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建筑砖作雕饰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019-11-28黄汉玲

建材发展导向 2019年15期
关键词:雕饰艺术设计装饰

黄汉玲 李 玲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砖作雕饰,俗称“硬花活”[1],属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一,这一艺术形式彰显了民族内涵精神,蕴含灵性,也体现出传统建筑的审美依据、构造理念等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其内在历史文化。如今,人们崇尚返璞归真的生活品质,日益重视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与应用。

1 现存砖作雕饰的相关问题

1.1 生存空间萎缩

当前,钢筋混泥土现代风格越来越普遍,而传统砖作建筑模式正逐渐被取代,砖作雕饰的应用也大大缩减,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传统建筑砖作雕饰设计艺术正面临发展困境,深受社会经济格局的影响。

1.2 缺乏美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热切追求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对富含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砖作雕饰艺术认识错误,对其缺乏美学观念,忽视了这一文化瑰宝。

1.3 创新意识薄弱

在运用砖作雕饰时,巧妙融合外来设计元素与传统民族工艺,加入现代生活元素,在层次丰富的文化背景中大胆创新、突破砖作雕饰的题材选取、创作、雕刻等各个环节,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新意识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2 传统建筑砖作雕饰的文化内涵

经过岁月的洗礼,传统建筑砖作雕饰彰显着历史的记忆,代表着特殊的符号意义以及不同地域独特文化,是对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当时社会形式的深刻思考[2]。传统建筑重视就地选取建筑材料,以体现地域特点,也体现对当地文化的重视。

砖作雕饰所展现的艺术力是一种合力的存在,一方面源自本身的色彩、材质、外形美感等特性,另一方面来自建造过程,不同的建筑施工技巧以及工艺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表达效果,不仅使得砖作雕饰结构存在差异,也会对内在文化寓意、外在属性等艺术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砖作雕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3.1 砖作雕饰的构图造型

在实际应用中,纹样不同的砖作雕饰具有不同的构图造型方法,基本方法有三种:其一,单体和复合体,即在设计构图时,考虑不同类型的组合,以营造多样视觉效果,同时设计合适的中心点,单体包含一个中心点,而复合体有多个中心点,需要合理构图以使得整个设计丰富而不冲突;其二,对称与平衡,左右同形是对称,不同形则是平衡,设计平衡与对称能够彰显设计的美感与韵律;其三,破格,即在保持整体设计平衡和对称的条件下,局部使用平衡非对称设计手法实现突破[3],同时不影响整体效果,给人以别出心裁、灵动丰富的视觉感觉。

3.2 砖作雕饰的应用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基于砖作雕饰艺术内涵,融合现代艺术设计原则,将文化内涵、装饰特点以及传统结构与当代人审美追求充分结合,使得传统建筑砖作雕饰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的应用原则有:其一,直接性,从形式上看,在修葺或改造一些古街、祠堂等建筑时,直接应用传统建筑砖作雕饰复原建筑传统形制;从题材上看,一些简洁大气的砖作雕饰设计符合当代人审美要求,可以直接被引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其二,间接性,从形式上看,在部分仿古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往往会借鉴诸如花窗、门楼等传统建筑砖作雕饰形式,达到装饰效果;从题材上看,在设计现代建筑时,运用新式设计思维,改良砖作雕饰装饰形式,平衡现代建筑与传统元素的结合,进而产生庄重大气、古朴典雅的环境艺术设计美感。其三,创新性,以传统建筑砖作雕饰艺术形式为基础,提炼改造门楼、门窗、屋脊、墙面等雕刻形式,将其运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延续、发展砖作雕饰艺术的文化内涵[4],并不断衍生新式题材图案以及形式,以丰富现代装饰艺术。

3.3 砖作雕饰的要素应用

砖作雕饰的要素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门楼雕饰,多数居民建筑门楼设计主要以砖作雕饰为主,在门框上方雕刻动物、花草等来体现装饰美感;2) 屋脊雕饰,寺庙、祠堂等建筑屋脊多采用人物故事、动物形象等蕴含寓意的图案;3) 影壁雕饰,影壁位于院落大门,或者正对大门外面的一堵墙,一般在四角或者框架中心设计纹饰,雕刻图案,题材广泛;4) 墙上雕饰,雕饰于房屋正面或者背面砖墙之上,包含嵌附于端簷口纹样和嵌附于大面积墙面的纹样[5];5) 花窗雕饰,包含空窗、什锦窗、漏窗等,装饰纹样以花卉、几何图形为主。

4 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元素已然成为一大关键设计元素。通过深层次分析和研究传统建筑砖作雕饰艺术,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只有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设计,经得起时间打磨。建筑装饰艺术之美不仅体现在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之中,更体现在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将砖作雕饰之美提升到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雕饰艺术设计装饰
吉代荣作品
明清京作雕饰家具设计文化探析
鲤鱼旗装饰坠
《星.云.海》
《花月夜》
装饰圣诞树
雕饰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