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林业作用探讨
——以合肥市为例

2019-11-29周安云

绿色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合肥市林业生态

周安云

(合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安徽 合肥 23000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最近,安徽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作为基础产业的林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没有林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党提出的“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结合合肥市的地方林业总体布局与特点及其在合肥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表现现状,探讨了地方林业如何在地方政府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问题

要让地方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促进作用,需要立足于本地的林业现状,认真分析本地的林业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只有在深刻理解本地林业状态和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因地制宜地纠正并规划地方林业产业体系和相关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等。

2.1 合肥市林业现状剖析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在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构建前,需要客观真实地分析其地形地貌、气候和当前地林业布局等。

合肥,古称庐州,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和巢湖市。全市总面积1.14万km2,常住人口779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416 km2,建成区常住人口409万人。

合肥市地处华东地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之间,合肥境内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其温和多雨的气候非常适合多种林木的培育和生长。截至2017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9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27%;其中有林地面积235.3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8.56%;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4.03%,林木绿化率27.64%。生态公益林面积46.6万亩,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积162.6万亩,核发林权证书3.81万本。全市森林总蓄积量1453.22万m3,其中,四旁树木蓄积324万m3。全市现苗木花卉栽培面积96万亩,经果木面积24.万亩,木本油料栽培面积11.4万亩。林业产值116亿元,其中苗木花卉销售额56亿元。森林公园建园10个,2017年游客量1244万人次,实现产值18亿元。

2.2 林业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问题

在合肥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该市林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为基础性产业,仍存在不少问题。

(1)产业在乡村致富的作用仍不强劲,占比不高;森林旅游、森林城镇、森林人家建设与江浙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主导的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近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呈现弱化退步风险;造林绿化苗木发展不均衡,效益不高;林业产业特色不明显,主导型林产品供给市场竞争力弱。

(2)林业生态建设存在县市区的不平衡,林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的乡村林业生态建设与重点区域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地处江淮丘陵地带,人均林业用地面积小,大面积造林空间有限,可供土地资源少。

(3)林业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创新动力不足,林业先进典型人物和事例的挖掘和宣传力度不大,引领效应不强;林业生态文化、森林村庄建设任务艰巨,林业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仍较薄弱。

(4)村民主动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配套改革进程缓慢,村民在参与乡村集体林业管理的主体意愿不强,乡村管理人才缺乏。

(5)林业致富效应仍不明显,林业在村民经济收入的占比仍较低,林业支农惠民民生欠账较多,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体系亟待建立,林业基础建设仍是乡村发展中的短板,林业资产管理和林地流转亟待强化。

3 对策与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地方林业特点,积极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布局,构建符合当地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重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充分重视和挖掘地方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3.1 构建林业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1)地方政府及相关的林业部门,应着力提升地方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继续巩固提升植树造林成果,主打种苗花卉、经济林培育、森林旅游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森林碳汇、林权交易等新型业态市场。

(2)合理做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本地林业发展的基础,确定好产业的发展方向,做好定位,重点把产业放在苗木、森林旅游、乡村综合休闲、特色经济林产品等方面统盘考虑,建立起符合当地特色的完备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3)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林业的发展不能全面开花,一哄而上,同质化发展。要立足现有的林业基础,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帮扶、金融支持,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实力的林业经济实体,使其成为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范本,逐步推进林业特色产业有序发展。

(4)做好产业布局。林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助推动力,通过重点区域优先发展、优先支持的方式,带动后发地区赶超发展。以合肥市的林业产业布局为例,把重点放在沿巢湖周边区域,大力发展沿湖湿地公园、森林旅游、康养产业、观光林业等,这也非常契合合肥市提出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总体目标。

(5)切实落实配套政策。地方政府及相关林业部门需要开展大力调研,在吸收其他兄弟地区好的经验和政策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加快落实符合本地实际的林业专项配套政策,通过政策指导,更好地助推林业产业发展。

