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陵地名的文化意蕴探析

2019-11-27季小莉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兰陵

【摘 要】兰陵由鲁国次室更名而来,至今已经历七次变动。兰陵作为古地名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每次更名都体现了强烈时代色彩、传统香草文化及文学作品又赋予其文化色彩,特色酒文化色彩更推动兰陵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兰陵;战国文化;文化意蕴

兰陵县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支撑与推动,兰陵地名与时势形态相结合的七次变动突显了兰陵悠久的文化意蕴。

一、兰陵地名中的战国文化

(一)鲁国建立次室邑

鲁南兰陵县域古属“缯衍”之地。夏代少康分封次子曲烈建立缯国,商、西周时代为部子国(向城西北部国故城遗址)所属。公元前601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掌管鲁国经济大权。部国弱小,无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鲁国,为维护鲁国利益和季孙氏费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鲁国军队、奴隶南下,占据今兰陵建立次室邑。此地名属名存实亡,已经找不到地名对应的地理区域,或者只有空间理论上所谓的遗址。这些古地名也仅仅限于专家学者知道,普通老百姓几乎都不知道这类地名了。[1]公元前568年,部国秘密归附鲁国,鲁国莒国发生战争,鲁国收复部国故地。因季孙氏家族长期专权,次室成为鲁国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宫殿式建筑次室亭,此为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当为楚国控制,成为与吴越争霸北方的阵地。

(二)楚國将次室更名兰陵

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2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公元前319年,楚国已占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专政遗留下来的“次室”,还要让鲁国遗民接受楚人的统治。屈原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对东北边邑密切关注,这个时期将次室改名为兰陵。

战国晚期的前256年,楚灭鲁后,更鲁国次室邑(位于今兰陵县兰陵镇驻地)为楚国兰陵县。[2]自此,兰陵集县级行政中心与历史文化名镇于一体,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个性鲜明的印痕与标识。

二、兰陵地名文化的多元化

古地名词的色彩意义非常丰富,除了普通词汇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民族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风格色彩之外,还具有文化色彩。[1]兰陵古地名文化呈现多元化。

(一)时代色彩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兰陵县曾一度改称兰东县,东汉建立后又恢复为兰陵县。这是兰陵县的第二次转身。其后经魏、晋以至南北朝时期的天保元年(550年),北齐取代东魏后,才撤销以楚国、秦汉、魏晋兰陵为衣钵的兰陵县。

隋大业九年(613年),撤销梁武帝设立的江南兰陵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楚国兰陵的基础上重置兰陵县。这是兰陵县第三次重返历史舞台。金明昌六年(1195年)将承县更名为兰陵县。这是兰陵县第四次重返历史舞台。元代金后,于至元二年(1265年)撤销兰陵县。1944年8月,抗日民主政权兰陵县成立,兰陵县在抗日战争中第五次浴火重生。1945年10月,兰陵县政府移治峄县,兰陵县自然撤销。1948年2月,人民政权兰陵县成立,兰陵县在红色岁月中第六次崭露头角。1953年7月,兰陵县建制撤销,并入苍山县。2014年1月8日,苍山县名废止,兰陵县名得以恢复,兰陵县第七次登上历史舞台。自此,历经66年的苍山县名被废止,有着232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来地名——兰陵得以恢复,这是兰陵作为县级行政区划的第七次凤凰涅槃,是传统文化的回归,是视察民情体民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决策。

(二)文化色彩

北齐时期,虽然撤销了兰陵县的建制,但是兰陵之名却大放异彩,原因是在北齐皇室中产生了一位古今闻名的“兰陵郡王”高长恭。河清三年(564年),北魏军队围攻洛阳,情况万分危急,高长恭率领五百精骑勇闯周军包围圈,遂解洛阳之围。高长恭此战威名大震,著名的《兰陵王人阵曲》自此产生。[2]

南朝梁武帝萧衍即位之初的天监元年(502年),改武进县为兰陵县,使永嘉南渡(310-313年)之后侨置的兰陵县有了实际管辖的地域。这是兰陵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在江南、江北同时并存,从此兰陵已不再是单纯的县级行政区划之名,而是寄托了永嘉南渡之人对江北老家的乡情、乡恋与乡愁,为其后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靓丽名牌。[3]兰陵是萧氏的郡望,从南朝一直到隋唐,史书上只要书写萧氏名人的传纪,都会写上“兰陵人”三字。史书的作者并没有把山东的兰陵(亦可称为老兰陵)和江南兰陵加以区别,兰陵在隋唐时期就成为萧氏一族的郡望与代名词。

据载《南齐书》汉代兰陵大儒萧望之是萧何之孙萧彪的后人,故辽国萧氏一族与兰陵之名在文化认同上产生了密切联系。《辽史》记载辽萧一族的男子们皆以封“兰陵郡王”“兰陵县公”为荣,有案可查的萧氏兰陵郡王有16位之多。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兰陵县,虽兰陵县被撤销,但兰陵之名在隋唐时期仍是高美华贵的代名词,如隋文帝杨坚的女儿杨阿五、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李丽贞皆以“兰陵公主”为号。

先秦已形成了“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香草”以“兰草”为代表,因为“兰”之“香”最为优雅,《左传》有言“兰有国香”,孔子有言“兰当为王者之香”。楚国的王宫因“兰”而名,曰“兰台”。“兰陵”之名是对“兰台”之名的拓展与延伸。“陵”在古代更多时候指的是高地高台,如《诗经》中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句,如果赋予人的主观色彩,“陵”还可以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凌”的意蕴。据此理解,“兰陵”应是道德高尚、才干高超、修养高雅的君子荟萃之地。

(三)特色酒文化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诗《客中行》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之手。不仅写出了兰陵美酒的色、香、味,也写出了诗人为之陶醉、倾倒的上佳享受与绝妙感觉。兰陵美酒是介于白酒与黄酒之间的中国复合型酒类的典型代表,自古至今以黍米、郁金、大枣为基本原料酿造,这与商周时期“柜鬯之酒”的配方完全一致,是中华酒文化的一个独立源头。“兰陵”充分发挥了古地名服务经济功能,不仅对旅游地以古地名命名商品起到宣传作用,更作为商品出售,实现自己经济价值 [1],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1995年秋,在狮子山楚王墓的发掘过程中,这两坛泥封上印有“兰陵之印”“兰陵丞印”戳记的、保存完整无缺的兰陵美酒,在沉埋2148年后被发掘出土,重新面世。[2]经专家鉴定,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直接印有产地名称的酒品,成为中国1995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先有兰陵酒,后有酒文明”因此成为一个颠扑不破的优雅命题。特有的酒文化不仅为兰陵当地经济服务,更成为当地特有的意蕴沉浸于地方文化。

三、结语

文化高地、劝学圣地、美酒故乡,皆是兰陵的代名词。兰陵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更是兰陵文化的核心与统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根脉。经过两千二百多年的发展演进,兰陵文化的基因已经渗透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苗守艳.沂蒙地区古地名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2]王剑峰 刘如彬.中共兰陵(苍山)县历史大事件[K].济南,2018.

[3]刘晓玲.论地名的色彩[J].中国地名,2008.

作者简介:季小莉,女,临沂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2017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兰陵
山东兰陵县鲁城地区BIF型铁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初级中学红色文峰文学社
山东省兰陵县庭院经济研究所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