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与保障机制研究

2019-11-26朱洪军张建辉梁婷婷周良君史芙英

体育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湾区体育赛事粤港澳

朱洪军 张建辉 梁婷婷 周良君 史芙英

摘 要:基于全球四大灣区体育赛事发展对比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历史脉络的分析,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构建以“形象赛”为引领,以“城市独特印记品牌赛”为标识,以湾区“人文交流赛”和“体育职业联赛”为两翼,以“草根体验赛”为根基的四大赛事层级体系,打造前海体育赛事金融服务示范区、横琴体育赛事创新创意服务示范区和南沙体育赛事服务贸易示范区三大体育赛事示范平台,创建一体化赛事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和完善一体化的赛事空间布局。“三地两制”的体育管理体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藩篱,借鉴港澳成熟的体育管理经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供给机制,建立协调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组织机制,畅通体育赛事服务贸易要素流动机制,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保障机制和加快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实施机制等,必将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学;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5-0049-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four major bay areas in the worl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HM) Bay Area, authors pointed out major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GHM Bay Area,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trategic concep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GHM Bay Area: to build a four-sports-event-level system, which bases its guidance on “image events”, its identity on “unique city signature brand events”, its two wings on “cultural exchange events”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 events”, and its foundation on “grassroots experience events”; to establish such three major sports event demonstration platforms as Qianhai Sports Event Financial Service Demonstration Zone, Hengqin Sports Event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Service Demonstration Zone and Nansha Sports Event Service Trade Demonstration Zone; to establish an intelligent integrated event supervision platform and to perfect the integrated sports event space lay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region and two-system”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s become the barri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GHM Bay Area; learning from the mature sports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Hong Kong and Macau, innovating on the mechanism of supply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GHM Bay Area, establish a coordinated powerful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GHM Bay Area, smoothing the mechanism of flowing of sports event service trade elements, intensifying the mechanism of assurance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GHM Bay Area, and expedi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chanism of implementation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GHM Bay Area, will certainly promote the GHM Bay Area to become “the experimental field” for China to deepen sports system reform.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sports event;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Guangdong-Hong Kong-Macao Bay Area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城市群”概念,指出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当今全球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1]。粤港澳大湾区是区域发展国家战略,是中国多体制融合发展试验田和全国对外开放新阵地。体育赛事拥有无与伦比资源整合优势[2]。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曾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在消费升级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研究着重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如何通过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避免湾区内城市之间体育赛事利益争夺,充分释放体育赛事整合拉动的综合效应,带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1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1.1 积聚全球生产要素,提升湾区世界知名度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正式提出时间短,在全球范围内缺少国际知名度和一致的形象标识。区域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增长数量和配置方式[3]。世界杯和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对提升区域形象、促进经济增长、吸引外来投资等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最佳体育城市印第安波利斯更是以城市体育再造计划为引领,从而成功将该市打造成全美白领阶层的运动休闲目的地[4]。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应从顶层重视优质体育赛事的引进、举办,改善投资与居住环境,增强对企业和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竞争力。

1.2 促进湾区人文交流,增强湾区内部聚力共识

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市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更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5]。粤港澳三地同宗同源,有着非常丰富、集中且突出的人文价值链,具备交融与合作最大公约数的核心和灵魂,是大湾区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和无形力量,是最高竞争力。体育赛事是传播区域民族传统文化和构建区域当代文化与形象的重要载体和窗口。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的发展,有助于湾区主体传统文化传播,拉近湾区各城市之间的心理距离,铸就湾区发展的精神命脉和坚实根基。

1.3 传播城市独特印记,提升湾区生活品质

城市是人类文明在地理空间上的汇聚点,倘若城市不彰显自己的个性和追求,就有迷失在城市群的危险[6]。当前体育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有必要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加快创建一批“体育独角兽”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有篮球之城东莞、百岛之城珠海、国家森林城市深圳和中山等,这些都为打造城市体育名片,塑造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独特印记奠定了坚实基础。体育赛事是城市“流动的风景区”[7]。推动城市大中小体育赛事的合理建构,打造优质又朝气蓬勃的“赛事娱乐圈”,能点亮城市名片和传播城市独特印记,丰富和满足人们欣赏、参与体育赛事和深度体验城市生态自然、风土人情等的多元化品质需求。

