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白安陆诗歌的成就与特色

2019-11-28袁姝月李定广

江淮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安陆李白诗歌

袁姝月 李定广

摘要:“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是李白人生的第二个时期,这期间在安陆当地所作的诗歌有31首,这些诗歌过去并未受到学者们的注意。事实上这些诗歌在艺术上已经成熟,特色突出,成就不俗。李白安陆诗歌的主题,总体上有一个从信心满满到失落颓废的变化。安陆是李白的心灵“驿站”,在外遇到挫折与不满,于此可以释放并再次凝聚信心。李白安陆诗歌的主题及其变化,是他一生诗歌主题的一个缩影。安陆诗歌的体裁,大部分是古体诗和五言诗,较少近体诗和七言诗。李白安陆诗歌意象的特点,集中反映在自然意象、醉酒意象、隐士意象和仙道意象四个方面。安陆诗歌研究可以作为李白不同阶段、在不同地域诗歌研究的一个对照样板。

关键词:李白;安陆;诗歌;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5-0173-005

李白晚年在《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中言“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1]1566。开元十五年(727)到开元二十五年(737)间,李白在司马相如所言的云梦泽之地湖北安陆度过了十年的岁月,并在此娶妻生子,完成终身大事,可以说李白的前半生除了“求仕不得”外基本圆满了。这十年,李白一直为了“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努力,十年间他以安陆为中心巡游各地,为后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本文所谓的“安陆诗歌”仅指的是李白创作于安陆的诗歌,即在安陆当地所作的诗歌,不包括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期间离开安陆出游各地所作的诗歌。以往众多学者对于李白在安陆十年间的诗文研究多围绕于李白在这期间的事迹考证及人生观的探讨,有个别学者对安陆诗文进行注释(1),然而有关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特色的问题并未受到学者们注意。大概原因是,学界一般认为李白在这一阶段所作的文章名篇迭出,而所作诗歌的成就并未臻于顶峰,尤其是在安陆当地所作的诗歌,数量不多,虽也包含几首佳作,但多被认为是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的随笔之作,成就一般,故未见有学者将李白的安陆诗歌单独摘出来加以考察。事实上,李白安陆诗歌颇有成就和特色,值得专门予以总结。

一、李白安陆诗歌的创作概貌

李白在安陆到底创作了多少首诗歌,这涉及对李白诗的编年。而对李白诗文编年的讨论,各家意见不尽一致,如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等著作,对于部分诗歌创作时间和地点的看法稍有分歧。本文以编年优势见长的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之诗歌系年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王琦《李太白年谱》、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诸家的系年,可以胪列出李白在安陆大约创作了32首诗歌: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来到安陆寿山定居,作诗四首:《山中问答》、《南轩松》、《静夜思》和《白毫子歌》;开元十六年春李白出游江夏,夏、秋、冬在安陆,作诗四首:《古风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古风其二十七》(燕赵有秀色)、《古风其五十一》(青春流惊湍)、《秋思》;开元十七年在安陆作诗四首:《安州应城玉女汤作》、《感兴八首》其八(嘉谷隐丰草)、《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折荷有赠》;开元十八年,李白经南阳往长安干谒求仕,开元二十年冬末回到安陆;开元二十一年由寿山移居白兆山居住,其间作诗十二首:《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春日醉起言志》、《赠内》、《待酒不至》、《自遣》、《山中与幽人对酌》、《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夏日山中》、《北山独酌寄韦六》、《送杨少府赴选》、《送梁四归东平》、《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薛员外乂》;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又开始了他的漫游,主要活动范围在襄阳、江夏一带,之后前往太原、洛阳等地;开元二十五年,他返还安陆作诗七首:《春日独酌二首》、《独酌》、《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长歌行》、《短歌行》、《庭前晚花开》、《友人会宿》。

学界一直强调“李白安陆十年”,若除去这十年中离开安陆赴各地游历时间,李白在安陆当地实际生活的时间只有五年左右,所作诗歌仅32首,数量并不多,而在安陆期间自开元十八年至二十年北游长安一带,不到三年时间创作诗歌就有60首,是安陆诗歌数量的两倍,且名篇不少,李白代表作《蜀道难》即作于这次长安之行时。可见,京城长安对李白的刺激和意义有多么不同寻常!不过,李白安陆诗歌32首数量虽偏少,但艺术上已经成熟,拟汉魏古诗如《古风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古风其二十七》(燕赵有秀色)、《古风其五十一》(青春流惊湍),拟南朝小乐府诗如《静夜思》、《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拟“永明体”绝句如《山中问答》等,皆为传颂佳篇,特别是家喻户晓的名篇《静夜思》即作于安陆,应是李白安陆诗歌的最大亮点和最高成就。

