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2019-11-27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8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教学内容技能

刘 超

(厦门大学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00)

1 研究背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德优良的个体,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此目标下的高校教育体系中,体育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虽然不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但是它是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为良好的体魄和精神品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然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视率居高不下,且呈现重度化趋势;肥胖率不断攀升,部分学生身体素质甚至不如中学生。究其根本,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的体力劳动和户外活动减少,膳食结构不均衡,对体质健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缺乏体育锻炼习惯,缺乏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未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体育偏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所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改革不够重视,教学目标、模式单一,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兴趣、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培养。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挥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十分有必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打破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传统思维,以“终身体育”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模式,通过体育锻炼,造就健康体魄,塑造精神品质。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教学项目较少,课外体育活动不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现在普遍实行模块教学,即为学生提供若干运动项目进行选择,将选择同一个运动项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如大部分学校体育课运动项目都包括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太极拳、健美操等。但是,这种集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在选取体育课项目时,往往考虑的是哪个运动项目比较简单、考试容易通过,而不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选择。另外,高校也举行了一些社团活动及运动会,但其他的课外体育活动不足。大学生将课余时间往往用在打游戏、看电视剧、逛街等方面。相关调查显示,经常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不足1/3。因此,体育教学项目较少及课外体育活动不足,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不能保证阳光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

2.2 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教学内容、方式不科学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以体育运动技能为主,教授学生某个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目标也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为主,在考试评价中也是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考核评价。体育技能是学生体育素养的一部分,掌握了运动技能,能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为增强体质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由于先天身体条件及运动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每名学生的体育技能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一味追求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式也以让学生练习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技能为主,大多是教师示范—学生重复练习—教师纠错—学生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体系中,由于教学目标存在偏差,导致教学内容、方式都不科学,学生即使掌握了较好的体育运动技能,也没有培养出体育运动兴趣和体育意识,更没有对学生的体育习惯进行塑造,这种类似文化科目的单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体育运动学习在课后及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得到延续。

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足

在当前高校中,除了体育院校之外,大部分学校热衷于营造一种学术氛围,而对体育氛围的营造不够重视,殊不知,追求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将归零,长期在实验室、图书馆及室内将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必然包括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在追求学术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崇尚健康的体育文化。并且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缺失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足易形成恶性循环:体育氛围缺失,则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积极,这进一步导致学校体育氛围不足。在当前许多高校中,学生大多往返于教室或图书馆、宿舍及食堂,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较多的也仅仅是篮球运动项目,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2.4 体育设施有待健全,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虽然当前高校条件不断改善,各项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完善,但是一方面由于部分学校对体育不重视,导致体育设施与学校整体硬件条件的改善相比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因为部分高校建在核心城区,土地紧张,没有过多的土地资源来建设大型的体育场馆,造成人均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不达标,不能满足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另外,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以考核体育技能为主,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及进步方面的综合考评,这种“一刀切”的单纯的考核学生体育技能的方式,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相违背,也不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3 终身体育导向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路径探索

3.1 转变固有体育教学理念,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不只是给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能,技能培养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传递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兴趣,养成定期参加体育活动的生活惯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上做出了一些改变和创新,如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选取教学项目并制定教学内容,充分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体育相结合,提升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在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进一步转变固有的体育教学理念,将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各个方面。首先,要摒弃单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教学目标,以终身体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其次,要以终身体育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重新架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进度等方面都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确保终身体育理念的实施。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使其认同终身体育对于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另外,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举行一些体育游戏和竞赛,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兴趣,潜移默化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3.2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终身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终身体育锻炼必然是学生自发、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当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有在 约束下才会开展体育锻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掌握体育锻炼的体育技能、基础体育知识、体育卫生、体育保健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而能在课后或走出校园后进行体育锻炼。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独立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在学生进行独立体育锻炼时,提供给其必要的体育指导,或者将相关的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到校园网,让学生在课后能自行下载或观看,进行模仿学习和自主练习。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应将学生独立自主进行体育的能力纳入评价范围,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习惯以及情感态度和进步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从更多的角度审视体育教学工作,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学生不足的改进奠定坚实基础。

3.3 优化及创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必然依赖于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终身体育锻炼导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尽可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另外选取适合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教学内容,难度适宜,且符合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通过选取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并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合作学习法、竞赛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 结 语

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当前大势所趋。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坚持终身体育导向是培养合格人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在终身体育导向下,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方式等进行改革,才能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及良好的锻炼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养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教学内容技能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