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心亭看雪》中的“趣”点解读

2019-11-27叶廷碧

读与写 2019年34期
关键词:故国湖心亭张岱

叶廷碧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重庆 丰都 408200)

1.趣笔

1.1 文体丰富多样,变换自然。《湖心亭看雪》一文起笔恢弘,“崇祯五年十二月”,信手拈卷,史家的厚重之感扑面,有着“传”的特色,如同进入浩如烟海的史书志林,开卷者为之精神肃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不饰雕琢,质朴精当,如史官纂文古拙素雅,又切中要意。接着由庄重史笔转入平和从容的记叙,“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言辞平缓流利,娓娓叙述,像是一则小“记”,写下平凡的生活图景。写看雪,便自然过渡到雪景的描写,水天一色,莽莽苍苍,天地之浩渺,雪景之意境如画,小品文的丽质,如诗如画,读来身临其境,醉迷其中了。如此奇美之景,竟有人捷足先登,第二段遇人,则有“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巧妙地用亭中客与舟子的动作、语言,点出自己的高雅不俗,自己的痴,这样的笔法,是小说式的写人记事,虚构性强,但读来趣味性亦浓。

1.2 量词精妙传神,如在画中。“在量词的影响和辅助之下,《湖心亭看雪》成就了张岱的千古美文。”中国古代的名家们用大量精美的佳作证明着一字可传神,在张岱的作品中,量词的趣用让文章活色生香。

大雪连绵三日,一目苍然,上下一白,此时远眺苏堤,那墨客笔下的一架飞虹,此时只是雪白画纸下,写意的一痕,若隐若现,引人遐思。作者的目的地湖心亭,在雪海中,只是一个点。最妙是形容舟,为极言其小,用了一个“芥”字,在庄子《逍遥游》中写到“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以为舟”,像一片叶,或者比叶更小,巧妙极了,这也为后文写舟中人埋下伏笔,还有比“芥”更精微的事物,如掌中粒米,七尺男儿化作雪中一粒,其形也可爱。张岱的用词突破了传统量词的运用,通过形象的类似,借用了有趣的量词来摹写景物,出人意料又合乎事理,怎一个妙字了得!前文的舟之“小”与后文舟之“芥”,在细致的变化中,也更能体味出跳出舟中站在上帝视角下,人之渺小天之阔大,小小的量词的改换中,作者的视角也发生了改换。

2.趣人

2.1 亭中客。夜里八点,寒露湿重,张岱满心欢喜踏上湖心亭,可亭中“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种更有晚行人之感涌上心头。有趣的是,酒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雪夜喝温酒有之,喝沸酒未曾闻也。亭中早来的客人热情自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真诚不矫情的赞美,遇知音的热切,多么可爱又亲切啊!景美甚,人更奇,岂不趣事凑成双?可更有趣的还在后头。亭中客叫什么名字呢?客答非所问,只说是客居西湖的金陵人。不怪张岱觉得这些人亲切,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室,建立明朝,定金陵(今南京)为京师,清朝时金陵更名为江宁。明朝末代帝王崇祯皇帝曾想迁回金陵,却并未成行,大明王朝日薄西山,气数到头。金陵承载着明的起落,对故国的思念,委婉地藏在了其中。回想昔年西湖边偶遇,旧国残影,心碎神伤,止于“金陵”二字。可既是故国客,又兼思想同,云胡不喜?

2.2 余。“我”也是一个有趣的人。

趣在不走寻常路。“是日更定矣”,人人都爱慕白天西湖雪景的婀娜,余独爱西湖人迹罕至的寒夜。这是亡国之后隐居期间所作,细节自然不能记忆清晰了,如此特立独行,难免流露出甘于隐逸、销匿于红尘俗世的超脱。

趣在不能饮而强饮。《陶庵梦忆》中写到“余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一蠡壳”,张岱遗传了父辈们的毫无酒量,连一贝壳的酒量也难以胜任。人生数十载,知音难觅,“三大白”即为三大杯,如此豪饮,当真是令人惊讶。

趣在喝完就走,绝不停留。张岱自然是高兴于西湖雪夜遇知音的,可为何不留下来畅谈古今,共享美景呢?张岱的祖父张汝霖曾印制袖珍版的《世说新语》,颇崇尚魏晋风骨,不束缚于陈规陋俗,洒脱、放旷、不羁。张岱深受家学影响,身上自有一番魏晋名士风流之态,颇率真自然。张岱的喝就痛痛快快地喝,喝完就走,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有异曲同工之妙,性情中人,与这样的人交往,真是有趣!

综上所述,张岱是一个有着有趣灵魂的逸民,所以他眼中的山川河流都变得可爱有趣,他笔下的文字也蜿蜒着有趣的因子。这种有趣,源于他的“痴”,故国不堪回首,仍要频频回顾的“痴”情。“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国破之后,“骇骇如野人”,“布衣蔬食”,张岱的“趣”味人生从此都在梦里。

猜你喜欢

故国湖心亭张岱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
故国·青铜
故国·青铜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月光如水
故国(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