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的家鸡代孵及育雏初步研究

2019-11-26忻富宁郝敏

绿色科技 2019年20期

忻富宁 郝敏

摘要:于2015~2017年的3年间在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分别对褐马鸡的家鸡代孵及育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孵化期为28.3 d,大致分为初期(1~10 d)、中期(11~21 d)、后期(22~28 d)。其受精率为64%,孵化率为50.3%。孵化的平均温度为37.37℃,平均湿度为60.63%,凉蛋平均温度为23.33℃。育雏采用室内自然育雏与室外自然育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室内自然育雏的平均密度为0.1~0.2只/m2,喂食为用温水泡软不定量的小米、2颗熟鸡蛋黄/d、只,10~15 g黄粉虫和蚁卵,以后逐渐增加,饮水为1/1000的青霉素温开水,室内自然育雏期为18 d;室外自然育雏的平均密度为0.05~0.1只/m2,喂食为雏鸡饲料、绿叶蔬菜、一定量黄粉虫和蚁卵,饮水为1/1000的青霉素温开水,室外自然育雏期为50~65 d。

关键词:小五台山;褐马鸡;孵化;育雏

中图分类号:$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0-0036-03

1引言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别名鸟鸡,属鸡形目、雉科、马鸡属,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古称“鹃”。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易危鸟类之一,被我国列为濒危物种。褐马鸡在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的许多地区,由于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过度捕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分布范围狭窄,仅残存于山西部分地区和河北的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是保护濒危物种的主要对策之一,而人工饲养首先是从孵化、育雏开始。本文于2015~2017年在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的家鸡代孵及育雏做了初步研究。现将研究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2孵化

孵化是鸟类繁殖的一种特有方法,依靠外界施加一定的温度、湿度、通风、凉蛋、翻蛋等条件给胚胎各个时期的发育创造适宜环境,才能发育成雏鸟。

2.1孵化前准备工作

采用农村老百姓常用的抱窝母鸡抱孵法。在孵化前选取40 cm×25 cm×20 cm的纸箱,底层垫10~13cm左右厚的麦秸,分别把两个一次性纸杯装上红高粱和水,用细铁丝悬挂在纸箱一端的两边。在纸箱的两侧钻两个小孔,分别插入最高、最低温度计于距卵2~3cm处的麦秸内,每日7时、12时、17时、2l时定时观察记录。抱窝鸡选取当地健康且抱窝效果好的母鸡;种卵选取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山涧口管理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处于半野生状态下褐马鸡产的卵。用温水(40℃)对被孵化的卵进行清洗,清洗干净后然后用1/1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0 rain,孵化室、孵化纸箱、麦秸、抱窝母鸡用5%的新结尔灭消毒20 rain。

2.2孵化情况统计

将2015~2017年3年的孵卵、出雏情况统计制成表1。

2.3孵化中的温度、湿度及室温

温度、湿度是胚胎发育的主要条件,关乎到孵化的成败。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胚胎才能正常发育。为了便于分析,根据胚胎发育的特点人为地将孵化期分为初期(1~10 d)、中期(11~21 d)、后期(22~28 d)。详情参见表2。

2.4结果

家鸡代孵褐马鸡的孵化期为28.3 d。这比野外褐马鸡的孵化期稍长1~2 d。受精率为65.3%、孵化率为52.5%。初期孵化温度为37.8℃、湿度为55.60%、凉蛋温度为24.20℃;中期孵化温度为37.50℃、湿度为60.70%、凉蛋温度为23.95℃;后期孵化温度为36.80℃、湿度为65.59%、凉蛋温度为21.84℃。整个孵化期:孵化平均温度为37.37℃、平均湿度为60.63%、平均凉蛋温度为23.33℃。

2.5结论

(1)在孵化过程中,用半导体温度计4次测的卵上表温度比卵下2 cm处麦秸温度(测试温度)平均高3℃,把3℃作为试验常数,计算出实际温度和凉蛋温度。

(2)卵上表最高温度是家鸡抱孵褐马鸡卵所需的温度即褐马鸡卵的孵化温度,卵的上表的最低温度是抱窝鸡离开纸箱后的温度即凉蛋温度。

(3)凉蛋时间的长短与孵化室温度相关。当孵化室温度高时,可适当延长凉蛋时间;当孵化室温度低时,可适当缩短凉蛋时间。

(4)褐马鸡野外卵的受精率高(90%),人工饲养管理的褐马鸡产的卵受精率低(64%),主要原因可能是人工饲养的褐马鸡的活动范围小,日粮中缺乏褐马鸡繁殖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管理方法不科学,导致配对不成功,产生无精卵。