1.4 加快体育产业布局,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一批优质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必然带动体育特色村、体育小镇、体育综合体、运动休闲城市等重大资产的落地,引爆体育赛事、运动休闲、智能体育、体育培训等体育主体产业和新生业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布局。港澳在文化创意、广告设计和营销咨询等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专业服务优势[8],这为“体育赛事策划与设计”和“体育专业服务”等环节提供生产上的优势,特别是香港赛马和澳门博彩、赛车为主体的体育赛事内容创新、专业服务以及国际分销等方面优势明显。结合区内其他城市传统体育制造业和体育赛事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市场需求,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促进湾区新旧动能转换。

2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主要差距

2.1 城市视角下全球三大知名湾区体育赛事发展现状

1)全球三大知名湾区城市形象赛事。形象赛事是扩大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也是带动城市赛事体系的龙头。马拉松赛事是当今城市展现风采、提升品位、凸显气质的标配赛事。纽约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和东京马拉松都名列当今国际田联六大马拉松行列。旧金山马拉松因为坡多坡陡而被列为“全球第十五个最难马拉松”。美国通过商业化设计,成功包装了纽约美国网球公开赛,欧美足球俱乐部国际冠军杯等一批城市形象赛,打破欧洲职业体育商业和社会话语权体系[9],成为纽约、旧金山等湾区城市形象的符号代表。东京通过举办1964年和2020年奥运会,2002年韩日世界杯(横滨闭幕式),还引入橄榄球、棒球、高尔夫等欧美职业赛事,提升东京、横滨等城市形象,使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地处东方的西方国家”[10]。

2)全球三大知名湾区城市职业赛事。职业体育是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在全球知名的三大湾区大城市,橄榄球、棒球、冰球、篮球、网球、高尔夫、赛马、赛车和赛艇等职业体育赛事扎堆,因为这些大城市具备强大的经济基础、庞大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基数,这为各类职业赛事带来持续不断且可观的观赛人口。美国著名体育网站sportingnews推出美国体育城市排名中波士顿和纽约高居榜单第一和第二,奥克兰、华盛顿等名列全国前20名以内。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的奥克兰有四大联盟的奥克兰运动家、金州勇士、奥克兰突击者等职业俱乐部,此外还有众多著名的职业高尔夫俱乐部,如山乡村俱乐部等。顶级职业赛事的开展和成熟的体育人口,带动区域职业体育赛事的广泛开展,因此在知名的世界三大湾区城市职业体育赛事已形成从上至下的完备体系。

3)全球三大知名灣区城市体验赛。城市体验赛是基于城市特色资源禀赋而开展的体育赛事,是城市赛事体系根基,更是中小城市提高城市关注度和忠诚度的法宝。典型城市体验赛事可以分为3类:继承传承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传统文化体验赛,如日本的柔道赛事和相扑比赛;利用近代城市化积淀的独特人文资源开展的城市现代文化体验赛事,如起源于1978年的帝国大厦垂直跑至今已举办41届;利用城市独特自然禀赋开展的户外体验赛,如海上帆船赛事、摩托艇赛事和冲浪大赛。海是湾区的主基调,加利福尼亚海岸拥有500多个冲浪点,旧金山湾区的橙县、亨廷顿海滩小镇都是世界冲浪圣地。

2.2 整体概念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发展历程

粤港澳三地为毗邻关系,有着深厚的民情、文化和经贸往来的基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粤港澳在体育、文化和音乐等方面互有往来[11]。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香港两地举办众多文化和体育等交流活动。创办于1979年的“省港杯”足球赛,曾经创下“万人空巷”看比赛的盛况。省港杯从最初的粤港两地体育文化的交流,演化为推动改革开放的文化力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看世界的一扇窗”和“改革开放的一扇门”。2003年府际协议制度《粤港澳体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在香港签订,标志着粤港澳三地体育交流开始着眼“大体育”,体育领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

“珠江三角洲概念”最早由广东省委在1994年的七届三次全会提出和确定。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珠三角9市内部合作正式开始。2013年年底,深圳市政府提出发展“湾区经济”。2016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开展珠三角升级行动,连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在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推广、共建和共办大型体育运动盛会的模式,促进体育运动交流和发展。2017年国内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体育赛事在东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逐步拉开序幕。体育赛事一体化有助于发扬体育外交功能,意义必然超越时间、空间以及体育的范围。