二、李白安陆诗歌主题和体裁特点

安陆十年间,李白的活动基本依照“安陆—出游—安陆—出游—安陆”的路线进行,最后举家迁至山东任城。当我们从这个过程来看李白的安陆诗歌时,发现其安陆诗歌主题有个很明显的变化规律:

首先,初到安陆时,诗歌主题主要是在抒发李白的人生志向和思乡之情。《山中问答》《南轩松》和《白毫子歌》均能体现其人生志向,《静夜思》则表现其思乡之情。如《山中问答》云: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1]1095

别人问李白隐居的目的,他“笑而不答”,其志向一般人不能理解,正如《唐诗摘抄》所评“栖山原非本怀,然难为俗人道,故立言如此”[2],与这首诗同时所作的散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可以作为此诗很好的注脚:“乃虬蟠龟息,遁乎此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1]1521《南轩松》诗托物自喻,结尾说:“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可见太白此时志向之高远。

其次,居安陆一年以后,诗歌增加了怀才不遇、美人迟暮的主题。如《古风其二十六》云: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1]142

元代萧士赟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中评此诗曰:“此篇荷与华池,比也。谓君子有绝世之行,处于僻野而不为世所知,常恐老之将至,而所抱不见于所用,安得托身于朝廷之上而用世哉?是亦太白自伤之意也欤!”[3]316本年所作的《古风其二十七》(燕赵有秀色)《古风其五十一》(青春流惊湍)《秋思》也都是表达这一主题。

再次,从长安返回安陆后,李白有些失落,诗歌多写“醉酒”一类孤独颓放的主题。多写“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春日醉起言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这类诗句。从诗的题目中也能反映出来,如《春日醉起言志》《待酒不至》《自遣》《山中与幽人对酌》《北山独酌寄韦六》《春日独酌二首》《独酌》等。

最后,在从襄阳、江夏、太原、洛阳返回安陆后,诗歌除了“醉酒”主题外还增加了神话色彩,恐与出游时与道教人士接触后的感悟以及感怀十年时光飞逝却大功未成有关。如“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吾欲搅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短歌行》)等,这时期应是李白神仙道教思想的酝酿期。

李白安陆诗歌的主题,总体上有一个从信心满满到失落颓废的变化,反映了李白在间断居住安陆时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漫长的十年,安陆就好比李白的心灵“驿站”,在外遇到挫折与不满在这里可以释放并再次凝聚信心。李白这十年共计诗歌作品150多首,比较少的是对于他的个人生活状态特别是家庭生活的描绘,更多的还是其个人意识形态的活动并常随着游历干谒遭际的变化而变化。李白安陆诗歌的主题及其变化,是他一生诗歌主题的一个缩影。

李白安陆诗歌的体裁特点,我们于下表可清楚见出:

从上表可知,李白安陆诗歌体裁上有三个特点:其一,涉及的体裁较为全面。包括乐府、歌行、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絕句六种,只是没有七律和排律,可见李白这一时期还没有开始创作七律;其二,安陆诗歌中绝大部分是古体诗(27首),近体诗(4首)很少。李白是复古派,一生擅长古体诗,古体诗比近体诗更有骨力和阳刚之气;其三,安陆诗歌中绝大部分是五言诗(共27首),七言诗(共4首)很少。五言诗较平稳,七言诗更富激情,安陆作为李白的后方,给予李白的主要是平稳,所以选择五言诗;而外面的世界,尤其是长安,给予李白的更多是激情,所以选择七言诗。

三、 李白安陆诗歌的意象特点

诗歌意象的选择能够体现诗人个性、情怀以及当下思想情感的变化,这也是以往研究李白安陆诗歌时被忽视的地方。一些意象的反复出现,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其实是作者潜意识中自我的一种表达符号,是他的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与作者的人格构成和心理趋向有着密切关系。[5]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将意象的存在形式大体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社会生活、人类自身、人的创造物、人的虚构物。[4]我们大致按照这样的思路,将李白安陆诗歌中的意象词汇分为四类统计如下表:

