互间的支撑与约束[5]。

二、区域会展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实践中,区域会展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引起气候微环境变化和改变区域水土资源环境等层面,简述如下。

(一)会展发展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主要来自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福州市为发展会展业,兴建了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中心占地67万m2,总建筑面积44万m2),并以会展岛为中心兴建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酒店和居民住宅,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化。大量的原生地林地、田野、水域被道路、广场建筑物和构筑物所替代,这种变化必然会带来区域环境和多样性发生变化,区域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多样性遭受破坏。此外,会展业具有三流——信息流、人流、物流汇聚的特点,展会期间大量人流和物流的进入,对地面或植被进行挤压和踩踏,进一步破坏生物多样性。当然,不可否认,为美化环境相关部门会在区域进行绿植种养,丰富生物种类,但远远无法弥补已流失的生物数量和种类。

(二)会展发展引起气候微环境变化

会展展馆建设、道路扩建、酒店及居民住宅建设,使得区域以人工铺砌的道路、广场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主的下垫面面积急剧增加,地表性质和植被覆盖程度发生剧烈变化,引起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配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尺度上气候系统边界环境[6]。

会展活动的举办促使大量人流、物流聚集,据统计,2018年“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吸引了1500多家企业参展,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15.1万人次。展会期间,人流、物流大量聚集,尤其是在展馆周围人流的聚集,汽车行驶缓慢,排出大量CO2、CO、NOx(NO和NO2)、SOx(SO和SO2)等溫室气体和臭味气体,增加空气污染,降低了空气质量。此外,以水泥、混凝土等构成的人工建筑物下垫面面积的增加,会引起城市热岛中心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三)会展发展改变区域水土资源环境

土壤发生是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7]。海峡会展中心及周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必然引起突然土壤微环境发生变化,如土壤微生物量减少和土壤的养分迁移等等。会展活动开展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大型活动的举办,短时间内大量人流涌入展馆,展馆用水量急剧增加,展馆供水系统负荷加重,在一定程度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甚至可能引发区域水资源紧张局势。而且大量参展者产生的生活废水和排泄物、展台搭建和撤展的废弃物、活动开展过程形成的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排入水体,都会引起水体悬浮物、BOD、大肠菌、病原菌等微量物质的数量发生变化,致使水环境恶化[8]。

三、区域生态会展发展的路径面向

区域生态会展的构建和发展涉及多方利益,受政府政策、区域经济、展馆设施、会展相关企业等多方因素影响,应从区域会展业发展实际出发,协调各方利益,优化会展办展环境,促进区域会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稳步发展。

(一)开展展会规划整合,构建会展产业生态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

首先,政府应树立低碳产业观,做好资源的规划整合功能,实现会展及会展相关产业低碳化发展。2017年福州海峡会展中心共承办展会23场,展馆闲置率高,且在这些展会中,汽车、家居、动漫为主题的展会都存在重复办展现象,其中仅车展就有4场。针对此情况,会展主管部门应做好展会总体规划工作,对现有展会进行梳理、整合,避免出现重复办展情况,同时依据福州的区位优势和产业背景,在发展本土展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家级展会落户福州,提高展馆利用率,使会展及会展相关产业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其次,政府应制定好生态会展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福州市目前已有的会展激励措施中,还缺乏对生态会展发展激励政策和评价机制,参展企业和组展商对开展生态会展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展会还处于粗放式规模经营中。为此,政府应从源头出发,积极听取有关生态专家意见,制定生态会展激励政策,并从参展产品、展台设计与搭建、現场营销、展后展具处理等几个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生态会展评价机制及细则,使生态会展管理标准化,推动组展商和参展企业自主将会展产品的生态化改造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

