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个出发
——纸媒从“字”到“视”的探索

2019-11-29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扬州纪录片

50多年前,麦克汉卢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50年后,移动互联网勃兴,手机几乎真成了我们身体的“延伸”,媒体传播的介质、规律、表达方式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今天的媒介生态里,短视频是传统媒体最新的、甚至也是最后的“风口”,已成为一种共识。这样的大背景下,扬州报业传媒集团融创中心主动出击,发力短视频领域,探索从“字”到“视”之间的无限可能。

一、从“新”出发,轻舟驶入蓝海

毫无疑问,报人是视频领域的新兵,纸媒和视频行业是有很大差异的。作为传统纸媒,我们为什么要把短视频作为“新战略”?踏上短视频的跑道,我们的优势和底气又在哪里?

首先,从我们自己的内部认识来看:从“字”到“视”,并非无法跨越的鸿沟,更多的还是传播手段的转换。

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字、图片、视频,最终呈现的都是内容。视频产品的核心依然是内容的打造,纸媒人对于内容的沉淀更丰富、对内容的把握更精准、对内容的审美更高端,从纸媒延伸到视频领域,我们基因里的专业性会自然转换成竞争优势。

再次,纸媒的工作是经过采、编、审、校、印等多道工序才得以面世的,严谨的“匠人精神”贯穿每个环节,也代代传承。只要我们不忘初心,这种“匠人精神”必将折射在短视频的制作和生产上。

鉴于这三点判断,我们逐“新”而行、从“新”出发,义无反顾驶入短视频蓝海。

新的团队。从一个人、一台摄像机起步,到目前,视频团队发展到18个固定成员,能够全流程独立完成纪录片、专题片、形象宣传片、视频新闻、视频直播等,同时,我们对这个新的团队也有新的要求,每个人都要是多面手,每个人都要能独立完成完整的视频产品。

新的机制。因事定人,以项目和作品牵头组团,按作品来考核。

新的方向。厘清概念,向短视频转型并不是向电视化转型。四两拨千斤,找到流量、品质、效益之间的结合点,实现内容和运营的双赢。

新的平台。把移动端作为视频生产和推送的主要载体和平台,联动全网进行分发推广。

二、从“特”出发,找准切入角度

视频起步之初,摸着石头过河,有了想法就加一点,创作了《未来大师》《发布转转转》《宝宝看个球》《早7点》等许多栏目,在视频探索上跨出了第一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在与受众的碰撞中,我们确定了一条原则:不做传统“重”视频,找准最有特色的切入点。

作为传统纸媒转型而来的新军,和一般视频团队相比,相对而言,我们的“优”和“特”依然在文字上,我们形成这样的共识:某种程度上,文字是视频的基石。

对于报人来说,文字的敏感融入血液。那种精准的叙事表达、精巧的结构设置、生动的细节阐述、直抵内心的情感铺陈……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有了想法,我们就将触角伸向了公众更为柔软的内心,专注更为纯粹的领域。

2016年秋季,在中央与地方共同提倡创建特色小镇的热潮中乘势而上,报业集团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个系列短视频推出——微纪录片《一镇一味》正式开播。这档短视频以纪录片的手法,以味寻味,展示扬州各个乡镇的经典风味,捕捉味道与地理、生态、人文、经济等的勾连,把扬州人的“山水与乡愁”浓缩在5分钟左右的视频里。第一集《湾头古镇——时光琢玉》在扬州发布客户端一推出,就成了爆款,好评如潮。《一镇一味》首季推出15集,几乎每一部都引起轰动,所有的扬州名镇都以能拍一部“特色小镇”为荣,15集全网阅读量突破千万,省委宣传部部长亲自点赞,此系列视频还斩获江苏省新闻奖重大主题类创新报道一等奖。同时,这一系列的视频在营收上取得突破,通过冠名招商等方式,实现了流量的变现,经济效益破百万。

一炮打响奠定了信心,更重要的是:由此发端,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特色项目——微纪录片。

作为记录片中细分出来的新样态,微纪录片拍摄制作周期较短、更加注重结构和文字、团队投入较少、特别适合手机端等新媒体展示,相当适配传统媒体向视频转型。

随着《一镇一味》第一季落幕,我们有了三大收获:视频产品确立定位;视频团队打磨成型;盈利模式水到渠成。

三、从“心”出发,坚守精品之路

“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短视频领域。

坚守我们的品质、品位、格调,坚守我们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坚守我们自身的特色和方向,这三个“坚守”是我们视频制作不可动摇的信条。

在具体操作上,既“顶天”又“立地”。关注家国主题的宏大叙事、立足城市底蕴的深度挖掘、触摸鲜活生动的人间烟火,实现正能量和阅读量的双赢。

在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后,呼应这一主题,我们迅速响应,紧扣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成功牵头城市和“大运河第一城”的地位,策划推出了附着于大运河文化的《非遗扬州》系列视频纪录片,首个系列《墨香》《弦韵》《飞花》分别聚焦扬州三个世界级非遗雕版印刷、古琴、剪纸。

“一条运河催生一座城市的繁荣,一项技艺传承一个城市的文脉”。此系列的第一集《墨香》开篇就点明宗旨,完整展现“雕版印刷”这一世界级非遗技艺,此片一出,技惊四座,不仅在网络传播中取得巨大反响,更获得了专业领域的肯定。当年,在人民日报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非遗扬州·墨香》从全国两百多家党媒报送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党媒优秀原创视频十佳,并被人民网列入“双语展播计划”,作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作品向全球推广;《墨香》还入选了中宣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频作品嘉奖名单,全省仅三部作品获嘉奖,我们是全省唯一由纸媒出品的、更是扬州唯一的一部。

