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前那棵桂花树

2019-11-27李浩然

小读者 2019年22期
关键词:桂花树写景桂花

□李浩然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猛然看见了院内那棵凋零的桂花树。再也闻不到八月的万里桂香了,我心中有了一丝伤感……

这棵桂花树从我出生时就在院里了,它已经陪伴了我十三个春夏秋冬。儿时的我喜欢坐到桂花树旁,看空中的云彩,也有“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之感。夏天,树的叶子已经很茂盛了,郁郁葱葱,盘虬卧龙,在炽热的阳光下能给人带来一丝清凉,爷爷就喜欢在那里看书读报。一天,爷爷正在那里读报,我跑过去对爷爷说:“爷爷别看报了,我们去玩捉迷藏吧。”“你自己去玩吧,我还有好多事要做呢!”我撒娇地说:“不嘛,我要玩捉迷藏。”爷爷的一声叹息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长大干什么啊?这样多好,天天都能和爷爷玩!”爷爷无奈地看着我呵呵地笑着,没有再回答。

以景物衬托心情,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效仿时一定要注意:你所写的景物一定要和文章的主题相关,或者当时的情景一定要和你的心情相衬。本文作者通过“浓阴的天”“凋零的桂花树”,衬托出自己的伤感,为下文故事奠定了基调。

这一段先写景物“桂花”,再自然地引出中心人物“我”和“爷爷”。那为什么不直接去写人,而要先写景呢?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叫烘托渲染。这种通过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最终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法,能够为表现人物所服务。这样一来,文章就比直白的叙述要丰富多了。

继续先写景,后写人,用烘托渲染的手法为写人造势。同时,作者能够抓住细节描写,如爷爷走路的样子:颤巍巍地;爷爷摘桂花时的动作:仔细地挑着。这种细节的把握会使人物形象更加明朗化。另外,和上一自然段一样,作者第二次写了爷爷的叹息,这两次叹息,为爷爷的身体状况埋下了伏笔。

秋收时节,花正盛开,黄色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显得格外宁静。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那香气沁人心脾,就连整个院子都充斥着桂香。一天,我哭着去找爷爷:“爷爷,我的嘴疼死了,不知是怎么回事。”爷爷看后着急地说:“你上火了,我去摘点儿桂花粒,你把它放在嘴里含几天就没事了。”爷爷说完,便拿上一个罐颤巍巍地去摘桂花粒,他一粒一粒仔细地挑着,生怕会有不好的被挑进罐中。快摘完时,爷爷不小心一滑,从树上摔了下来,我却在旁边笑得人仰马翻。爷爷也笑着对我说:“乖孙子,扶我起来好吗?”“不!”我还在笑着。爷爷依旧是一声叹息,但依旧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爷爷只得自己爬起来,但还不忘把桂花粒放进我的嘴里……

院里的那棵桂花树依旧还在,而爷爷却永远地离开了我,那棵桂花树下再也没有我们嬉戏的身影。桂花树在生长着,我也在成长着。

那天奶奶对我讲起爷爷的故事,我才知道小时候曾经让生病的爷爷为我做这做那。爷爷每次都强打着精神,强忍着病痛对我微笑,陪我嬉戏。奶奶的一声叹息才使我恍然大悟,爷爷曾经也是这样慈爱地叹息。我哭了!

那天,我又猛然看见院里的那棵桂花树,它已经发芽了。我笑了。我相信今年的八月它一定会开花,一定会比往年开得更繁密。

这一自然段,除了沿用写景、烘托渲染外,巧妙地利用“桂花树的在”和“爷爷的离开”作对比。对比是用来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文章就是在这种修辞手法下,更加突现出爷爷去世后,我难过的心情。“那棵桂花树下再也没有我们嬉戏的身影”这是一种以喜衬悲的反衬手法,目的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一样,衬托出我的伤心。

从对爷爷的回忆里走出来,以奶奶的话照应前文中的两声叹息,从而说明爷爷当时的身体不佳。

以桂花开篇,再以桂花收尾,首尾呼应的方法,使文章内容更加圆满。不同的是,开篇写的是桂花凋零,结尾却写桂花发芽,这种象征性手法的运用,进一步说明我已从失去爷爷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将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怀念爷爷。这种方法比平铺直叙更加有力、煽情得多。

名师点评

本文名为“门前那棵桂花树”,看似在写景,其实是以桂花树为情感线索,回忆了爷爷对“我”的爱。在写“我”和爷爷之间的故事时,作者在中间穿插了对桂花树的描写,这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渲染人物、事件的方法,会令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所以,大家在写人、写事时,可以通过某个与人或者事相关的物品介入,用它做渲染,写出的文章肯定出彩。

猜你喜欢

桂花树写景桂花
桂花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做桂花糕
一起去闻桂花香
桂花树野哪儿去了
桂花树的诺言
写景的妙招
童年的桂花树
桂花蒸
写景成语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