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019-11-28靳豆豆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农村

靳豆豆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和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培养壮大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文章分析了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价值,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呈现了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来源、培养现状和困境,制约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文章从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和社区四个培养主体的角色担当出发提出了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社会工作人才是为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的新兴力量。社会工作人才秉承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协同政府在发现和培育乡村内部的建设力量、开展社区发展规划、救助帮扶贫困群众、推动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存在起步时间晚、总量不足、流失率高的问题。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需要重视农村本土人才的培养,创新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核心概念界定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1]。

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司法矫治、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才[1]。

依据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义,本文把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定义为拥有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出生于农村并长期在农村生活或工作,为农村社区提供社会服务的人才。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包括四种类型:直接面对群众,有社会工作知识和理念的乡镇工作人员和村委会成员;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村本地公益慈善类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助人”为宗旨,服务于村民的村民自治组织成员;从事农村社会服务工作的村民志愿者。

二、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外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入农村,需要解决“文化识盲”的问题,如果只是拥有一些抽象的专业价值理念,而无视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权力关系,就会导致项目运行出现困境[2]。相反,本土社会工作者因与农村的天然联系,更易于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运作,从而顺利推动社会服务项目的运转,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可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一)有效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一支懂得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專业方法的本土社工人才,对基层干部队伍来讲,可以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强化民主管理与决策的意识,提高其调查研究能力;对社会服务机构来讲,可以吸纳本土的社工人才,促进本地社会工作的开展;对社区民众来讲,可以挖掘社区本土人才,增强其社区服务的能力,最终形成合力,有效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二)有利于开展广泛的社区动员,激发和调动社区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本土社工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广泛的社区动员过程,呼吁更多的社区民众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社会工作者秉承尊重、平等、公平等服务理念,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因此,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过程中,可以弘扬社会工作的助人利他、公平民主的精神,激发和调动更多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心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有利于培育村民组织与骨干,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作为以助人自助为专业理念的社会工作者,其在服务过程中除帮助个人、影响个人,达成“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目标,还必须有意识、有能力去改变环境和场景[3]。农村本土社会工作者需要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通过培育村民组织凝聚核心人才,增强其能力建设,使村民组织成为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四)有利于构建农村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知识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主要源于西方。西方社会工作从伦理价值、理论方法到实务操作都有完整的概念体系,其在中国本土难免水土不服,特别是在人情关系复杂的农村,更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上,农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价值和社会工作技巧,却总是有意无意淹没在专业社会工作的话语中,被矮化为一种落后的、非专业的、无效的、零散的、临时性的工作[4]。本土社会工作人才扎根农村,更利于理解和积累农村本土丰富的社会实践,透过观察“变化”的动力、阶段、节点、障碍等,从而探索构建基于过程的、贴近日常生活本身的社会理论[5]。

三、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来看,农村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偏少,社会知晓度不高,目前还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其培养现状也只能从笔者在河南省的调查分析中管窥一斑。

(一)数据来源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笔者立足于河南农村,面向全国部分典型地区展开了实地调查。为保证收集资料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除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定量数据外,还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取了定量、定性的全面资料。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型进行调查,有效提交问卷779份。

(二)样本基本情况

研究问卷样本覆盖河南省13个地级市26个县72个村。在性别方面,男性284人,占比36.46%;女性495人,占比63.54%。在年龄方面,20~29岁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5.56%;30~39岁占20.41%;40~49岁占17.71%;50~59岁占15.91%;60岁以上占10.40%。在学历方面,以本科居多,占45.52%。调查对象主要分为社工专业毕业生(21.18%)、社工在读学生(36.07%)、农村基层工作者(17.33%)和村民(25.42%)。被调查对象是农村户籍的占65.98%。

(三)农村本土社工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困境

以下从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社区专业毕业生和在读生及村民四个不同群体进行分析,以期对农村本土社工人才培养全貌有一基本认知。

1.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有一定了解,但不熟悉其工作内容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后,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多部委也联合下发了进一步支持社会工作人才介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系列文件。通过社工专业知识的普及,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在被调查的基层工作人员中,65.71%的人听说过社会工作,91.43%的人认同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48.58%的人了解社会工作具体工作内容,也有40%的人认为自己就是社工,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农村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知晓度,但多数人还是不太清楚社会工作的内容。基层工作人员参与社区服务较多,但缺少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和手法。

2.社工专业学生主动选择社工专业的少,专业知晓度不高

社会工作专业第一志愿上线率一直很低,在笔者调查的样本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专业就业现状都不太清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还在考虑转专业。大多数学生对在本专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明确表示愿意选择与本专业对口的学生仅占到22.94%。

