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与实践价值

2019-11-28王振坡张安琪臧学英

江淮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城市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为本

王振坡 张安琪 臧学英

摘要: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进行清晰认知、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对大城市病进行有效破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该思想体系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回应了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坚持“以人为本”为首要前提,以统筹“五大关系”为核心内容,以遵循“两大规律”为基本保障,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一条正确道路,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0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5-0020-006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如何解决城市问题入手,致力于探索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新方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立足新的时代背景,面对新的国情世情,从城市建设实践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城市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一、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科学成分的借鉴与超越,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化与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中国共产党人直面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难题展开实践探索的创新结晶[1],体现出适用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一)理论渊源:基于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继承与创新。首先,在对城市地位的认知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强调城市的义务、责任和作用,与马克思主义城市中心论一脉相承。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延展,他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最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解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思想的高度升华。因此,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也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应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先驱,霍华德针对城市工业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对有机疏散、卫星城镇等理论都有影响;与“田园城市”倡导的分散不同,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则提供了另一条解决城市问题的思路——集中,这两种途径均对我国大城市病的破解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面对西方国家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市中心衰败,简·雅各布斯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了反思,她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2],与彼得·卡尔索普的新城市主义相契合。在此基础上,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提倡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充分考虑经济可行性、宜居性和社会公平性,可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正是在吸收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并实现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思想。

(二)实践注释:关于我国城市建设道路的历史总结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接收和管理城市,成为长期以农村工作为重心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挑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生产建设确定为全党的中心任务,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城市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和工作重点是优先考虑大多数市民的需要”,到胡錦涛同志提出的“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表现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思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吸收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进行深化,不断丰富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知行合一的积累与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从基层到中央的长期工作中,始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探索与实践。首先,从区域层面看。为解决京津冀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战略高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识形成。其次,从城市层面看。早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具有比较超前的文物保护意识,创新性地以历史文物保护带动正定旅游业发展。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绿色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生态思维。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任职上海期间,明确指出“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价值取向:立足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思考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城市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为主导,以廉价的生产要素供给来吸引产业集聚,可持续问题被忽视;政府关于城市绿色发展的思想也不够成熟,未能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用“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换取“生产空间”。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扩张型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客观审视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弊端,认为绝不能重蹈覆辙,要打破路径依赖,确立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由此观之,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于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经过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形成于我国城市发展转型期,是基于新时代城市发展新逻辑的审慎思考。首先,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社会改革,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取向,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最后,明确了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社会价值取向,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新高度和时代制高点,精准判断了新形势下城市发展转型的客观趋势,清晰谋划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

二、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城市发展提出新要求。在充分认识我国城市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城市发展理论体系。

(一)以坚持“以人为本”为首要前提,切实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到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以人为本”是贯穿两个伟大思想体系的核心精神特质。纵观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在指导我国城市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它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把城市发展与人民利益高度结合,将满足人民需要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5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观,即“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只有以“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为城市工作的根本目标,才能找准化解各种“城市病”的突破口。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并非简单地从理念层面论述“以人为本”,而是把“以人为本”纳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框架,标志着其由马克思“人民主体”的哲学思考转向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经济学研究,体现出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的规划管理要处处见“人”,规模适度、资源匹配、自然和谐、历史延续、管理人性;城市的建设发展要聚焦民生,注重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短板、生态环境短板,大力发展交通、学校、医院、养老、文化、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的质量提升要注重共建共享,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既引导市民共治共管城市,又创造各种渠道、平台、活动,引导市民提升文明素养。

(二)以统筹“五大关系”为核心内容,加快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

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入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涉及不同领域、不同部门,需要整体谋划,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管理粗放等城市病,习近平总书记树立系统全局观,对以往城市发展思维及发展方式作出深刻反思,提出以统筹“五大关系”为核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环境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提出“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在他看来,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是引领城市协同发展的内在要义。在城市内部,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谋划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他强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一是要坚持高起点规划,为科教文卫体等各种社会事业资源设施的高效合理配置提供基本依据。二是要坚持高标准建设,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三是要坚持高水平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

面对城市高速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打破了把发展与保护简单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提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为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推进城市发展动力转型,他強调“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这就要求各城市政府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加快培育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动能。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三)以遵循“两大规律”为基本保障,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对城市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后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导,遵循“两大规律”,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要求,也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积极稳妥推进。一方面,他深刻反思了新城建设总量过剩与供需错位之间的矛盾,认为应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而人为大搞“造城运动”,同时,城镇化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不能只要地而忽视人、只要白领忽视蓝领。另一方面,他强调“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色小镇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举措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点带面、从线到面”战略思想的重要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着重强调,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他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全面考虑人口、产业、资源、环境和交通等各个因素,统筹区域内以及城市内科技、文化等各种资源,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机制,确保各项规划落地,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