2.3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赛事层级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完善和国字号文件的出台,水陆空等赛会活动广泛兴起,粤港澳大湾区整个体育赛事体系已初具概念雏形,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赛事世界影响力不高。香港赛马和澳门格兰披治赛车是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赛会,但香港赛马在全球TOP50赛马(一级赛)中仅位居第34名,澳门格兰披治赛车仅为世界方程式三级赛车。在内地珠三角地区,深圳即将举办的网球WTA年终总决赛是世界最高等级赛事,但赛事商业价值、受关注度和影响力远不及ATP年终总决赛,城市独特印记品牌赛事有待加强。在粤港澳大湾区除创办于1997年的香港马拉松、1981年的澳门马拉松和2011年香港新世界维港泳等赛事文化浓郁与城市记忆点结合紧密外,其余城市独特印记品牌赛事包括广州马拉松、深圳马拉松、佛山南狮锦标赛等城市品牌赛事的文化仍需凝练与提升。以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冠名的赛事多零散出现,赛事国际知名度不高,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尚未体现,且尚未形成以运动项目为核心覆盖全人群的完整运动项目赛事体系。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层级体系亟待完善。

2)赛事监管服务体系不统一。自2014年国务院46号文规定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权放开后,由于体育赛事监管力量分散、监管权限下放不协同、运动项目协会监管力量不强、专业性技术性能力不足等众多原因,致使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赛事监管体系。当前港澳地区已形成社会主导型体育管理体制[12-13],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体育管理模式难免与正在转型的大陆体育管理模式存在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如在大众竞赛领域,广州马拉松仅部分参照中国田径协会2016年出台的《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大众选手等级评定实施办法》,规定直通广州马拉松精英选手成绩标准。而香港马拉松则更与国际化接轨,详细规定9个年龄段精英选手直通成绩标准。广马与港马参赛标准不一致,致使很多精英选手难以顺利参赛。在公共环境监管领域,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根据《游乐场地规例》和《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制定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一般性使用条件和不同类型体育场馆的具体条件,并构建从赛事场地预订、赛事报名参与、赛事活动审批等一体化、透明化体育赛事监管平台。粤港澳三地体育管理模式的不同必然带来赛事服务标准、管理规则的难以对接。

3)赛事空间布局不合理。粤港澳中心城市体育赛事布局空心化现象突出。珠三角拥有与京沪齐名的广深“双子城”,但北京、上海在体育赛事布局已较为成熟清晰,然而无论广州还是深圳的赛事布局较为落后,没有建立起与国家赋予的城市功能地位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体系。珠海、惠州、中山等城市尽管已从所拥有的城市资源禀赋逐步开发相应的特色赛事,但起点低、起步晚。粤港澳三地高端体育赛事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网球、足球等赛事上,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甚至与二线城市相互竞争。以网球赛事为例在粤港澳三地有广州网球公开赛、深圳网球公开赛、香港网球公开赛、珠海网球精英赛,这些职业网球赛事级别低,赛事举办时间相对集中,无法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差序注意。粤港澳三地体育赛事举办点状化模式明显。以粤港澳三地命名的羽毛球、乒乓球、田径、帆船、击剑等赛事,多以公开赛、邀请赛等方式开展,赛事举办地多集中一地,缺少点面结合,赛事举办成本高,赛事社会收益面窄。

4)赛事组织合作体系不完善。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催化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全面开花,整体呈现出赛事举办自发化、赛事规模零散化、赛事冠名随意化、赛事项目同质化、赛事周期短期化和赛事结构无序化等特征。许多办赛主体在寻得数额可观的企业赞助后,即以某体育局或运动项目中心指导的名义,冠以粤港澳大湾区杯开展体育赛事活动,这类赛事大多参与范围有限、赛事规模小、赛事质量不高。出现这些混乱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粤港澳三地体育管理体制存在巨大差异,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开展尚未在《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指导下和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由粤港澳三地府际间法定权威的体育赛事决策领导咨询机构,也没有在党中央国务院社团组织改革“一业多会”的方针指导下,探索成立相应的粤港澳大湾区运动项目协会体系。体育赛事组织体系的不完善致使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举办步履维艰。

5)赛事服务贸易要素自由流动性隐性限制较多。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靠CEPA来实现。尽管根据2007年《内地与香港CEPA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允许香港在广东提供除非营业性射击场所外的其他各类体育服务贸易。《内地与澳门CEPA关于内地在广东与澳门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允许澳门在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试点设立独资娱乐场所(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但10多年来港澳服务业大幅北进的局面一直没有形成。截至2014年香港工業贸易署累积签发《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共2 793份,平均每年260份,覆盖CEPA覆盖的52个服务行业中,而体育服务业的签发数量为零,难以切实享受到CEPA的优惠待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赛事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支撑体系庞大。体育赛事服务贸易需要场馆设计与建设、营销传播、创意策划、金融保险等众多支撑领域。CEPA主要做原则性和框架性规定,具体信息不透明、条文不明确,对细则部分并未做详细解释,导致港澳体育赛事服务贸易进入内地时面临政策的不确定性。如当前体育赛事经营多采用“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体育赛事衍生品众多,体育场馆也多实行多元化经营,但CEPA对港澳体育赛事及场馆经营范围和是否参照国民待遇等均无明确说明。

