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开展全员运动会的理论分析

2019-11-27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8期
关键词:全员运动会竞赛

王 莉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河南 洛阳 471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正式实施将全民健康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大健康理念也应运而生,《纲要》是全国人民对未来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也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普通高校运动会是全面检阅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方法,是学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的一个展示平台,也是推动学校群众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传统的高校运动会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趋增长的健康需求,并没有让学生养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观念。传统高校运动会如何进行改革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课题,全员参与成了未来高校运动会改革的必然方向。本研究针对目前普通高校运动会的组织形式和参与群体进行对比研究,期望构建一个以“全员参与、健康第一”为宗旨的高校运动会组织模式。

1 “全员运动会”概念解析

“全员运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毛振明教授首次提出,是对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模式一次颠覆性的改革,也是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振明教授在日本学校全员性运动会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校体育的特点,创新性地设置了300多种大集体比赛的运动项目,全面改变了原有运动会的形式和仪式,形成了一种在理念、内容和形式上完全创新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全员运动会的开展模式完全颠覆了学校运动会给社会、教师、同学和家长的传统印象,改变了原有的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等单一体系的不足,是对传统学校运动会竞赛模式的丰富和更新。

2 “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传统运动会改革的政策指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纲要》中提出要求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切实发挥体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坚持群体活动与体育竞赛相结合,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完善竞赛体系,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之间的体育竞赛,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性的运动会和体育节。国务院《全民健身纲要(2016—2020年)》的指导精神中体现了全民健身、群众体育和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全员运动会的参与程度高,每名学生都要参与和融入到运动会中来,项目的改革让不同爱好和运动基础的学生通过亲力亲为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学校体育工作未来的方向,以人为本,通过运动提升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

2.2 传统运动会身体锻炼作用的缺失

随着全民体育运动热潮在中华大地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运动会逐渐显示出不足的一面,“少数人参加多数人晒太阳”的局面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运动会完全成了精英运动会。目前我国大学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内容单一,参与人数少,跨栏、标枪、铁饼等专业性强的项目因为场地、技术难度和普及程度等原因甚至遏制了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运动场上参赛运动员努力拼搏,看台上观众啦啦队昏昏欲睡,无法参加比赛或者观看运动会的学生积极性不高。这种参与意识的长年积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运动会失去了兴趣。降低比赛的竞技性,增加项目的健身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丰富项目设置内容,调动各级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不同运动兴趣、不同竞技能力学生参与比赛将成为未来高校运动会改革的方向。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都是新课标之后建立的教学体系,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让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向健康体育和快乐体育方向的改革,弱化了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的教学和锻炼,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逐年下滑的一个原因。全国青少年体质20多年持续下滑,学生近视比率逐年提高,青少年学生肥胖比例直线上升,传统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

3 “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实践体系设想

3.1 注重全员参与,体现全民健身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运动会逐步演变为竞技性田径锦标赛,项目设置也与奥运完全接轨,技术性含量极高的撑杆跳高、跨栏、3000 m障碍跑等项目近年来逐渐被一些团队性的集体项目所代替,但是普通高校运动会项目的70%仍然是传统田径项目。研究资料显示,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竞赛的人数不足总人数的1/10,大多数具有积极参与意识的同学因为项目设置、报名人数限制和竞技水平的原因沦为运动会的看客。尤其是在近些年高校人数扩招的大背景下参与的人数比例更低,学校运动会完全丧失了全民健身的功能,成了精英运动会。高校运动会的举办应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指导方针作为根本,在设置项目和参赛形式上应鼓励全员参与。高校运动会应满足不同体育竞技能力的学生需求,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会中,设置以班级或者以年级组队参加的集体性群体项目比赛,做到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至少1项体育竞赛。

3.2 注重学生持续性运动习惯的养成

传统运动会的举办时间大都为2~3天,赛事时间较短,项目安排紧凑,学校运动场在经历一段时间喧嚣之后迅速恢复寂静,大多数参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基本不受影响。全员运动会未来的改革体系应逐渐注重全员参与和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结合体质健康测试,将运动会分为4个模块:传统的竞技田径运动项目设置、竞技性的全校性的单项体育竞赛、全员参与的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竞赛和全员参与的集体性运动项目。传统竞技性田径比赛和单项竞赛则依照精英性的比赛传统,要求在各个院系举办班级挑战赛,增加学生的参与人数,选拔各个院系代表队参与全校性的比赛,广泛开展三大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和游泳等项目的全校性联赛体系;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竞赛则以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为核心,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的达标竞赛,以参与人数率、成绩达标(优秀和良好)率等作为评分标准;全员参与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则以班级为单位组队进行比赛,在院系进行初赛、学校总决赛的模式进行,延长比赛时间,要求全员参与。

3.3 注重项目设置的多样化和灵活化

高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相对固定且竞技性较强,目前高校运动会有20个田径项目完全固定,注重技术性和竞技性,学生中较为流行的健身跑、自行车运动及较高参与度的集体性趣味竞争项目、专业相关的特色团体运动项目、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相关的竞赛内容都没有与运动会完美地对接。学校应保留适当的竞技性项目,扩大竞赛群体的容纳人数,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学校可保留竞技特色,更改项目内容,如4×400 m项目的比赛更改为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参赛,增加10×800m(女子)/1 000 m(男子)与体质健康测试完全挂钩的团体竞赛,将危险性较高的铁饼项目改为掷网球项目;结合专业特点,增加运动会设项,医学院系组织学生“救死扶伤”和“生死时速”的集体性配合项目,机电类参加“环环相扣”,生物学系参加“袋鼠摘果果”等项目;依据学生喜好程度,满足学生健身需求,增加学生喜爱的“慢速自行车”“60天健身持久跑”等运动项目。高校运动会举办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集体参与和团队感,运动会就应注重项目设置的多样化和灵活化,满足学生日益提升的健身需求。

3.4 完善运动会评价标准体系

运动会对参赛学生的奖励是对学生运动能力和参与比赛状况的认可和鼓励,传统运动会的奖励模式只对竞技运动成绩优秀的前8名进行奖励,对其他付出努力积极参与的学生并没有一种肯定,另外参与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学生、服务人员、学生裁判员及竞赛组织参与者都没有进行奖励和积分评定奖励,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各角度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全员运动会的奖励模式应实施多元化奖励模式,改变竞赛成绩作为奖励的唯一评判标准,建立更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例如,传统的精英竞赛模式在优秀成绩奖励的基础上,可增设院系的参与比例奖项,将满额参赛人数、运动会工作人员参与、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参与和竞赛组织参与等作为精神文明集体奖项的评分标准;全员参与的集体性项目的评分体系由竞赛得分和参与组织得分2项组成,参与分数固定,对未参与的人数和班级进行分数的扣减,竞赛得分取消名次,以一、二、三等奖作为级别分数计算;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达标体系以集体达标分数作为奖励标准,优秀、良好和及格率进行相应的积分累加;运动会集体总分奖项取消传统的一、二、三名奖励,改为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等。

猜你喜欢

全员运动会竞赛
全员核酸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我要参加运动会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创新思维竞赛(3)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创新思维竞赛(6)
与众不同的运动会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