三、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探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通了一條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开发新路径;推广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将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载体,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行动困境;主张把握好“三个关系”(都与城、舍与得、一核与两翼),编制好北京总规和北京副中心控规,破解了城市发展中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两难悖论。

(一)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开创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新路径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也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又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3]

习近平同志站在区域视角统筹城市发展,从一开始就明确建设雄安新区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要加强新区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的融合、错位发展,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多方共赢的新格局。作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思想的试验田,雄安新区以“新”开路,探索以新发展理念引导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建设新路径。在建设雄安新区的指导意见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从生态、创新、公共服务,到体制机制改革,再到扩大对外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雄安新区设定的标准,涵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凸显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大智慧。

(二)从扩张性规划到优化空间结构,北京规划指明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方向

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北京市编制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随后,为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市再次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年)》,对全国其他大城市新区建设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系首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并先后主持会议研究决策,为此次总规、副中心控规编制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一,着力改善民生。本次总体规划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交通拥堵治理、住房体系建设、环境质量提高等方面入手,旨在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切实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其二,统筹“三生”空间内在联系。本次总体规划在综合考虑北京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前提下,优化用地结构,着重增加生态、生活用地比重,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其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其四,立足京津冀谋划首都未来。本次总体规划未囿于行政区划限制,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尺度布局首都功能,支持对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与北京总体规划在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突出城市特色等方面一脉相承,突出强调“密路网、小街区”的建设模式,旨在营造绿色交通环境,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三)从浙江实践到中国答卷,特色小镇引领新型城镇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提出面向浙江未来发展的“八八战略”,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其中包括了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近年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借鉴国外小镇建设经验,作出了规划建设一批浙江特色小镇的重大决定[4];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特色小镇的提出与推广,实际上是我国对城镇化道路的新选择,即通过合理的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分布,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优化空间格局的重要依托。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央财办报送的《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指明了重点与方向。首先,特色小镇的理念在于“新”。发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同于以建制乡镇为依托的传统小城镇,也有别于各类产业园区,是创新集聚的新平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态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批示,特色小镇“大有可为、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特色小镇的核心在于“特”。顾名思义,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纵观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发展较好的小镇都有其独特的核心要素,都靠特色发展,以特色扬名,与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中所指明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相契合。最后,特色小镇的根本在于“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供给侧培育特色小镇,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四、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背景、新趋势和新特点进行审慎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具体应用,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明确了城市发展“为了谁”的价值追求,对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作出应答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反思,即城市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廉价的生产要素供给吸引产业与人口集聚、以大规模新城建设破解城市病,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无限膨胀,甚至出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倒置。在城市发展由供给取向转变为需求导向背景下,城市发展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更充分的发展机会、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为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创造条件,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将“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城市发展主要矛盾也转变为市民对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需求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管理不精细和城市服务不便捷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看作人民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城市高质量发展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奋斗目标相统一。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出发,明确了“为了谁”的价值追求,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了时代应答,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体现着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回答了如何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任何一条发展道路都要符合本国国情和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城市建设模式的不断探索,成功回答了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能够破解新时期城市发展主要矛盾,从实践层面论证了当前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形成了新时代城市发展新逻辑,即提供高效优质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营造城市宜居宜业宜商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和优质生产要素集聚,进而形成良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然后企业入住,最后经济发展、人城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效疏解大城市功能、协调城乡关系、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成为我国新城市发展理念的试验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特色小镇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纽带与重要突破口;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实现城市治理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协调协同,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落实“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世界认同体现中国担当

“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使城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以传统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发展观难以持续后,逐渐兴起了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推进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成为亟需面临的重要课题。[5]党的十九大提出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论述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正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肯定。“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将来自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写入决议案;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充分认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和成果。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为世界各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实践道路,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城市绿色治理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簡·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王东峰.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开创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人民论坛,2018,(19):6-9.

[4]成岳冲.发掘优秀文化资源,创建现代特色小镇[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44-47.

[5]朱鹏颐,刘东华,黄新焕.动态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以福建九地级市为例[J].科研管理,2017,(6):43-50.

(责任编辑 张亨明)

猜你喜欢

城市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