(一)自然意象。从上表可知,自然意象尤其是安陆当地景物意象,是李白安陆诗歌意象的主要特点,反映了李白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天真烂漫的想象。安陆因为是《子虚赋》中的云梦泽,历来受到许多文人墨客青睐,此地景色之秀美不必多说,李白在安陆的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着十分丰富的互动关系,进而反映在诗歌中他借此表达对生活境遇的感怀。安陆这片“云梦泽”之地拥有的奇特美景给李白带来的感官上的享受,并使他从中获得对生活的美好体验,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当然,其中不乏李白寄情于景抒发“愿为辅弼”志向的意象,在这里,众多文学意象的选择都暗含李白对政治求仕的渴望。李白抵达安陆并将此地作为生活的家园,安陆也是李白进一步确立人生理想的地方。以安陆为中心,李白看似游山玩水、拜访名人的过程实则是为了理想不断追求的过程,在一次次遭遇挫败后仍不气馁的过程。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基调向来以飘逸、豪放著称,这一点在李白早期诗歌中的体现也十分明显。李白生活在安陆期间的诗歌总体上看来是描绘山川河流景色之壮美,实则是抒发其宏图抱负。

李白安陆诗歌的自然意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月”、“风”、“云”、“水”、“草”等等。这些意象在使用时又常常配合颜色形容词的使用,更加突显了李白的诗歌个性。这些诗中颜色词汇的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白、素、青、碧、绿、金。根据日本学者中岛敏夫在《对李白诗中色彩字使用的若干考察》中的统计[6],这些词汇(包括单字)在李白一千多首诗歌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安陆阶段是李白诗歌创作由青涩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意象组合说明安陆隐居阶段李白基本的诗歌创作观念已经显露雏形。陈伯海先生认为意象的生成必须由表象之间的组合及张力而引发,这些词汇符号本身象征着悠远闲淡,加上特定的景物形成新的意象后,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7]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将陶诗中的众多意象直接融入自己的诗作中,直抒胸臆却并不显得牵强附会或是照搬陶诗。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将《山中问答》一诗系于开元十五年李白初到安陆[8],这首诗除了对安陆寿山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概括外,还有李白对于人生志向的“设定”。显然,李白到达安陆后并不打算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而是早已规划好了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以及干谒活动,这些在李白的干谒诗文中均有体现。有些人认为李白在诗中强调的“闲居”安陆就是抒发归隐生活的闲情逸致,其实不然。安陆地域的白兆山桃花岩和“桃花”、“桃李”这些意象,似乎是李白对于陶渊明诗文内容和主题的借鉴。房日晰先生在其论著其中一章《李白对陶诗的继承》中明确指出李白与陶渊明虽然处世态度相去甚远,但是李白在某些诗句中是直接化用陶诗诗句的,如《春日醉起言志》,萧士赟说“太白此诗拟陶之化也”[9]。李白诗歌思想中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与陶渊明也是契合的。唐代以来,诗人们推崇陶渊明由其文风的闲远清淡上升至对其人格与处世态度的仰慕,所以在这里李白仰慕的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思想,表面上的隐逸只是为了等待“时机”实现理想。李东阳《麓堂诗话》 曰:“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李太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10]葛兆光先生曾说:“李白《月下独酌》四首、《春日独酌》二首全是拟陶,其中‘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简直就是从陶渊明《咏贫士》中抄出来的。”[11]综合各家所言,李白对于陶诗的意象化用要联系具体的背景来看,他从心理上与陶渊明产生共鸣并使他在诗歌中自然流露出这种特殊的情感。

自然意象中比较典型的特点是李白对于“松”意象的钟爱,并在多首诗歌中流露了他对于“松”形象的赞许。《礼记·礼器》有云:“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姑贯四时不改柯易叶。”[12]《南轩松》歌颂“孤松”,实际上就是李白的托物言志,松树这种植物的潇洒高洁、顽强不屈加上“孤独”和“孤傲”的形容之后有了“人”的象征,更加生动。直上凌霄的孤松,更能突显李白内心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理想的坚定。

(二)醉酒意象。回归到李白酒隐安陆的自身审视中来,李白的“酒隐”主要体现在他返回安陆后的生活中。开元二十一年和二十五年的十八首诗中,提到“酒”或“醉酒”意象的诗句有:“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春日醉起言志》) “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待酒不至》)“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倾壶事幽酌,顾影还独尽。”(《北山独酌寄韦六》)“对此石上月,长歌醉芳菲。”(《春日独酌其一》)“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春日独酌其二》)“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独酌》)“醉罢同所乐,此情难具论。”(《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长歌行》)“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短歌行》)“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友人会宿》)“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也是很直观地体现李白在安陆的生活确实与酒结缘,与酒相伴,借酒消愁。前文已评介李白拟陶诗一说,在“酒”问题上,李白也模仿了陶诗的风格。经历了三年求仕不得的人生起伏后,李白在诗中写进了这种愤懑、愁苦、无奈的心情,比照来看,虽然李白自称要“醉起言志”,但众多的“酒”意象不乏一些消极意味。

