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罗森的视角看《理想国》的三次浪潮

2019-11-27王硕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理想国苏格拉底

王硕

【摘 要】哲学史对《理想国》的经典解释往往集中于其“理念论”,后世如尼采等哲学家更是将柏拉图视为形而上学的开端。但人们往往忽略《理想国》作为对话体写就的著作,对话的背景、人物的性格等都会对此书的主要观点产生影响。因而,我们更应注意挖掘的是柏拉图为何这样写作,论证背后的深意为何?《理想国》中最具争议的情节应属五、六、七、三卷所描述的“三次浪潮”,其中共产共妻部分更是被卡尔·波普尔批为极权主义的起源。本文将尝试跟随美国哲学家罗森的脚步,一同探讨《理想国》第五卷中苏格拉底对“三次浪潮”的辩护与论证。

【关键词】理想国;共产共妻;苏格拉底;三次浪潮

《理想国》共分十卷,一般认为五、六、七这三卷是整本书的骨干部分,著名的“哲人王”以及三大比喻都出自此部分。第五卷一开始,苏格拉底正准备列举剩下的四种城邦时,却被阿德曼托斯打断,要求他解释朋友之间一切共有这个原则如何应用于妇女和儿童身上。从这个话题出发,引出了第五卷的主要内容,即“三次浪潮”。所谓“三次浪潮”指的是在这之前他们在言辞中构建的理想城邦,将会面临三次重大考验,一浪高过一浪。这“三次浪潮”分别是:男女平等、共产共妻和哲人王。

一、“三次浪潮”产生的背景

第五卷的开头类似第一卷的开头,玻勒马霍斯的童仆抓住苏格拉底的外袍,强迫他留下来。在卷五,坐在距离阿德曼托斯稍远处的玻勒马霍斯伸手从上面抓住了阿德曼托斯的外袍,商议不要放苏格拉底走,而要他讲清楚没有展开的妇女儿童公有问题。这表明,苏格拉底又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去讲他本不愿讲的内容,而且,在开始讲述的时候,还要适应听众的不同情况。

另外,苏格拉底在正式讲述三次浪潮之前,费了较多的口舌陈述他不愿意讲的原因。第一,他说“就这么说这些是可能的事情,人们可能不会相信,并且,即使这些事成了现实,它们是否最为理想,人们仍会对此表示怀疑”(《理想国》450c)。[ 此处及下文所引《理想国》原文均出自王扬译本,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二,苏格拉底讲到对这些问题,他自己仍有疑虑而且正在探索(450e)。综合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苏格拉底并不完全相信他之后的言论。

二、“三次浪潮”分析

第一个浪潮——男女平等

教育问题:基于对护卫者来说“一切都应该共有”的原则,“如果我们把妇女们和男人们用于同样的事业,她们就必须受到同样的教育”(451e)。那么女护卫者也应该得到音乐和体育方面的教育,但是以练习摔跤为例,让妇女和男人、甚至是满身皱纹的老头一起赤身裸体地摔跤是很可笑的,这里的可笑不是苏格拉底觉得它可笑,而指当时的希腊甚至认为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赤裸也是可笑的。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要想进行城邦体系的变革就要准备好面对这些习俗的嘲讽。另外,按照罗森的统计,在从452a2到d7这一段,geloia(笑)及其同源词共出现了七次,“可笑”(452b7)、嘲笑(452d1)以及开玩笑(452e6)各一次。[ 罗森:《哲学进入城邦—柏拉图<理想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7页。]由于笑的时候不容易发怒,苏格拉底力图从欢乐的部分开始,由此弱化其关于妇女的建议所造成的冒犯。

本性与工作问题:之前的讨论中,大家一致同意的理想城邦的一个标准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性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但男女本性不同,又为何要做相同的工作?对此,苏格拉底的解释是(454b),他们之前对于本性的区分并没有确定一个严格的标准,而是过多注意了本性相同或者不同所表现出的形式,但其实应该注意的是本性的灵魂相同或是不同。在保卫城邦的事业上,男人和女人具有相同的本性。苏格拉底这里强调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为了城邦的利益,而非为了具体的某个人的利益。