在锻造了系列精品微纪录片之后,我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又切入了“微电影”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并且依然出手不凡。依然是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题,我们策划了《一根丝线》的微电影作品,以根植于大运河古镇的民歌为“线”,演绎了“一首歌、两座城、三代人、四千公里”的故事,涵盖了大运河文化、援疆、家风等三大主题,从剧本创作开始,就由我们自己的视频团队完全独立原创,成片入围“大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从全球上千部片子中脱颖而出,杀入最终终审,获得最佳摄影奖。

四、从“文”出发,呈现人文馥郁

作为出身于本土主流媒体的团队,身处扬州这样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挖掘她的人文底蕴、梳理她的千年文脉、参与她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我们责无旁贷。

从“非遗扬州”的第一集开始,我们找到了和这座城市的文化进行对话的途径:每一项非遗技艺,都不仅仅是技或者艺,更是城市文明传承的密码。它们身上,承载着千年的岁月,是时光、地理、历史、经济、习俗、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由此得到启迪:这是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项目,我们要突破一切困难完成这项文化壮举。

因为“非遗”系列第一部的成功,我们顺利和文广新局签下合约:除了三部世界级非遗项目,扬州十六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系列视频记录片也全部交给我们的团队;同时,作为国家指定的文化性抢救项目“非遗传承人保护性抢拍”最终也由我们接手,扬州列入保护名单的22名非遗传承人的全部影像资料均由我们来拍摄成片。

在非遗项目的拍摄中,我们梳理出了这些千年绝技的传承轨迹、破译了它们和这方水土间的基因密码、彰显了城市发展背后的人文之光。

放眼全省,扬州是第一个把所有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全部视频化的城市;而我们,也是全省唯一承载这种重大系列文化视频项目的纸媒团队。

五、从“人”出发,引领价值导向

《一镇一味》和《非遗扬州》作为视频的新样态,充分说明了微纪录片与新媒体语境是相适应的。

这两个系列的成功之后,我们有了新的想法:作为本土最具实力的主流媒体,我们能不能把重大主题宣传嫁接到短视频这样新的表达形式上来?

在解锁了地、味、事、技的微视频拍摄之后,我们能不能把最难拍的“人”拍好?能不能通过“人”来传达正确的价值导向,完成我们党媒应该完成的责任?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时代的大节点上,主流媒体的视频团队不能缺席。

我们策划推出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难忘四十年》——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人物访谈。

这个大型的人物访谈型微纪录片,选择了四十年里最具代表性的40人,是平民视角、生活故事、家国情怀的结合,通过个人的奋斗史,紧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主题,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

每一个受访者,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也是40年家国巨变的见证者、40年城市发展的参与者、40年改革开放的受益者、40年化茧成蝶的奋斗者;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纪、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我们用视频作品描绘出了个人经历与时代进度、社会发展等经纬交织的乐章。

教育、艺术、城建、科技、健康、环保……每个领域里扬州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将那些湮没于岁月的往事娓娓道来。我们从日常的细节入手,用场景化、故事化讲述,从他们的人生轨迹里寻找个人与时代、家国的共振,用他们的奋斗轨迹传达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和价值观,用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人生经历折射40年家国巨变。

“40年40人”系列人物访谈微纪录片社会反响热烈,第一个人物姚文放的视频纪录片阅读量突破10万+。省委宣传部王燕文部长、市委书记谢正义等主要领导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通过这样一个系列的尝试,我们解锁了新媒体语境下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六、从“美”出发,追求极致影像

新媒体的环境赋予微纪录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微纪录片的影像表达有了更多自由,但万变不离其宗,评判影像的最高标准一定是“美”。

在对“美”的追求上,我们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在不断学习的同时,通过系列化的大型作品来寻找感觉、锻炼队伍。

我们策划推出了180集的微视频作品“90秒看扬州”,没有文字,全部以影像呈现,对镜头的表现力要求极高。

“你心中的扬州,是在水一方的婉约,还是襟江带海的壮阔?是庭院深深的幽静,还是万商纷沓的繁华?是千年文脉的坚守,还是与时俱进的开放?”《90秒看扬州》第一集以《江淮生态大走廊》,精美的镜头、大气的开栏语旁白,立刻在扬州人的朋友圈中广泛传播,当天阅读量破10万。

这一系列涵盖山水、生态、景点、美食、非遗、村镇、城建、交通、经济、大项目等众多亮点,展现了扬州的万千风华,也代表了我们的视频团队在影像呈现上的极致探索:山水的磅礴之美、生态的清新之美、园林的富丽之美、建筑的优雅之美、城市发展的现代之美、晨昏光影间的灵动之美,甚至是窗、廊、檐、树影摇曳的细节之美……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为了片子里一个两秒的延时,我们可以一人一机蹲拍24小时。

作为国内地级市中发力短视频较早的纸媒,在两年多的实践中,从“一镇一味”锋芒初开、“90秒看扬州”惊艳呈现、“非遗系列”技惊四座、“40年40人”大开大合、“一根丝线”跨界出击,我们定义了扬州精品视频的新高度。最重要的是,我们坚守着党媒的标准和底线,从未放弃过弘扬正能量、从未为了流量牺牲品质,秉承“只做精品”的信念,实现了优质内容、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的三丰收,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在重大主题报道的项目化运作中,扬报集团的视频团队找到了自己的特色路径:争取到项目化资金和冠名招商,立项之初就实现盈利,比如我们的“非遗系列”和“40年40人”,两个项目带来300多万元的营收;项目化的运作培养出全能型团队,主力成员均能独立完成从脚本创作到最后成片的全流程工作;在宣传报道中形成强大声势,在主流舆论阵地上旗帜高扬。

猜你喜欢

扬州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扬州茶韵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扬州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