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江:八百里江流名天下

2019-11-28胡希朝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丹江

胡希朝

丹江,为长江一级支流汉江的支流,干流全长388公里,是汉江在秦岭南坡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市西北部秦岭主脊的凤凰山东南侧,流经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湖北境内,丹江干流旧称均水。

丹江,因传说尧的长子丹朱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又一说是战国时期秦赵的长平之战后,秦军坑杀赵国降卒45万人,史载当时“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还有另一说法,相传因产“得者多寿”之“丹鱼”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述异记》:龙巢山下有丹水,水中有丹鱼,欲捕其鱼,伺鱼之浮出水,有赤光如火,网取,割其血涂足,可涉水,如履平地。

丹江,俗称丹河,古称丹水,亦称丹渊、粉青江、黑河。较大的支流有银花河、武关河、南秦河、板桥河、会峪河、滔河、老灌河、淇河、界河、石鼓河、白石河等。大致流向呈西北—东南向。明嘉靖年间编纂的《陕西通志》卷八中记载:李秀卿排列天下20条名水,丹江排名第15位。

春秋伊始的漕运

因为人类很早便在丹江流域繁衍生息,其水运自古就很发达,据说丹江始航时间当在春秋之前,繁荣于魏晋,明清尤盛。据我国较早的地理书《禹贡》记载,荆州贡赋送冀州路线:“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黄河。”这一路线大致为自长江溯汉水而上,至湖北老河口入丹江,至商县,陆行百里到卢氏,顺洛水而下达黄河。由此可见,丹江为古水运重要的一段是不争的事实。

前秦时期,南京地区的黄金等货物就依靠丹江水运被运到北方。汉代建都长安,关中地区的粮食需求量倍增,官方常常派人把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征到的粮食运往关中,史称“漕运”。漕运,就是官方在皇城与产粮地之间,利用水路押运公粮及贡品的过程。

唐宋时,丹江水运一直很重要,唐代漕运《三省边防备览》卷五《水道》称:丹江“为汉、唐时荆、扬漕运关中之一道”。欧阳修在《漕河议略》中建议皇帝“道丹、淅而入长安”。证实丹江为进出长安最重要的水上通道。到了明清时期,大的漕运几乎都在荆紫关通过丹江向西北方运至龙驹寨(今陕西省丹凤县),再转陆运至长安。

清乾隆时期,政府还利用丹江航道运输造币用的原材料。当时,位于陕西的铸造局在汉口等地采购了用来铸钱的银和铅,就会沿着丹江水道抵达龙驹寨后再分至各个铸钱地。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帝逃到了西安。虽然落荒而逃,但仍然耍着皇家派头,在奢靡中大享其乐。各省督抚按她的要求纷纷将运往京城的粮饷等物资转运西安,南方来的物资皆由老河口入丹江,送达龙驹寨,随后经陆路抵达西安,以供慈禧等人享用。除了官运,民间商贾的货物也都借道丹江进行运送。

与陆运相比,水运成本低,所以商人们靠丹江获得了巨大利润,在巨额利润刺激下,丹江货运越来越频繁。但是,到了民国初期,丹江的部分河道淤塞,航路没以前通畅了。但是,由于当时军阀混战,陆路交通受阻,民间商旅经商时仍然靠丹江航运。

其中,水运的核桃、油漆、木耳等货物,经龙驹寨运往襄阳、汉口,这里的布匹、火柴、红白糖、麻、烟草等货物,再由丹江运回龙驹寨。另外,自山西、潼关陆运至龙驹寨的棉花、盐等货物也转运到丹江、汉江沿岸的各地进行销售。

龙驹寨,是水旱码头,“午夜有可求之市,鸡鸣多未寝之人”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历史上其不仅是水旱码头交通要冲,而且是军事要塞,被称为“陕南屏障”“三秦要津”“武关西陕东南第二门户”。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的龙驹寨古镇正街当年分布着数百家骡马店、骆驼场、银钱铺、发货行等店铺,留存至今有名的还有古镇上的船帮、盐帮、青器帮、马帮等会馆古建筑群。其中最为著名的数位于丹江北岸的船帮会馆,当地人称花庙,又称明王宫、平浪宫,是船工集资兴建的业缘性会馆,会馆坐北朝南,有戏楼、拜殿、正殿、厢房等20多间。戏台高大精美,上面写着“秦镜楼”三字牌匾,其下悬挂“和声鸣盛”牌匾。清代,政府于龙驹寨设百货厘金总局,征收过境商税百货榷厘,每年约收15万两,当时“居全陕之冠”。