第二个浪潮——共产共妻问题

第二个浪潮出现在457d后,即城邦中的女卫士属于男卫士集体共有,任何一个女性不得和任何男人单独同居,她们的孩子也属于集体共有,孩子和父母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为了男女结合之后生出的孩子拥有最优秀的基因,苏格拉底提倡只允许最优秀的男人和最优秀的女人进行交配。而最差的男人和女人不准生育,只负责养育前者所生的孩子。而在实施这一想法时,为了避免城邦内讧和本质差的人的反对,统治者要暗箱操作,使本质差的人每次婚配都抽不到签。罗森指出,这部分暴露了论证的缺陷,城邦等级划分的边缘模糊了。[ 罗森:《哲学进入城邦—柏拉图<理想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7页。]即卫士并非由满怀激情的人们构成的同质群体,他们的天性也有好坏之分。很可能处于两极的统治者和工人也是如此,三个等级都有内讧的可能。

之后,苏格拉底谈论到实行妇女儿童公有的益处。他认为,对一个城邦来说,最大的福利就是内部团结统一如一个整体,而最大的祸患就是城邦内部的分裂。共产共妻共子,会使大多数人在面对一件事情时,采取相同的态度,而不会因为个人私利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带来分裂城邦的可能。但是罗森指出,人的苦乐总是我的苦乐,因为我总是不同于其他人,完全苦乐与共的唯一方式就是毁掉身体。[ 罗森:《哲学进入城邦—柏拉图<理想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页。]苏格拉底试图做到的是统一公民的思想和欲望从而达到同甘共苦。但统治者、卫士和工人三个阶层的思想是不可能相同的,如果相同就不可能有三個等级的划分。

接着,苏格拉底说明了卫士们过这样的生活是何以幸福而神圣的。第一,卫士们因为从事保卫城邦的伟大事业,会获得公民们的赡养,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们都享有高尚的荣誉和地位。第二,卫士们虽没有私产,但不代表他不幸福,一个真正的卫士的生活是有节制的,而不是财产、私欲得到满足才称之为幸福。

第三个浪潮——哲人王问题

言辞中的城邦想要成为现实,除非“哲人成为这些城邦的君主”(473d),只有既拥有统治城邦的权力又真诚热爱智慧的人,才有可能使整城邦的整体达到正义,而不是某个部分达到了某个部分却没达到。在谈到哲人的定义时,苏格拉底着重强调哲人热爱的是全部的智慧,而非某一种智慧。但是,第一,第五卷的一开始(451b后),格劳孔为了鼓励苏格拉底发言,开玩笑说会赦免他言论无罪。这一政治和法律背景暗示了哲学将屈从于政治强制,哲人不愿统治城邦,而哲学推论出的美丽城邦会强迫哲人统治,这是哲学内在的不和谐导致的,即哲学自己强迫自己。第二,在柏拉图的理想城邦中,所有人都是柏拉图主义者,多元主义、自由主义在苏格拉底那里都没有地位。理想城邦中的种种冷酷、反习俗的制度安排,显示了所谓智慧统治城邦,就像一种洗脑,让人们压制欲望和激情,而从属于智慧。这带来一个深刻的问题,即本来我自以为性欲等身体上的快乐是幸福的,现在政治权力强迫我相信热爱智慧才是幸福的,以正义之名强制人们相信,而不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明显是非正义的。

三、柏拉图或者其笔下的苏格拉底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我们之前谈到过苏格拉底并不完全相信他自己的言论,那么问题在于他为何一方面向众人展示建城原则,一方面还要撒谎。罗森认为,苏格拉底是通过这种对话的方式,将少数人的看法透露给多数人,意在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政治生活。苏格拉底的目的是要在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的心中坚固哲人王的可能性,物色那些力推哲学进入城邦的人选。《理想国》隐含的教诲是,就将哲学带入政治生活而言,这种努力虽有危险,但哲学进入政治仍然可取。[ 罗森:《哲学进入城邦—柏拉图<理想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虽然极端的至善会自我毁灭,但是仍然需要至善来引导城邦的发展。

猜你喜欢

理想国苏格拉底
双倍的学费
苏格拉底的信仰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苏格拉底
直销理想国
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自我维持的”市场——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理想国”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