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及物系统理论实施习作精准指导

2019-11-28谈永康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梧桐树言语物质

谈永康

批改与讲评学生作文,有效性当是我们的不二追求。有效的前提是指导的精准化,即针对学生学习差异有的放矢。换句话说,对症下药,而不是空泛地写几行批语,或笼统地谈几句建议。

及物系统理论源自西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把语篇(文本)的三大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别对应于语场、语旨和语式。其中,概念功能指文本的及物系统,它是用一套易处理的过程来表达对经验世界的理解。

一、及物系统理论简介

1.及物系统的概念、外延

世上万物均可分解为若干过程,比如“旅行”可分解为:出发、乘机、游览、返程、回家等过程,其中的“乘机”又可以分解为:进机场大厅、取票、安检、候机、登机等。任何语篇(文本)都是说话人意识的言语化产物。从意识到言语,也有一个分解或转换的过程。说话人思想中要反映的主客观世界不外乎六个过程,它们涉及一定的实体(参加者)、时间、空间和方式(环境因子),这就是及物性。

及物系统一般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香港大学岑绍基教授首次将及物系统理论运用于中文分析,对及物系统的六个过程作出详细说明:

(1)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动作动词表示,如“完成”“停止”“驰骋”等。它要求的动作者与动作的目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体现。例如:

写了

毛笔字。

动作者

物质过程

目标

语篇包括多种及物性过程,而且多数是物质过程,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

(2)心理过程:表现动作实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反应和认知,如“喜欢”“明白”等。

表示感觉:

感到

牙很痛。

表示反应:

弟弟

打球。

表示认知:

这孩子 懂

事。

感觉者心理过程现象

与物质过程比,心理过程的特点是参与者不再是动作者和目标,被更确切地称为感觉者和现象;感觉者应当是有生命的,现象可以是事实和物体。

(3)行为过程:生理或心理行为过程,它是由实体的生理或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例如“哭”“笑”“叹气”“打喷嚏”等。

行为过程与物质过程有一个根本区别:物质过程要求有两个参与者,行为过程只要一个,即“行为者”。例如:

张飞

大笑。

行为者行为过程

(4)关系过程:也就是“是什么”的过程,它表现客观世界中的种种关系,是各实体之間相互关系的过程。表示转变关系、相像关系和象征关系,与语言具体、生动极有关系,可以分为归属、识别两类。

归属:指a是x的一个属性。

刘翔

跨栏高手。

载体

关系过程属性

识别:指a是x的认同。

故事

发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

载体

关系过程

环境因子

小明

好多童书。

拥有者关系过程 被拥有物

关系过程在描写人与物时使用最广。

(5)言语过程:通过讲话等言语活动交流信息的过程。这类过程要求的参与者最多,如说话者、受话者、讲话内容等。

孩子

(对)奶奶说:

“我要吃苹果。”

说话者受话者 言语过程 讲话内容

言语过程可以构成某些语篇的特征。言语过程出现的相对频率较高,仅次于物质过程。

(6)存在过程:表示实体存在,这一物体可以是人、事、物或状态。存在过程原先属于关系过程,但它只表示事物的存在,只有一个参与者,即一个存在物,故不同于关系过程。另外,关系过程处理的是载体本身的属性或认同,与存在过程有本质的区别。例如:

树上

挂满了

苹果。

环境因子

存在过程 存在物

存在过程常常出现在对景物的描写或游记中。

2.对小学习作“及物系统化”研究的若干结论

据专家研究,所有小学生作文都出现的过程只有物质过程。从相对数量来说,小学生使用最多的过程也是物质过程.平均比值为55%。除了物质过程之外,小学生作文中使用较多的是心理过程,平均比值为18%。

关系过程在小学生作文中使用得不多,平均比值为9%。部分学生的作文语言平淡乏味,与极少或几乎不使用关系过程有一定的关系。

言语过程、存在过程、行为过程在小学生的作文中使用较少,占全部过程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6%、2%、1%。

整体来看,小学生作文中及物系统的使用与年级、性别无关。

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在作文中使用及物过程方面具有差异性。大多数低水平学生的作文会运用二至三种不同的及物过程,而大部分中高水平的学生可以在作文中运用到四种及物过程,优秀的高水平学生甚至可以运用到五至六种及物过程。通常来说,及物过程用得越多,表明作文中的词汇变化越丰富,作文水平越高。

二、运用及物系统理论,指导学生精准修改

吴忠豪教授曾在讲座中介绍了一位五年级学生的习作修改过程。这个孩子现场写了一个片段(下面称“前文”)交给吴教授,全文如下:

梧桐树

春天到了,梧桐树的枝干上长出了一片片碧绿的叶子,有时一只只小麻雀停在树上一动不动。

秋天,梧桐树的叶子渐渐枯黄了,掉蓥在地上。

对五年级学生来说,用“具体”的要求去衡量,这篇习作显然过于简单了。我们用及物系统理论分析,会发现此文基本上只写了事物的物质过程,也就是“长出”等四个词语(已用横线在片段中画出)。

吳教授对此进行了指导,并让孩子向教材学习,借鉴叶圣陶先生《三棵银杏树》的写法。这个孩子阅读、思考后修改了自己的习作。全文如下:

梧桐树(修改稿)

春天到了,梧桐树的枝干上长出无数小粒,小粒渐渐长大,像牛和羊的奶头。绿叶从奶头似的芽里伸展出来,给大街涂上了两行绿色。我们高兴地说:“梧桐树穿上新衣服了。”

秋天到了,梧桐树的叶子渐渐枯黄了,飘落在地上,给大地染上了层层金色。秋风吹起黄叶,就像一群蝴蝶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梧桐树又赤裸裸的了,衬着蓝天像一幅油画。

显然,这一次的片段具体多了。我们也用及物系统理论来分析一下。

物质过程:长出、长大、伸展、涂上、枯黄、飘落、染上、吹起、赤裸裸、衬着。

心理过程:高兴。

行为过程:说。

关系过程:像牛和羊的奶头、就像一群蝴蝶在空中飞舞、像一幅油画。

言语过程:梧桐树穿上新衣服了。

我们试着归纳修改后的习作(下面称“后文”)变得具体的秘密:

(1)在描写同一事物时,后文涉及的及物系统有物质过程、心理过程等五个角度,而前文只写了物质过程。

(2)就前文、后文都有的“物质过程”而言,前文写了四处,计七个字;后文写了十处,计二十一个字。就字数而言,后文是前文的三倍。

(3)后文加入“关系过程”方面的描写有三处,字数达二十五个。可见,写好关系过程可以丰富习作内容,而且也借助语言形式提升了表达的效果。而这恰恰是前文所忽略的。要让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具体、生动,必须引导学生多写关系过程。而这正是作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

由上可见,运用及物系统理论,可以清晰地对学生习作进行分析,操作手段又比较简单。对老师来说,最便利的是可以向学生解释、说明;学生建立概念后,可以在习作实践活动中迁移。因此,建议大家不妨在评讲作文时尝试运用。

较之讲解作文或提供范文,这样的教不是仅仅给学生送“鱼”,让学生改好这一篇习作,更可以精准指导,把“渔”交到学生手上、心里。这样的学习,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当多多益善。

猜你喜欢

梧桐树言语物质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写信的梧桐树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梧桐树下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小梧桐树的烦恼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一棵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