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11-28

金融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结构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随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集成创新,它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我国发展起来后进入新阶段的具体体现。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开始就根植于维护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深厚土壤中,服务于人民,因而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因而,人民主体性也毫无例外是其首要原则,这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唤起人民群众利益主体的自觉性,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强调指出:“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过程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相结合,适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4]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变动整合,但这种利益变动整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的发展表明,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劳动者与自身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之间相异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强调共享发展,始终把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促进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发展的目的,以此凸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这就需要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从更广泛的意义讲,坚持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守住民生底线,不断改善民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用之意,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在。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从物质需求的视域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仅是对数量需求的满足,更多的是体现为对商品质量的更高追求,对供给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从原来的“有没有”转向为现在的“好不好”,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从原来的“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迈进。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努力适应新时代消费需求的变化,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民生供给相对不足,以科技创新为基本手段,以补齐短板为基本路径,大力增加民生产品供给,进而切实改进供给结构、完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新需求,让全体人民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市场竞争的办法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现代集约型,从而不断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7]。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完善生产关系的同时,又凸显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它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着内在的耦合一致性;既管当前又管长远。从长期看,必须把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动力,实现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以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从中期看,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业和过时技术,发展高端产业和新兴技术,将大数据、“互联网+”等创新技术融入现代产业,推动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等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步骤;从中短期看,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扩大有效供给,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结合起来、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从近期看,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有效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隐藏在商品交换背后并支配着整个社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分配或资源配置归根到底是由价值规律所决定和支配,并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表现出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供给的主体。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遵循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来进一步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活力。要通过改革创新,发挥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从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从而提高政府服务供给侧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固有缺陷,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会自动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相等。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能过剩,在某种程度体现了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如果单纯强调以市场化为唯一手段来解决产能过剩,最终结果只会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而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有效规避了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使资本增值的利益服从于社会的需求、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从而确保经济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要把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有效结合起来,即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通过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进行合理规划,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和产业政策,增强供给侧的合理性、协调性。

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产能过剩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及其他性质的企业都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不能因为产能过剩,就轻易提出国有企业要全部民营化、彻底私有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能将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但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可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导向,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来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各种性质的所有制优势互补、包容发展,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奠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各种生产关系本质上都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加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本质,因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就在于把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有机统一起来,用社会主义的力量来驾驭资本,强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强调的以资本为中心——实现资本的自身增殖是根本不同的。因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共同富裕为前进方向,在坚持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来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和谐共容的生产、分配、交换体系;通过提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供给来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福利达到帕累托最优。

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是一个方法论体系,由许多方法构成,但居于核心主导地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这一根本的方法论,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切实遵循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严格按照矛盾分析法、中介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合力论等基本方法论的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生产能力、生产关系、生产空间以及生产方式的创新转型,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要求,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推进全面改革,调整比例、优化结构,增强后发优势、培植发展后劲,在补齐短板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8]”,从而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把发展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物的要素与人的发展联通起来,使我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动态均衡,让改革发展的各种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结构性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