丹江水运的两个重要的码头——陕西龙驹寨和河南荆紫关都建有平浪宫,是祭祀丹江水运保护神杨泗将军的。塑像形貌是位少年神将,丰神俊朗,他7岁那年斩杀了在黑河里兴风作浪、打翻船只的黑龙王,却被潜伏在水底黑龙王宠爱的美人鱼冷箭射死。为纪念杨泗将军,渔民船工集资为他盖了平浪宫,塑了神像,像两侧对联为“造就七岁神童子,威镇九江平浪宫”。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平浪宫会搞盛大祭祀与三天庙会。庙会期间,船工、船商、香客都要上庙祭祀,还愿的船工、船商,烧着高香,将整猪整羊敬献在杨泗将军神像前,以示感谢。奇特的祭俗与传说,显示了船工对水及水神的敬畏之情。

世易时移,现如今龙驹寨和荆紫关等丹江及汉水流域关于杨泗祭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仪式都消失了。只是有庙会还唱三天大戏,鼓楼上还有说拉弹唱的,但商品买卖行为更多了。

一座古城的沉默

均州古城,是一座淹没于丹江口水库下的历史名城,是古均州、均县的治所,始建于战国。北有汉(江),南有(丹)江,地处江汉之间,襄阳府西北。《续均州志卷之四》記载:“州城,东北襟带汉水,南屏武当,西枕黄峰,关门诸山。城小而固,亦襄阳上游屏障也。”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延岑筑为土城,经历代修葺,仍为土城墙。到了明代,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国策下,明洪武五年(1372年),千户李春在城西外西岗上建造窑场,大肆烧制城砖,修筑外包城砖的城墙。史载:均州古城墙全部采用每块重15公斤的青砖垫砌而成,南、西、北三面各凿一丈五宽护城河,城门均设有木制防洪水闸门,以及60吨重的石头门槛,城墙周长3600多米,高约8.5米,上阔4米多,下阔(以南门、东门度之)20多米。雉堞790个城墙之上各设炮台5座。城门有四:东曰:“宗海”,俗称大东门;西曰:“夕照”;南曰:“望岳”,俗称南门;北曰:“拱辰”,拱辰门与众不同,是里外两重城,即城门外又围筑与城墙同等高的双面城砖墙。上阔4米,下阔5米,也有同规格的城门。内有长宽各6丈多的场地,是用来防劫案而修筑的刑场。

这4座城门上均设置重檐歇山城楼,亦称“战楼”,后来仅存南门和东门城楼。城楼雕梁画栋,飞檐碧瓦,异常坚固,有“铁打的均州”之称。当年,唐太宗长孙皇后的次子李秦受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唐中宗李显第一次被废后,就被武则天下令软禁于均州。

东城墙外即沿江道,过沿江道即下堤到汉水。明永乐年间为方便居民到汉江排生活用水,又增设二门,宗海门上为上水门,亦称“平安门”。下曰下水门,亦称小东门。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石板滩官绅捐资在南城墙上偏东创建魁星楼,六角形,三重飞檐,高约12米,与龙山宝塔遥相对应。意为兴均州文风,供奉主神是魁星点斗造像。

均州城南西北三面距砖墙5丈多是护城河,宽10米,西护城河和北护城河均淤积无存。只有南护城河完整如初,出口在汉水。望岳门外护城河上设有木制吊桥,接道南关街,平时桥可通行,有兵匪之患可吊起,起防御作用。

城内和城外南北总长约3公里,东西宽0.7~1公里,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内城外街道几乎都南北、东西排列有序,只有城外的金家巷是一条斜巷。为防水患和地震,均州城民宅一般都是两层木楼,又用青砖墙把房屋围起来,即均州建房是先把木结构屋架制安竣工后才砌墙。故均州自古就有“墙倒屋不塌”之说。为了防火灾,每户房屋山墙高出屋面数尺,亦称封火山,墀头盖上与屋面相同的青瓦,墀头上画各种吉祥画面,装饰得古色古香,是古均州城典型的一种建筑风格。

