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鲜活之画面 品丰富之意蕴—以苏教版六下《渔歌子》教学为例

2019-11-27翟秀芹

名师在线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词牌名渔歌子词作

翟秀芹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窑小学,江苏南通 226300)

引 言

唐代诗人张志和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其所写的《渔歌子》呈现出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为此,对这首词的教学需要引领学生感知词作的画面,感知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古词的文体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就以《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自主读,在对比中明晰诗词特质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把握,然后与一般性诗歌进行对比,利用《渔歌子》的形式再次复习词的特点。(1)这首词中每句话的字数不等,不像古诗一样有着严格的字数限制;(2)与之前学习过的《清平乐·村居》相比,这首词既有与内容相关的题目,又有具体的词牌名,其中“渔歌子”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据此,教师可以进行补充,由于古诗在形式上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对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怀形成了较大的束缚。而词根据曲调填写而成,每句话的字数可以自主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有助于表达词人不同的内在情感。

在对古词的文体特点进行梳理和复习之后,教师将关注点聚焦在这首词的内容层面上,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涉及的“白鹭”“鳜鱼”“蓑衣”“箬笠”等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事物。教师可借助鲜活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在细致观察中了解它们的外形、特点,并着力分析“箬笠”与“蓑衣”之间的区别,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箬笠”是竹字头,而“蓑”是草字头,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做到会读、会写以及深入理解。

二、想象读,在聚焦中还原鲜活画面

在学生整体把握全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词人会在最后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其结合词句内容回答问题。

指导过程中,教师先从本义入手,组织学生猜测“不须归”就是不愿意归、不想回去的意思。但词人究竟在迷恋什么而不想回去呢?学生在自主悟读之后形成了这样的理解:首先,因为只是一场小雨,自己又身穿蓑衣、头戴箬笠,根本没有回去的必要;其次,这里的鳜鱼肥美,如果不多钓一点,实在遗憾;最后,这里有山有水,有桃花和白鹭,色彩鲜艳和谐、画面动静相宜,词人已经被美景吸引,所以根本就不想回去。

在学生进行浅层理解后,教师没有满足于将认知停留在简单的画面中,而是补充了颜真卿对张志和词作的评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然后通过课件出示了阶梯性思考题:我从词句“▁▁▁▁▁▁▁”中好像看到了▁▁▁▁▁▁▁的画面。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激活,他们将精妙的语言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有白鹭上下翻飞的画面;有肥美的鳜鱼在流水中打滚、翻腾的画面;有粉红的桃花在水流中漂向了远方的画面……教师可以将这些画面统整、划分为“事物”“颜色”“景致”等不同层面。如此一来,学生对这首词的整体印象加深,这些鲜活的画面也就镌刻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

三、品味读,在深究中直抵情感意蕴

“诗言志,词传情。[1]”古词承载了词人的内在情感意向,因此,我们对词人内在的心理感知不能停留在词作语言的表层。除了从词作中理解词人“不须归”的理由外,还可以从词人自身的遭遇、经历入手。为此,教师拓展了张志和的生平经历,主要传递这几方面的信息:母亲与妻子相继故去、弃官弃家浪迹江湖、扁舟垂纶终日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教师引出问题:从这些介绍中,你认为张志和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迅速回答:是一个聪明过人的人,是一个少年得志、官运亨通的人,是一个隐居山野、浪迹天涯的人,还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人之所以“不须归”不仅因为这里景色如画,同时也因为这里是他悠闲生活的乐园,从中你可以看出词人有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借助这一问题学生展开思考,词人张志和因为人生不顺,寄情于山水之间,学生感受到张志和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不想再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状态中,词作展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精神需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点拨引导的效能进行总结提炼:作者“不须归”既有物产丰富的原因,也有景色优美的缘由,但最为重要的是词人的厌世心态,“不须归”展现了官场斗争的黑暗以及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由的人生态度。紧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再次诵读这首词,体悟词人蕴藏在作品中的情感。

四、拓展读,在延伸中丰富认知体验

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将教材中的文本看作中心,设定不同的主题抓手,为学生拓展丰富的文本,形成文本类群,便于学生统一整合并进行对比[2]。在教学《渔歌子》后,教师分别从两个侧面进行文本的拓展性阅读。

其一,以词牌名为抓手,拓展形式相同的经典词作。从张志和创作了这首《渔歌子》后,这首词的言语形式就成为“渔歌子”词牌名的特点。教师可以尝试将“渔歌子”这一词牌名下的词作统整起来,借助典型性词作,引领学生进一步明晰“渔歌子”这一词牌名的外显特征以及其所蕴含的价值情感。为此,教师分别选择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渔歌子·浪花有意千里雪》和李少白的《渔歌子·鸿鹄》,一方面让学生在观察阅读中再次复习“渔歌子”词牌名的形式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创作背景和相关注释,感受词作的情感,感受“渔歌子”词牌名下的创作特色和内容特质。

其二,以同主题为抓手,拓展情韵相同的经典词作。张志和的《渔歌子》备受关注,颇得后人的赞颂。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苏轼对这首词推崇有加,曾经在张志和原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写,并以“浣溪沙”的词牌名进行了展现。教师可以出示苏轼的《浣溪沙·渔父》,组织学生在深入朗读的基础上,与张志和的这首词展开对比诵读,思考问题:这首词与原词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使学生看到连苏轼这样的文学泰斗都对这首词赞不绝口,足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对后人的影响。

结 语

古典诗词具有最为凝练的语言,表达着最为丰富的价值意蕴。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深远的传统文化。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我们不应局限在简单的文本内容教学上,而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品味作者的情感和作品意蕴。学生只有真正走进古诗词,才能了解其中蕴含的古典之美。

猜你喜欢

词牌名渔歌子词作
渔歌子 展眼前头又一春
藏在词牌名里的故事
渔歌子·咏春蚕
渔歌子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