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脑科学的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

2019-11-27徐荣蓉韦冬余

文学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脑科学批判性高中语文

徐荣蓉 陈 凤 韦冬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只有一个,但阅读效果却不尽相同,那是由于阅读主体、阅读情境、阅读目的不同,强调人类思维的感性因素。批判性阅读教学则不同,他所强调的是对文本进行理性阅读和思考,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交流与论辩。

随着脑科学与教育的联系日渐紧密,将脑科学的知识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是必然趋势。基于脑科学的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就是将脑科学与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相结合,运用科学知识构建课堂框架,组织课堂内容,完善课堂评价的教学活动。

一.基于脑科学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一)文本理解多元性

在如今的大部分课堂之上,很多语文教师还在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聚焦于学生的求同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部前额叶皮层一直处于未被激活的状态,会导致学生脑部发展不均衡,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在基于脑科学的批判性阅读教学之中,教师不断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在课堂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理解文本,在具体范畴中追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超越知识本身并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在现代阅读教学中,很多都是以经验为导向,老教师凭借着自己的以往经验教学经验,新教师凭借着自己学生时期的听课经验进行授课,虽然这种方式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不断增长的需要。基于脑科学的批判性阅读教学就以科学为导向,教师先要了解学生是怎样进行学习的,将科学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这种以科学为导向的教学时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和基于脑科学的语文教学的最大差别。

二.基于脑科学的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个体批判性思维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每天要面对多种多样的信息,但却不能保证所有信息都是好的,都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更好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能够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对其进行精细加工,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而不是人云亦云。其次,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不仅要适应现代社会,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未来。时代在不停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在Charles Fadel所提出的“Patnership”理论即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的理论中将批判性思考放在“学习与创新技能的首位。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责无旁贷。进行批判性阅读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辩证地看待文本内容,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

在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去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认为自己懂教育,对教育指手画脚,这一方面证明了教育的大众化,但另一方面说明了教育者本身缺少专业性或者说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把很好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越来越强调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今天,认知神经科学已经像教育学、心理学一样成为教师系统专业知识中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像脑科学这样系统的学习科学理论去完善教育知识体系。通过脑科学的学习,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是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更好地了解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同时脑科学的学习也能够让教师进意识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我学习的方法,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与学生一起共同进步,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深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套固有的模式,是以高考为导向进行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应对高考,教会学生怎样写出条条框框的答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语文课程进步的要求。但是语文教育何去何从,怎样改才能不断进步,能顾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又是另一问题,虽然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持续多年,但效果似乎不够乐观。将脑科学运用到批判性阅读教学能够让教育改革者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传统语文教育,避短扬长,能够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设计出符合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出路。

三.基于脑科学的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营造积极包容的情境氛围

思维来源于情境,问题来源于生活情境。[1]思维无法离开情境是因为人类的想象都需要一定的现实依据,批判性阅读以及思考也要根据一定的文本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知识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之法。杏仁核是大脑中处理情绪的重要结构,同时杏仁核的参与能够增强我们的记忆,让人们容易记住情绪性的事件,所以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积极包容的情绪氛围。

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学习情境首先是要积极的。高中的学生面临着来自高考的巨大压力,虽然说一定的压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长时间的压力会使得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受到影响,身体处于战斗和逃跑的状态,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甚至逃避心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营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学生一定会感受到不适,在回答问题之时考虑的更多的是标准答案,屈服于权威而鲜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其次,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情境是要宽容的。虽然批判不等于批评,但是批判性阅读的根本在于对权威文本、权威答案文本进行质疑并积极思考正确答案、寻找正确路径。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快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法,并富有逻辑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时给学生以宽容,允许他们独立思考并给他们犯错的机会。这种宽容并不是一味的纵容,而是富有方向性的引导教学。

(二)知识传授与批判思考相结合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运用,涉及发散性思维的前额叶皮层,通过使用工作记忆的能力去计划、组织行动和抽象思维。[2]大脑具有可塑性,思维并不是凭空想象,让学生学会思考的前提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只有掌握知识、运用技能才能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理性反思,进行批判性阅读的前提在于对文本进行系统分析。文本不可缺失,教师在授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探究。在课程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并对之进行总结概括,列出紧贴文本的主线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和思考问题,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方式能够使学生理解文本,为批判性阅读打下基础。

虽然教材所选择的都是优秀的作品,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精华,但是由于个体意识差异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所有的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理解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辨证思考,发现其中的作评中不足或者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之处。首先可以对封建思想进行批判,例如孔子,孔子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圣人”,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自然不必多说,但是孔子所处的年代与现代社会相差甚远,他的一些思想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对孔子教育观点中的不足指之处进行辨证分析。其次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批判,在我们的认知中都将秦始皇划归为“暴君”,因为他惨无人道,焚书坑儒,但是其统一六国、建造长城,为后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文本阅读中,不管是文本内容还是文本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都要引导辩证地看待。没有批判就没有继承,我们要勇于向名家名篇说“不”,向传统权威说不。

(三)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

大部分学生进行阅读时,往往都是随意阅读,没有清晰的逻辑体系。哪怕是在教师布置读书笔记任务之时,学生往往也是想到什么写什么,看似涉及到文本中的很多点,但是不成体系,思想混乱。这种阅读的评价方式往往是以试卷上的阅读题为主要形式,在问题设置方面一般会截取部分的语句进行提问,题目与题目之间也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极富理性的思维,其本身便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是为了对问题做出清晰的判断和思考,教师对于批判性阅读的评价方式应该区别于其他。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论文或者报告,让他们将自己思路进行明确得梳理,在全面检视自己的事实运用与逻辑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断。[3]教师根据他们所呈现的反馈文本以及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知识内容评价、批判性思维评价、独创性评价以及延伸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保证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阅读变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脑科学批判性高中语文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早自习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