3.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就业与农村社会工作关联性不大

从表2来看,认为自己的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有关联的集中在乡镇和农村的生源上,虽然比例不大,但也可以说明,相比于城市生源,农村本土生源更有可能成为农村社工人才的重要来源。而为什么愿意选择农村社工作为自己的职业,其主要的原因是有农村情怀(50%)、非常热爱社工这个职业(30%)、专业对口(20%)。而他们没有选择农村社会工作作为其职业,主要原因是:工资低(75%)、福利待遇差(75%)、政府的相关政策及保障不到位(66.67%)、农村社工岗位少(58.33%)、发展前途差(58.33%)。

4.村民参与农村社区服务少,但参与意愿高

目前,农村社区服务主要由乡镇政府、村委会和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村民及村民组织参与较少,但是多数村民参与社区服务意愿很高,有81.4%的村民表示愿意从事扶贫开发、发展农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服务等农村工作岗位。愿意从事的原因主要有可以建设自己的家乡(84.88%)、帮助有需要者(73.26%)、学习机会多(46.51%)、可以传承农村的文化(45.35%)。村民愿意参加的农村社会工作依次有村庄环境治理(76.74%)、村庄经济发展(67.44%)、村委会选举投票(67.44%)、村民组织活动(65.12%)和村庄的志愿服务活动(65.12%)。上述调查数据说明,村民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愿意参与村庄政治、经济、文化和组织建设。积极培养与引导,可转化为一支重要的本土的社工力量。

通过对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主要来源,即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农村生源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村民志愿者的培养现状分析,笔者认为,缺少农村社会工作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社会认同度低仍然是制约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但也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群体,以上三个不同的群体因其农村本土身份、农村情怀和参与意愿,更易于转化为农村本土的社工力量。

四、农村本土社工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社区等多种力量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平台,充分释放彼此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通过各方的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同时,不同主体也可以在双向构建过程中改变和提升自身的能力。

(一)地方政府——政策支持者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导向,细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加大购买服务的力度,提供更多社工专职岗位,同时也要改善行政管理,避免程式化思维和做法,避免把农村社工变成忙于提交材料的“文案社工”。同时要总结成功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知名度和认同度;最后,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社工培养专项资金合理使用,社工培养工作富有成效。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协同培养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过程中,也要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服务能力。

(二)社会组织——资源链接与服务提供者

承接政府、企业及公益慈善类基金会项目,为农村社区提供专业服务,在此过程中注重宣传倡导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志愿者精神,培育社区组织和骨干,增强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总结提炼农村本土社会实践经验,构建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为更多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农村社工培训与实务指导。社会组织在此过程中能够储备与吸纳更多的本土社会工作人才,促进组织能力建设,扩展组织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与能力。

(三)高校——社工专业教育体系建设者与专业技术提供者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为农村提供真正热爱農村且愿意扎根农村社会工作的人才。高校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农村实习基地,规定教师的农村社区服务时数和学生的农村社会工作实习时数,促进老教师和学生专业理念的内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农村社区输送合格的人才。高校专家学者也可为农村社会组织提供督导和培训,促进组织能力建设和社工的专业成长;向政府提供农村社工培养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时,高校专家学者在为农村社区提供服务过程中,不仅可以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可以协同梳理农村本土社会工作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知识,从而拓展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四)社区——本土社工人才的培养基地

社区既是农村本土社工培养的蓄水池,也是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村委和各村民小组应支持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为高校、社会组织及基层政府开展社区服务提供支持。社区民众可成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学习者和实践者。通过参与,提升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运用丰富的实践知识积累,为高校社工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指导。社区在参与社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为社区发展积累了人才,也可以重新挖掘、保护和肯定农民传统社会和文化,寻回农民的价值和能力,成为有历史自觉、文化自尊和社区自信的群体[5]。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脱贫攻坚任务推进落实的双重压力下,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既可以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瓶颈问题,又有助于激活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各种资源要素。在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有众多实践经验需要提炼和升华,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农村本土社工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多样化的农村本土社工培养模式,为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高校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工作的开展,为农村培养更多本土社工人才,最终提高农村社区服务的质量,优化农村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第3版

[2]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P161-245

[3]刘军奎.村庄本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推进导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3):P14-22

[4]卫小将.土生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之构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P108-111

[5]欧阳秀珍.民众戏剧——民众的自我教育[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18-ZZJH-62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行动逻辑与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8BSH013)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