(二)完善展馆内外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

会展场馆既是举办会展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展馆的建设直接影响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推进福州会展生态化发展,可从展馆内外环境、软硬设施着手,优化展馆环境,使会展发展与生态环境更为和谐。从展馆设计来看,福州海峡会展中心在建造时,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利用福州地热资源和太阳能资源的优势,展馆中心在暖通节能设计采用冰蓄冷+常规电制冷+地下水源热泵组成的复合式能源系统[9]。然而,要发展生态会展,不仅要考虑低碳节能,还应考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展馆内,随处可见钢筋混凝土,唯独不见绿植,对此,可在展馆内适当种植绿植和观赏性花卉;在展馆外墙未装玻璃部分,可进行墙体绿化,降低室内温度;可将展馆外围光裸水泥地整改为碎石铺装,展馆外围水泥停车场整改为绿色停车场,同时利用南方阔叶林蓄水、净化空气能力强的特点,在广场、停车场地带规则式种植树木,既能形成规整式广场景观和停车场景观,同时能提高生物物种丰度,改善土壤养分。

(三)完善展会经营环境,发展低碳会展活动

会展的生态化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观众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作为展会活动的灵魂---展会组展商,应树立“低碳”理念,开发、发展“低碳”会展活动[10],把环保理念贯穿到会展策划、会展设计、现场管理、撤展等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以“低碳、环保”为主题的展会,开展线上线下展会双结合,通过开展网上会展,在提高展会知名度,扩大展会影响力的同时,实现展会低碳化。组委会还应加强对展会现场管理,制定现场音效分贝标准,减少噪声污染。在展馆周边设立垃圾分类箱,对由展台搭建、现场活动、撤展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四)提倡绿色营销

目前,企业的在展会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但最主要的营销方式之一仍为向观展者分发企业产品宣传单,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产品营销额,此营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2018年“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为例,本次展会吸引了1500多家企业参展,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15.1万人次,按每个客商接收每家1张宣传广告,则展会期间会产生约2.265亿张广告垃圾,需耗费2万多棵100公斤大树(1万张A4纸大约需耗费1棵100公斤大树)。绿色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以低消耗、低碳为主要特点。据有关调查数据,90%的美国人在消费时更愿意购买绿色产品,66%的美国人甚至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11]。“绿色”已成为消费的主流,这就要求组展商和参展企业增强生态意识,依据消费者需求特点,把“绿色”理念贯穿到产品设计、产品营销等环节中。如建议组展商在场馆布置、参展商在展台布置上尽可能使用可拆除、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高效节约化材料;参展商在现场营销中以新媒体代替宣传单页,避免大量展会垃圾的出现。

(五)改善参展者出行方式

会展产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而汽车行驶会排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因此,发展生态会展,节约能源可从参展者出行方式,从展馆内外交通工具的使用着手。会展组织者可考虑在市民集中的广场如五一广场、宝龙广场投入免费展会专线车辆;可与交通管理部门协调,在展会期间将部分公交路线延长至展馆。如此,既可吸引人群,提高展会人气,又可减少进入展馆的汽车数量。在展馆内提倡使用具有环保性能的交通工具,避免场馆内环境污染。

四、结语

人与环境、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全国生态会展发展浪潮的到来,福州会展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发展生态会展就应该积极推进福州会展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化、标准化,在不断完善会展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提高会展管理部门、会展企业及其相关企业、展商和观众的“环保、低碳”意识,实现会展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忠,张华荣.会展产业的生态化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212(04):223-226.

〔2〕吴信菊,唐立祥.会展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3(01):76-82.

〔3〕马勇,包雪.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及发展策略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30(06):18-21.

〔4〕谢亚可.我国生态会展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9(04):19-22.

〔5〕刘兆顺,李淑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分析模型与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04):76-82.

〔6〕郭旭东,陈利项,傅伯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进展,1999,7(06):66-75.

〔7〕吴彩莲.海峡西岸生态旅游发展对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05):43-45.

〔8〕吴克宁,刘友兆.土壤发生与环境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1994,1(05):59~63.

〔9〕李永振.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暖通节能设计分析及探讨[J].建筑科学,2010,26(10):121-125.

〔10〕王尚君.“低碳世博”影响下上海绿色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6,33(1):57-64.

〔11〕凯西·布莱顿.国际展览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外会展论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26.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