(三)隐士意象。李白安陆诗歌意象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在多首诗中对于隐士典故的运用。关于“典故”在意象中的特殊性,葛兆光先生曾论及典故本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的意象。[13]《白毫子歌》中对于传说中的隐士“淮南小山”仙居生活的向往可能是李白来到安陆后感受到自己与寿山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一种体现。学者许东海认为寿山已成为李白心中的一种文化地标,是李白建构人生梦幻蓝图并流露谪仙意识的初始隐喻。[14]“淮南小山”应该是汉淮南王刘安一部分门客的总称,东汉王逸有云:“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意犹《诗》有《大雅》、《小雅》也。”[15]关于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没有统一,但是在李白这里,他显然是以这些前代的隐士来自比,希望作为隐居贤才的自己有朝一日被招募。

(四)仙道意象。钱志熙认为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及一些诗歌中表明了自己从学道求仙之士到追逐功名之士的人生道路转向,发生在安陆时期,且完全出于主动。[16]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安陆时期的典型代表诗作皆为李白自长安以及周游各地后返回所作,因此李白的转变其实是发生在他第一次关于理想的“实践”并不达标之后。这些大量的、连续的佛道意象的运用也与李白第一次长安之行时与元丹丘等一系列道教人物的交往有关。据郁贤皓先生考证,大约在开元二十年以后,元丹丘隐居嵩山,李白从长安回到安陆时,元丹丘曾写信邀请李白前往;大约在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来到嵩山,二人在嵩山度过一段隐逸生活;后李白又与元丹丘从兄弟元演一同去往洛阳后返还嵩山告别元丹丘后回安陆。[17]这一段经历应当说是李白在长安无功而返的一个极大安慰。回到安陆后,李白将自己这一段重要的人生际遇融入众多佛道意象,充分展现了他在困境之下依然通过深刻的道教理念转变消极的情绪,这样的情结也给予李白一生丰富的创作动力。

李白诗中仙道意象常常和隐士意象是难以区分的。如写隐士的《白毫子歌》中“石中髓”“流霞”“桂树”等颇有神仙色彩的意象都也是李白诗歌中常出现的。

四、李白安陆诗歌的意义

安陆十年是李白人生的第二阶段,对于李白思想人格的定型,对于其诗文的“李白化”均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前贤时有提及。而李白的安陆诗歌,实际上是李白诗歌创作的一次大练兵,也是李白一生诗歌的一个缩影。李白安陆诗歌中表达的人生志向、思乡之情、怀才不遇、美人迟暮、醉酒颓放、孤独、仙道几个主题,也正是他后来诗歌的基本主题,李白后来对于众多诗歌体裁的驾驭能力,例如擅长乐府、歌行、五言古诗,可以说在他的安陆诗歌中已经展露无遗。李白后来诗歌常见的意象选择,如他所钟爱的月亮、云朵、河流、植物,生活中的酒、乐器、仙道意象,代表李白的独特颜色意象等,都在安陆诗歌意象中有较为集中的反映。安陆诗歌研究可以作为李白不同阶段、在不同地域诗歌研究的一个对照样板。安陆十年的全部诗文亦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这将使得李白这个当时盛唐诗坛的新星形象愈加丰满。注释:

(1)如朱宗尧主编《李白在安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主要对李白在安陆的行踪、交游和作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索。另朱宗尧、张昕《李白在安陆十年略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总结了李白在安陆十年的人生价值:培养了社会声誉,确立了人生理想,陶冶了自身傲岸的思想性格。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则对李白安陆诗文进行注释。

参考文献:

[1][唐]李白.李白集校注[M].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诸伟奇.黄生全集(第三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344.

[3][唐]李白,著.[元]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4.

[5]张瑞君.李白精神与诗歌艺术新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5.

[6]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7]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8]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92.

[9]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47.

[10][明]李东阳.麓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11]葛兆光.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唐诗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141.

[1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6.

[13]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5.

[14]许东海.山神·先贤·谪仙——李白文的寿山、东山隐喻及其自我写真[C]//谢飘云,马茂军,刘涛.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论丛.2012.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2013:249.

[15][东汉]王逸,注.楚辞章句补注·楚辞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3:231.

[16]钱志熙.李白与神仙道教关系新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5).

[17]郁贤皓.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1,(1).

(责任编辑 黄胜江)

猜你喜欢

安陆李白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徽州写生》系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歌岛·八面来风
《长江图》的东方美学意象
[长江图]
倒下的那一刻
明代寿定王改封安陆时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