城内街道纵横,贯穿南北有5条,贯穿东西有7条。静乐宫居均州城内北部,占地2万多平方米,占均州城的八分之一,坐北朝南。其规模要远远超过玉虚宫和紫霄宫。静乐宫是在明代永乐皇帝的“南修武当、北建故宫”的国策下创建的。

古均州有著名的八景,即:龙山烟雨、沧浪绿水、槐荫古渡、方山晴雪、黄峰晚翠、雁落莲池、东楼望月、天柱晓晴。

龙山烟雨,就是现在龙山嘴的文笔塔,雨后初晴,塔附近云雾缭绕,十分美丽。雨雾把文笔塔遮盖住后,人们就知道要下雨了。

沧浪绿水,就是龙山嘴对面的山峰,在库区蓄水前,这里山峰比较陡峭,在陡峭的岩壁上建有一座亭,亭下面的汉江水从此流过,常年青绿,许多文人墨客常在这里吟诗作画。孔子曾带领弟子在此游学,岩壁上刻有“孺子歌处”。

槐荫古渡,就是现在习家店的行陡坡,现在也被淹在水下面。原来这里有一古渡口,渡口边长有一棵古槐树,十分高大,在太阳照射下,可以把槐树影子送到对面的岸边。

方山晴雪,也在习家店境内,每当冬季大雪后,其他地方雪都融化,唯独这里久久不化,堪称一大奇观。

黄峰晚翠,在关门岩的陈家沟,据说每当太阳落山时,这棵古柏在夕阳照射下格外翠绿。

雁落莲池,也在关门岩,即现在的金陂渔场,过去这里藕塘连片。藕质很好,熟后食之无渣。秋冬季大雁南飞时这里是它们的栖息之地。一到晚上成百上千只大雁落入莲池之中,景象十分壮观。

东楼望月,在老均州城东城门楼,现在水底。过去人们常在此赏月,观看天空的月亮,听滔滔不绝的汉水之声。

天柱晓晴,即武当山天柱峰,当人们在均州城站在南城门楼远眺武当山顶,天柱峰尽收眼底,特别是晴天黎明,大地一片漆黑,唯天柱峰清晰可见,一柱擎天的雄姿历历在目,是因为太阳光已照射在峰巅的金顶上。霞光四射,故曰“天柱晓晴”。

古均州城于1958年开始拆迁,这里居民搬到了丹江口和宜城,只有少量文物迁至丹江口。1968年11月,丹江口水库蓄水,把这座古城淹没水底。

文人骚客的咏叹

丹江流域是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交融之处,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传唱,在原古均州城附近的沧浪亭“孺子歌处”,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春秋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遇渔父问溲,颇为伤感,渔父唱了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

唐李白荡舟丹江上游仙娥溪后道:“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唐白居易泛舟丹江写下了:“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溪傍饶名花,石上有好月……明发首东路,此欢焉可忘。”唐杜牧漂流丹江后写《丹水》:“何事苦萦回,离肠不自裁。恨身随梦去,春态逐云来。沉定蓝光彻,喧盘粉浪开。翠岩三百尺,誰作子陵台。”

宋代诗人王禹偁一生宦海浮沉,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左迁至商州,任团练副使。在商州任上的550天里,王禹偁共留下了220多篇诗文。他在丹江边写下了传世名篇《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写丹江的诗文最多,还有一首《丹水》较为出名:“瑟瑟复潺潺,朝宗去不还。和云归汉浦,喷雪下商山。……贰车时濯足,来伴钓翁闲。”

明代徐霞客北谒太华之后,南朝武当,即由洛南县经老君峪,自龙驹寨起航,漂流了龙驹寨以下的丹江全程。他在日记中这样描写丹江漂流之美景:“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仙也!”

猜你喜欢

丹江
坐轮渡过丹江
丹江蓝里望故乡
丹江源探幽
为我的母亲河作传
——《走过丹江》创作谈
商州之恋
丹江河畔那群人
丹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效锌的空间分布特征
丹江一级阶地沉积地层光释光测年研究
黑穗醋栗丹江黑与黑丰比较试验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