(5)抱窝鸡孵化褐马鸡的优势是不受停电的影响,孵化出的幼雏抵抗力强,育雏成活率高。劣势是难于找到抱窝理想的抱窝鸡,有的抱窝鸡刚开始抱窝效果比较理想,但是抱窝持续时间短,没等孵化期结束,就醒窝,容易凉蛋。

(6)雏鸡破壳时先看到卵的钝端出现裂纹,呈梅花形或具不规则形状,而后经过大约20 h左右的“休息”,再沿逆时针方向叨开,然后猛一使劲,头部先出,然后翅、体部,最后爪、腿、尾部出壳。

(7)当褐马鸡卵孵化至26~27 d左右开始听到呜叫声,呜叫声由弱到强,直至出壳;若鸣叫声由弱到强延续一段时间后,又由强变弱,此时要注意密切观察,根據情况,要不同程度地人工剥壳。通常情况下剥壳是在卵钝端1/3处剥去一小块,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剥壳。剥壳的时候手要轻、动作要慢,剥壳到最后时要观察卵黄的吸收程度,当卵黄没有完全吸收时,不要人为把雏鸡和卵黄分离开,要让雏鸡自身把卵黄吸收完全,这样,雏鸡的抵抗力强,成活率高。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剥壳。

3育雏

雏鸡出壳后一段时间恒温机制尚未建立,对外界环境变化较敏感,比如育雏温度、湿度、光照、通风、饮食等;同时消化能力差,免疫系统不完善,抗病能力弱,因此育雏是人工饲养最关键的阶段。

3.1室内自然育雏

雏鸡出壳后的前18 d的自然育雏在室内进行。出壳后的雏鸡由抱窝母鸡代养在30 m2左右的孵化室内。平均密度为0.1~0.2只/m2,在整个室内自然育雏期内每天人工投喂熟鸡蛋黄(2~3个/(d·只))和经清水浸泡过的谷米(不定量),投喂一点数量的黄粉虫和蚁卵。其投食量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日增加,到第19 d左右即可转移到室外进行室外自然育雏。

3.2室外自然育雏

将已经在室内育雏了18 d的雏鸡继续由抱窝母鸡带领着在室外育雏室进行育雏。室外育雏期大约为50~65 d,雏鸡即可脱离抱窝母鸡的带领,被送到小五臺山自然保护区山涧口管理区救护中心,进行独立生活。

(1)饮水喂食。饮水里加入青霉素(1/1000)以及抗拉稀、抗病毒的温开水。喂食包括雏鸡饲料,黄粉虫和蚁卵,绿色蔬菜,让其自由采食。

(2)育雏密度。室外自然育雏的平均密度为0.05~0.1只/m2

3.3小结

(1)饲料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痢特灵(0.02~0.04)、地霉素(0.2%)、抗白痢(0.05)等,这是预防和控制雏鸡传染病发生有效措施。

(2)雏鸡恒温机制建立在出壳后第18 d左右,故育雏期的前18 d在室内进行,到第19 d左右再转移到室外进行育雏,这样雏鸡对外界的环境不会那么敏感,不易生病。

(3)在室外自然育雏过程中,要保证育雏室的安全,防止天敌进人育雏室,伤到雏鸡。

(4)每天9:00~11:00时,16:00~18: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的时候,12:00~15:oo时喜欢进行沙浴,这一时间饮水较多。

(5)褐马鸡为早成性鸟类,从破壳而出到刚能站稳就表现出好斗、好动的特性,有时互相啄食对方的爪、腿,有时啄食家鸡的鸡冠和眼睛等部位,2~3日龄,行走奔跑速度加快,不易被抓到。

(6)雏鸡在室外自然育雏过程中有沙浴现象。因此在室外育雏过程中,要在育雏室内人为垫一片沙土,为雏鸡沙浴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地面活动鸟类中普遍具有的一种习性。室外育雏,中午天气燥热,地面温度在30~35℃,湿度10%以下,这时雏鸡多卧伏地面,刨土打窝。沙浴时,时而打滚刨土、翻身抖羽,时而闭目晒太阳,时而又啄食羽下的寄生虫。育雏期间,除了对育雏温度、湿度、通风、光照、饮食的要求外,沙浴也是褐马鸡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达到清洁羽毛、消除疲劳、减少体外寄生虫等的目的。

(7)两周后幼鸟夜间开始飞到架上休息。所以在室外育雏期,雏鸡已发育成幼鸟,这时应在育雏室内放入一个类似梯子状的木头架子,斜搭在墙上,给抱窝母鸡和幼鸟创造一个上架夜宿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