3.2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打造生态宜居的林业生态环境,林业肩负着重要使命。地方政府和相关林业部门在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以合肥市为例,要按照“保护好山脊线、水岸线,绿地线,建设森林城市、田园城镇、诗画村庄”城市规划要求,实现“林中有城、城中有园”林业生态体系。

(1)要突出当地重点区域的林业生态建设。合肥地处江淮分水岭,山地少,丘陵和岗坡地多,生态区位重要,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继续主攻江淮分水岭、沿巢湖矿山生态修复、入巢湖支流两岸区域的绿化,把握好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做好面上生态自治,以林业项目建设为主,逐步打造环巢湖重点区域的城乡一体化的林业生态体系。

(2)稳步推进乡村绿化与其它工程项目的结合。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乡村绿化呈现点多面广零散不集中等特点,但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有没有绿起来美起来,是衡量乡村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林业发展要坚持以实施小绿化大成效、小生态大治理思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乡村道路绿化、农田林网绿化、村庄绿化、塘口绿化,大力推进乡村的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资源保护,再现乡村过去原生态的自然风貌。

3.3 繁荣林业生态文化,引领乡风文明主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大力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林业生态文化积淀着务林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他们的精神标识。在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掘、大力扶植、广泛宣传林业行业的先进典型,加强林业行业精神的提炼培育和宣传推广,讲好林业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事例,传播林业声音,既要教育引导林业干部群众努力做乡风文明的践行者,又要不断丰富乡风文明的内涵,为广大乡村乃至全社会树立榜样和标杆,用生态文化和林业行业精神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林业生态文明示范镇(乡)、示范村(社区)建设。

(2)加强乡村林业技术人才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目前,在国家层面已出台了鼓励年青人返乡创业和从事乡村工作的政策。要在有条件的区域大胆尝试,把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乡村人才鼓励性工作做在前面,重点从大中专毕业生及在外创业返乡农民工中,精心挑选一部分有思想、有能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经业务培训、创业培训后,将之充实到林业一线,做林业建设者、拓荒者、管理者和林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为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

(3)挖掘林业产业体系构建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先进典型事例和先进个人和集体,做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当代林业生态文明宣传,精心挑选部分有代表性古树名木的历史传承,作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传统部分做好宣传。

3.4 在林业供给侧改革中助推乡村治理有效

(1)尊重民意,探索林业创新改革。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鼓励农户以承包的集体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量化或作价入股,发展林地林木股份合作社。支持依法以资金、林木、林地、产品、劳动力等形式出资或折资折股入社形成利益共同体,由股份合作组织经营或统一对外出租,所得收益按股份进行分配。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大力推进林地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制度,引导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实现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2)健全森林法等林业法规法制体系。充分发挥基导护林人员保卫森林资源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职能作用,广泛深入开展林业方面的普法教育,提高群众的法治素养。

(3)加强林业天网工程建设。结合森林防火等资源保护工作,加强林业“天网”工程建设,整合完善护林员队伍,提升林业社会治理能力。

3.5 加强林业致富效应,促进乡村生活富裕

林业是林农收入的主要依托,也是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同时是建立美丽社会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1)广开增收渠道。依据在正在实施的农村三资改革,将森林资源变成可交换的资产、可流动的资金、可盈利的资本,特别是探索林改后的配套改革,让林权变股权,增加乡村群众的财产性收益。

(2)探索生态补偿社会专项基金。对生态重要地段、区位点提高补偿标准,如在合肥市的林业建设过程中,对于合肥水源地、巢湖周边、入湖支流流域,让生态付出者获得应有的报酬。

(3)适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实施期限。在巩固退耕还林已取得的生态成果基础上,对退耕群众的生态林业纳入公益林范围,持续增收收益。

(4)加大林业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信息服务,指导和帮助群众把握市场规律,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能力,畅通销售渠道,实现发家致富。

4 结语

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探讨了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当地林业的作用,在剖析了合肥市当前的林业总体状态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完善的符合地方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供给侧改革等措施,以充分发挥地方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合肥市林业生态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land produces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