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驾车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措施

2019-11-26李春华

绿色科技 2019年20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调查

李春华

摘要:通过对驾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分析了保护和拯救天然华山松母树林、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和周边社区的发展需要。在有利于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保护区范围内及周边社区分布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保护区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0-0031-03

1概况

1.1历史沿革

云南驾车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198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复[1984]36号文件批准设立的。该保护区由会泽县人民政府按行政区划组织实施管理、保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目前,保护区由驾车乡林业站代为管理。

1.2位置范围

保护区位于会泽县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19~103°28,北纬25°54~26°06。保护区范围涉及会泽县驾车乡的7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保護区总面积为8282km2,均为集体林,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42%。保护区由小梁山、大水塘、野猪塘3个片区组成。

保护区地处会泽县境内,保护区范围涉及会泽县驾车乡的野猪塘、腰店、水塘、小水、芹菜、光头、驾车等7个村委会共71个村民小组。驾车乡位于会泽县南部,东连本县田坝乡,南接寻甸县功山镇,西临昆明东川区,北依本县待补镇,东北部与本县上村乡接壤,是“出县人昆”的重要通道。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猪村的所有村民小组,即张家湾、马家棚子、上下街、野猪一组、野猪二组、三组、石井子7个村民小组,腰店村的石洞水、黄草岭2个村民小组,水塘村的裴家口子、团箐、水塘一组、二组、三组、耳格箐6个村民小组,芹菜村的大水沟、沙坝头、卡资上、大牛金节六组、大牛金节七组5个村民小组,光头村的大窝坡、旧塘房、小凉山3个村民小组。

2土地利用状况

2.1土地与资源权属

保护区总面为8282 km2,均为集体土地。其中,商品林799.06 km2,公益林3812.55 km2。会泽县林权制度改革已基本结束,经调查,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权属清楚,没有土地权属纠纷。

2.2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

保护区总面积8282 km2按林地和非林地分,林地面积4699.7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8%;非林地面积3582.26 km2,占43.2%。在林地中,疏林地面积9.37 km2,占林地总面积的0.2%;灌木林地面积52km2,占林地总面积的1.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14.81km2,占林地总面积的2.4%;无立木林地面积10.4km2,占林地总面积的0.2%;宜林地面积220.37 km2,占林地总面积的4.7%。

3植被资源

按照《中国植被》(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和《云南植被》(吴征镒、朱彦丞主编,1987)关于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结实地调查所得的样地资料,驾车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有2个植被、2个植被亚型、4个群系(表1)。

保护区调查区域内包含暖温性针叶林一种植被亚型,根据优势种的不同,可分为3个群系,即华山松林、云南松林和三尖杉林。

保护区以保护华山松种质资源为主,由多个分散的斑块组成,其华山松群落保存相对完好,不同年龄的华山松个体分布合理,生存状况良好,华山松林的平均总盖度较高,达80%。乔木层的平均盖度为70%,平均层高度为8 m,其优势树种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平均树高为lO m。散见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ana)、滇石栎(1ithocarpus dealbatus)、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var.acuteserrata)等大乔木。灌木层的平均盖度为30%,平均层高度为1m。

驾车自然保护区的云南松大多零星分布于华山松林中,或可小片成林。通过对芹菜塘、石口子及水塘村的云南松群落进行了样方调查。乔木层的平均盖度为65%,平均层高度为7.5m,其优势树种为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平均树高为8 m。少量分布有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灌木层的平均盖度为25%,平均层高度为0.7 m。

保护区内的三尖杉群落仅见于大水沟村芹菜塘。同样通过样方,三尖杉群落的总盖度为65%。乔木层的平均盖度55%,平均层高度为5 m,三尖杉构成该群落样方的单优势种。灌木层的平均盖度为30%,平均层高度为1.7 m。

4动物资源

4.1哺乳动物

在样线调查、访问调查、小型哺乳动物标本采集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驾车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哺乳动物7目16科28属34种。其中以啮齿目的种数最多,计15种,食肉目6种,翼手目5种,食虫目和偶蹄目各3种,最大的科是鼠科(5属9种),其次是蝙蝠科(4属4种)。保护区内的哺乳动物主要为东洋界成分,占驾车保护区哺乳动物总数的67.6%,其中西南地区物种占驾车保护区哺乳动物总数的11.8%;古北和东洋共有种占总数的20.6%;世界广布种和古北界物种占总数的5.9%。

4.2鸟类

通过路线调查和访问调查,在驾车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周边地区共记录到鸟类9目27科76种。其中有留鸟61种,占记录鸟类80.3%;夏侯鸟2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2.6%;冬候鸟13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17.1%。保护区共记录留鸟61种,夏侯鸟2种,因此繁殖鸟为63种,其中属于东洋区的种类共有32种,占繁殖鸟类种数的50.8%;跨东洋区和古北区两动物界的广布种有28种,占当地繁殖鸟类种数的44.4%。属古北区的仅3种,占繁殖鸟类种数的4.8%,从区系组成分析表明驾车保护区鸟类构成以东洋区成分略占优势,广布种成分为辅。

