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风”抒情

2019-11-27吴斌

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 2019年9期
关键词:雁群萧萧刘禹锡

◎吴斌

【经典诗作】

秋风引①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②?萧萧③送雁群④。

朝⑤来入庭树⑥,孤客⑦最先闻⑧。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祖籍河南洛阳,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被贬南方,这首诗就是作于被贬期间。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异乡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字词注释】

①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②至:到。

③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④雁群:大雁群。

⑤朝:凌晨。

⑥庭树:庭院的树木。

⑦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⑧闻:听到。

【古诗今译】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诗歌赏析】

《秋风引》是刘禹锡的代表作。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很长一段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被贬之后,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诗人的心。

诗以“秋风”为题。第一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本是无可考究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而是为下一句做铺垫。“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的“孤客”身上,由远而近,由上到下,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首句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诗歌点睛】

《秋风引》是一首五言绝句。诗歌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诗中所透露的真挚感情,让人读之忍不住眼眶湿润。这首诗之所以会成为刘禹锡的代表作,是因为诗作构思的奇巧。诗歌不从正面描写诗人的境遇及内心复杂的情感,而始终只在“秋风”上做文章。结尾一句,产生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所思所感。可见诗人凭借“风”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雁群萧萧刘禹锡
The Swimming Pig
雁群的启示
废园
赏牡丹
但愿我是那风
但愿我是那风
刘禹锡与《陋室铭》
竹子萧萧
泰山天下雄
大雁飞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