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眼力的“三度”锤炼
——以消息《两家子公社干部开始睡上安稳觉》为例

2019-11-29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眼力新闻记者时代

著名记者范敬宜曾经采写过一篇新闻,题目是“两家子公社干部开始睡上安稳觉”。报道的是“他连续两天住在辽宁省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公社干部睡得安稳”这样一件很普通的事。这篇消息成为新闻名篇,获得了全国新闻奖。

从看起来很平常,很多新闻记者也都知道、甚至看到了但又常常在不经意间放过的新闻事实,范敬宜却从中发现了新闻价值。因为“以前由于搞公社化,加上领导作风的问题,农村干部每天为此忙得团团转”,而如今“公社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他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并通过深入采访,点出变化的缘由是“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揭示了“包产到户好”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由此可见其独到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就是新闻记者的“眼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的基本遵循,也是做一个合格记者的法宝。“四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偏废。但对新闻价值的发现和把握,“眼力”至关重要。只有慧眼独具,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在增强“眼力”上下气力,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一名优秀新闻记者。

一、深入生活,努力学习,不断增加人生的厚度

人获取知识主要有两种途径:他人告知和亲身实践。相较于前者,后者获取的知识更稳固、更深刻,更能影响人的行为。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新闻记者不仅要“读万卷书”,向书本学习,汲取知识的养分,也要“行万里路”,深入生活,向实践学习。“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料”,只有迈开双脚,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疾苦,多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才能行稳致远,事业才能根深叶茂、兴旺发达。人生的厚度是用一本本书、一步步路堆积而成的,没有捷径可走。范敬宜如果不走进农村,不了解农村生活,不知道农民在想什么,不懂得农业的新政策,就不可能在没有新闻的地方找到好新闻。

在融媒体时代,由于受商业媒体、社会自媒体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传统主流媒体的年轻记者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既不愿意深入基层历练,又不愿意“充电”。往往热衷于跑会议、抄材料,写出来的多为程序化、概念化的应景式新闻,如同嚼蜡,食之无味。试想“一个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的人”,怎么可能写出好新闻,其传播力、影响力更是无从谈起。近几年来,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就是对症下药,开出的一剂“良方”。一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饱含激情的笔和镜头,用流淌着温度的文字和画面,创造了许多反映时代和人民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新时代的记者要加强学习,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学历史……特别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知识的阅历;要走出机关、走出大院、走出城市,到农村,到工厂,到社区,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只有迈开双脚丈量大地,深入一线直面生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路上掌握实际情况,在现场聆听前沿声音,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掌握实情,明辨是非,炼就“火眼金睛”般的“眼力”。

二、思维敏锐,与时代同步,不断保持职业的敏感度

没有职业的敏感,对新生事物就会熟视无睹;不与时俱进,就不能发现新时代的新气象。范敬宜之所以能从“公社以前晚上电话声不断,早上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的社员堵门”和“公社干部现在睡得安稳”的对比中发现变化,既有深厚的新闻功底,更源于对时代脉搏跳动的准确把握和高度的职业敏感。

时代楷模张富清的感人事迹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刊发后,央视湖北站、人民日报湖北分社、新华社湖北分社又跟进进行连续报道,几十家网络媒体同步转载,老英雄张富清很快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个典型人物的发现也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

《湖北日报》的记者们在知道张清富是一位战斗英雄,有不少军功章和证书的情况后感到很震惊,也立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接下来他们所进行的采访报道在三个方面处理得很到位:一是在接到新闻线索后,他们首先想到是不是真的?可不可以报道?当下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设问”的过程,反映了记者良好的新闻素养和职业敏感。既是对新闻事实真实性的“合理怀疑”,也是对新闻价值的评估;二是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张清富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国家”的崇高精神后,凭借新闻职业敏感判断“这不只是一个好人好事,也不仅仅是一个战斗英雄的传奇故事,这是一个重大新时代典型”。这个判断是记者“眼力”独到的体现,一个记者如果没有敏锐的思维,其判断力是难以达到这样的层次的;三是对新闻主题的提炼具有政治敏锐性。老英雄、老党员一辈子深藏功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闪耀光辉,是英雄而不居功自傲,是党员一辈子不忘初心,其境界正好契合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大主题,与中央号召、时代要求和人民呼声同频共振,具有生动的现实意义。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凝聚起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记者增强眼力,就要敏于发现新闻线索、善于判断新闻价值、精于挖掘新闻素材,更好地使工作符合时代需要、契合现实国情、满足受众需求,实现同频共振的效果。

三、开动脑筋,总结规律,不断提高思想的深度

思想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脑力是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凡是影响深远、为人称道的新闻作品,都内含着强大的思想力和解释力。

消息《两家子公社干部开始睡上安稳觉》写到“一年前,两家子公社还是全县最穷的公社之一,去年他们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全社人均收入由六七十元增加到一百六十五元。社员生活好转了,不但不向国家伸手,民事纠纷和家庭纠纷也越来越少了。”这段看似波澜不惊的话,却极具思想的解释力: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施,不仅增加了社员的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状况,更是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广大的辽宁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谓见微知著,由表及里,力透纸背。这是记者功力也是记者的“眼力”所在,其深邃的洞察力表现在新闻上,就是思想深度和穿透力的达到。

新闻漫画《新问题》 赵雪峰/作(萧山日报社)

任何一名记者都有一个从入门到行家里手的成长过程。新闻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要认真做好书本知识的转换运用,不断深入总结工作中的规律性认识,在自身知识结构上嫁接出新的知识增量,提升思考深度和穿透力。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假使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应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记者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超前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方法,总结其特有的规律,提高思维能力,才能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高度,才能透过新闻事实,展示出时代发展的前景,给人以方向,给人以希望。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斯诺经过艰苦的采访断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希望,红星必将照耀中国。”如果没有强大的超前思维能力,没有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不可能作出历史性的结论,更不可能采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

记者必须既能从细微处察丝毫,又能从战略全局上观大势。新闻界有一句口头禅——“要有站在天安门上看世界的胸怀,要有到田间地头找感觉的情怀”,这包含了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要深入基层,充分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二是要眼观大事,登高望远,把个体放入整体,把局部放入全局中去比较、鉴别、归纳和整理,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个别现象”中找到“普遍规律”,这样才能提高思想的深度和高度。

新时代给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因此,记者要争当善于思考、勇于求索的思想者,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始终保持思想的解释力和敏锐度,用深邃的思想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猜你喜欢

眼力新闻记者时代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眼力大搜索
考眼力
考眼力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