4.3两栖、爬行类

保护区由于地表径流较少,保护区内两栖动物种类和数均较少。而且由于保护区整体海拔较高,跨度较小,导致爬行动物种类也较少。通过本次调查和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驾车自然保护区共记录有两栖动物11种,隶属于2目6科11属。我国现存爬行动物可分为龟鳖目、有鳞目2个目。在驾车自然保护区未发现龟鳖目动物,目前公约记录有爬行动物1目5科11属12种。根据张荣祖关于中国动物地理的区划,该区域属于云南中亚热带,因此其动物区系组成具有中亚热带特点。保护区的两栖类动物绝大部分为西南区成分,而物种的分布型也主要为喜马拉雅一横断山分布;爬行类动物都属于东洋界成分,也以西南区成分为主。

4.4珍稀濒危及特有动物

保护区记录珍稀濒危哺乳动物有5种,其中,林麝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灵猫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区还有北树鼩、豹猫、林麝3种动物属于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仅北树鼩较为常见。驾车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中国特有兽类3种,分别为小麂、高山姬鼠和大绒鼠(表2)。

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鸟类中有我国国家I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分别是工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颈鹤,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黑翅鸢、雀鹰、普通鵟、灰背隼、白腹锦鸡5种。中国特有鸟类有白腹锦鸡、宝兴歌鸫、橙翅噪鹛、白领凤鹛和(币鸟)5种。在保护区未发现云南地区特有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但有4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经瘰疣螈、双团棘胸蛙和黑线乌梢蛇是对特殊环境或生境有指示作用的物种,王锦蛇是云南地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

5存在的问题

5.1保护区内华山松母树林面临大面积衰退的境况

据调查,从1970年后,保护区内连片华山松纯林陆续出现生长势衰弱,生长量下降,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频率加大,甚至不明原因死树的现象。随着树龄的增长,上述情况在面积和发生率上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保护区内华山松林生长势衰弱、生长量下降、产籽量减少,以及病虫害趋升和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5.2保护区林农交错。资源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保护区周边村庄、居民众多,使得薪柴消耗、建材消耗、放牧等问题日益加剧,加速了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由于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村民非法进入保护区采集华山松松子、食用菌、野果、花卉、药材等,对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破坏性很大。由于社区缺乏科学的采集和加工技术,使得华山松松子、野生中药村和菌类资源未能实现有效、可持续利用。

5.3保护区管理机构有待落实和完善

保护区采取的是乡林业站代为管理的方式,无专门的管理机构,其管理人员也往往身兼数职,既负责县林业局交办的有关工作,也负责乡林业站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管理责任错位,管理效果不佳,亟待将保护区管理局及相关机构落实和完善,以适应保护区发展需求。

5.4管理及专业人员缺乏

保护区地块分散,没有专属的保护区管理人员,驾车乡林业站现有人员专业结构也不能满足保护区工作的需要,目前分管保护区技术人员中,没有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专业的人员,林学专业的也仅有1人,而且熟悉保护区情况的老职工马上面临退休。管理及专业人员的缺乏,造成各项管理工作不能科学合理实施,或者完全不能实施,难以有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和引导社区健康发展。

5.5科学研究匮乏

保护区建立以来,基本上未开展过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的匮乏,使保护区长期处于管理不科学的状态。同时,也造成了保护区和相关管理人员信息的封闭。科研仪器缺乏,甚至连基本的标本制作、物种辨认都无法进行,影响了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6对策建议

6.1生态恢复规划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对保护区内坡度25。以上的农田实施退耕还林,逐步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对保护区内坡度25。以下的农田,实行混农林生态系统种植及植物篱坡改梯种植技术。在栽植树种的选择上,选用适应性、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对保护区内遭受破坏的华山松母树林、三尖杉等植物,采取近地、迁地保护、归化自然等方式,实现种群恢复。具体恢复种群为三尖杉种群、退化的华山松母树林等种群。

6.2连续性和完整性原则

功能区的划分应力求体现保护区生态系统内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是自然保护区整体保护原则的体现,以达到保持保护对象完整性和最适宜生境范围。根据保护区华山松林与周围农田相互交错、居民点多而分散、人员活动频繁等实际情况,将连片的华山松划人核心区,其周边的农田、居民点以及零散的林地划入实验区,确保各分区内生态系统和形状的完整。

6.3建立机制。社区共管

保护区管理局设置社区共管专职部门,充分利用保护区的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开展社区共管,使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营活动规范,与保护区融洽相处,保护区自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6.4加强宣传。引进人才

加强宣传,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区建设,开辟民间资本投入渠道;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在吸引人才方面,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从解决待遇、住房、职称、深造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6.5建立信息化数据库。确保工作高效开展

以信息化为先导,全面引進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现代化的视频、音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视频、音频自动识别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等),对保护区各项业务进行运用,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7结语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都建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组织,还建立了共管示范村,实施结果显示,其十分有效。共管示范村的建立可以改变当地社区资源利用的传统方式,资源利用趋于合理,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保护区的各类矛盾冲突才能下降;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压力和威胁才能有所缓解;才可以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人均纯收入。因此,有必要借鉴我国社区共管示范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就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村委会、不同海拔的实际情况,将社区共管中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由面上的工作逐渐扩大形成若干个社区共管示范村,扩大社区共管的影响面努力开创一条既有利于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又有利于保护管理的社区共管模式。

猜你喜欢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调查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