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策略探究

2019-11-27王可超

儿童大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交流数学学生

王可超

(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小学校,重庆 长寿 4012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课程要求,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此,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就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有效性学习做了以下策略探究实践。

策略一: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课标》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数学教材安排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课作为每一单元知识的感受课。感受课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认识课中的学习以及熟悉课中的提升。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尽早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这是“研究性学生方式”建立的前提——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谋而合。所以,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合作,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实验等各种形式且富有个性的有效自主探究。

策略二: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

世界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认为:“学习中有两种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自信心,二是与他们合作”。《课标》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体与全班之间有效的合作交流,关系到课堂中的研究活动实效开展,认识学习中相互促进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操作中,有如下程序:

(一)小组建设分工协作,科学搭配

根据学校实验的课改要求,必须要搞好班级的小组建设,搞好小组建设是小组研究活动实效的重要环节。我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编成几个小组,每组自己选出合作学习小组组长,给每位组员编号,根据成绩结对,并定期对组长进行培训,使组长能很好履行自己职责,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相当于老师的助手。在每次活动之前,也要自行安排好各成员承担哪一部分的工作。如“小小评判员”活动中,谁是表演者、谁是裁判、谁是计分员、谁是记录者等。合作式学习,交流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的互动性学习,分组分责时,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及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省时、又高效。另外各组设置一个中心发言人,负责整理总结本组各成员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绩,阶段性进步及收获结果以便及时向老师和全班做出总结性汇报。从而使小组科学搭配,合作交流更有效,更有操作性。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小组学习是主体单元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共同体。是课堂上学生学习新知或有疑难,有创建性,有开放度的知识来进行平等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和生生互动、评价的过程;是具体落实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三)有难度有挑战性的问题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内容,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小组学习,一节课中1—2次为好,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是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

策略三:有效的让数学回归生活的学习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丰富学习经历”。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并引导孩子从课堂走向大生活,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因为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原本就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

综上所述,实施课程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小学数学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面对课程改革的挑战,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猜你喜欢

交流数学学生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聪明的学生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