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新闻文本中几种符号的使用偏误

2019-11-29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顿号引号问号

在当代,新闻已成为人们看世界的窗口,影响着大众舆论的走向。因新闻文本接触面的特殊性,给从业者提出了特定的编辑要求,而被称为“文之眉目”的标点,其在新闻文本中的规范运用,有利于畅通传播和发扬语言文字表达魅力,更显意义重大。通过对部分主流媒体新闻文本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发现,使用频次比较高的是问号、顿号、引号、冒号、逗号和句号6种标点。本着问题导向,本文将对问号、顿号、引号3种高频标点使用偏误情况作具体分析。

一、标点在新闻文本中的重要作用

《辞海》中把标点解释为“书面语里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语词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称:“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正确地使用标点,能帮助人们确切、恰当地表情达意,准确精密地记录语言。承载着对社会公众传播的重要信息的新闻文本,更应该注意规范使用标点,以免产生歧义、表意错误、表达不清等,影响公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

二、三种标点常用用法及偏误

(一)问号

问号主要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使用问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长短。新闻文本中的问号一方面可以表达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质疑,另一方面可以引起读者强烈关注或者思考。如:(1)总统?总理?普京可以随便挑选(《长江商报》2007年12月4日),为强调语意和疑问语气,这个选择问句在两个选项后都用了问号。后一个问号作为书面符号标志,兼表疑问语气;前一个问号用在两个选项之间,既强调前一个选择的内容,同时强调有疑问语气。(2)天麻为何又被称之为定风草?(搜狐新闻2017年12月23日)含有疑问词的非疑问句,不能使用问号。该文内容主要介绍天麻称之为定风草的原因,虽含有疑问词,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了一个陈述语气,不是疑问句,因此不能用问号。

(二)顿号

顿号用于并列词语、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或者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新闻文本中的顿号绝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其基本用法。如:(3)赫山区通过“一会一约一队三书”吹响了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树立新风尚,倡导新生活,打造文明乡风的集结号。(《益阳日报》2018年3月8日)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树立新风尚、倡导新生活、打造文明乡风五个词组均是并列词语,应使用顿号。(4)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全国和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等文件会议精神(《益阳日报》2018年3月26日),“文件会议精神”实际上指“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文件”“会议”中间应使用顿号。(5)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新华网2017年10月25日)新闻报道标题中出现一连串国家领导人名字时不使用顿号。(6)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018年11月14日),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三)引号

引号基本用法是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等。(7)“散户炒股,只能给别人埋单”(《长江商报》2009年3月4日)(8)刘定安认为:“不能单纯以产品做企业,做企业要有思想、有文化、有品位”。(《益阳日报》2018年3月26日)直接引用的相关人士的话语,是引号在新闻文本中最多最普遍的用法。例(7)为标题,句末可不用标点。例(8)为新闻文本正文内容,引文是陈述的相关人士观点,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引号应把引文句末的句号引进来。(9)我市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发放工作已完成(东阳新闻网2017年7月13日)“4050灵活就业人员”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难以竞争就业的劳动者,属简称,需要用引号将其引起来。

三、标点错误使用的风险简析

一段时间以来,标点在新闻文本中独特的表达作用被忽视,乱用错用现象较为突出,存在一定的文化风险。

一是误导读者固化错误知识。新闻文本是权威的文字表达形式,其传达的知识被许多忠诚读者无条件接受。新闻文本中标点的错误用法一并被读者接受,一旦在大脑中固化,要予以纠正往往费力,甚至徒劳。错误传播的人群越多,产生的文化贻害越广。

二是削弱媒体权威,破坏新闻生态。“互联网”时代,相较传统纸媒,新媒体报道时效快、角度维度立体、内容版面无限制、声像兼备、图文并茂、秒传发布、无限链接,优势巨大,因而快速崛起。一些网络媒体编辑为吸引眼球,故意错用标点,如多个叹号重复叠加,动不动用问号作悬疑,误导大众,破坏新闻生态。

三是冲击国家标准,形成文化传播障碍。新闻文本标点使用错误会削弱标点拓展文字内涵的艺术张力,给读者阅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进而可能冲击《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对文化传播、权威声音发布、舆论阵地的守护产生消极影响等。

四、如何遏止标点使用偏误蔓延

笔者以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新闻从业者进一步加强对标点用法的学习。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者是新闻文本的“把关者”。有道德操守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正视、思考和身体力行,切实加强学习,不让错误的内容在自己的笔下产生、从自己的眼前溜过。在我国,标点的使用有着较为详细的国家标准。2011年再次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对汉语书面语中的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了规定和说明。新闻从业者应该在案头常备这本手册,时时翻阅,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用法,准确表达文意,推动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

(二)高等院校新闻专业进一步加强对标点用法的传授和考核。标点是最基础的语言知识之一,但恰恰因此而被一些学校所忽略,认为高校应该“研究学习高级的知识”。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掌握好标点的用法,所著之文,词难达意,这样的毕业生难言合格。只有在学校学好了标点用法,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而不必在使用标点时纠结、心虚,甚至惶恐。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明确知道各个标点符号的用法,再在具体的写作中体现领悟。通过利用标点,适当表明新闻语句中的各类情感,句子的分句断句等情况。其次,在区别各类标点不同含义时,可适当运用对比法,也就是对比分析标点常用现象和活用现象,找到不同点,然后归纳出规律。这样就容易掌握牢一些疑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新闻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新闻特别是时政新闻的政治性、严肃性、权威性,决定了新闻文本的规范性。各级党委政府的新闻管理机构除了对新闻的政治审查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新闻文本文字、标点等的日常监管,对各新闻媒体出现的差错及时予以通报提醒、“纠偏反正”,督促其更加精益求精、细上加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错误。同时,开辟读者挑刺类的通道,鼓励群众参与,共同维护标点正确使用的良好写作环境、阅读环境和学术环境。

猜你喜欢

顿号引号问号
顿号的自我介绍
引号的用法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问号和叹号
别小看了顿号
天上掉下个大问号
糊涂的顿号
问号处是什么等
点击“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