3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3.1 构建四大体育赛事层级体系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初创阶段,构建以“湾区形象赛”为引领,以“城市独特印记品牌赛”为标识,以“湾区人文交流赛”和“湾区体育联赛”为两翼,以“草根体验赛”为根基的“顶天立地”一体化湾区赛事层级体系,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积极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形象赛。参照二战后东京“弯道超车”的城市发展模式,积极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谈判,通过收益补贴、市场开发等方式,加快申办2032年奥运会和2030年世界杯等全球顶级盛会。举办全球四大湾区邀请赛,促进全球湾区城市群的交流融合。以“海”为纽带大力开展海上运动邀请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开展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等国内城市群体育交流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中国大城市群典范。

强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独特印记品牌赛事。以城市发展定位为统领,加快城市品牌赛事的打造。继续强化香港赛马、马拉松、新世界维港泳和澳门格兰披治等既有四大品牌赛事,通过赛事品牌输出,设立分站赛和积分赛等形式不断拓展内陆珠三角市场,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珠海、佛山、惠州、中山、肇庆和江门等湾区二线城市要立足城市资源禀赋,以打造高端标杆化精品赛事为引领,抢占运动项目发展的制高点,带动赛事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城市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形成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蝴蝶效应”。

深入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联赛。纵观当今全球体育经济发展可以看出,联赛是体育商业的发动机,是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球体育发展基础良好,拥有中超顶级俱乐部广州恒大、CBA战绩辉煌的广东宏远等多家职业体育俱乐部。广泛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足球联赛、香港足球联赛和国内首支省级篮球联赛等体育联赛。随着校园足球的普及,学校足球联赛也正逐步开展。目前湾区联赛以青年为主,覆盖人群有限,今后要以运动项目为核心,构建多运动项目、全人群和多层次的立体化体育联赛体系,通过体育联赛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体验赛事。从体育运动视角看,个人运动体验无法代替集体运动共情体验。从时代交往视角看,在钢筋混凝土和互联网时代,人们多以孤岛的方式通过虚拟网络对外交流,缺少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空户外资源丰富,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外商市场准入标准,深耕多样化和创意化的草根性体育赛事体系,不仅有助于湾区居民闲暇生活中的日常交往和情感联系,也成为吸引湾区外来者的重要亲合体和深度体验湾区风土人情的窗口,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必备条件。

3.2 创建三大体育赛事示范区

打造前海体育赛事金融服务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场地设施重资产投资、重大赛事策划引进与运作,运动员经纪保险、体育赛事服务等相关产品都离不开金融在体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深圳前海是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依托深圳前海金融示范区打造体育金融示范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组建体育产业投资银行、引进国外专业体育保险公司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赛事金融产品必能引导和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的发展。

打造横琴体育赛事创新创意服务示范区。体育赛事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必须结合湾区特色打造属于自有IP赛事。珠海背靠娱乐之都澳门,是国家旅游改革试验区,海陆空旅游资源丰富,体育产业实力雄厚。体育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兄弟,结合国家双创战略,依托横琴国际旅游岛的创建契机,集中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策划公司,打造体育赛事创新创意服务示范区,促进体育与旅游从“简单相加”到“相融相盛”,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形成。

打造南沙体育赛事服务贸易示范区。依托南沙自由服务贸易区大力开展体育赛事服务贸易,通过引进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分站赛、公开赛和邀请赛等形式,带动国际体育组织、欧美高端体育联盟采用设立办公室、分公司、办事机构等形式入驻,进而带动一批国际体育旅游、体育用品、运动健康、体育培训、体育保险、体育中介等国际赛事经纪服务公司总部落户南沙,全力打造南沙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贸易区,从而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打造。

3.3 创建一体化的赛事监管服务平台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参考港澳及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赛事监管经验,厘清赛事运营中相关业务范围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场馆等相关主体赛事运营责任清单,确立“从管理到服务”的体育赛事服务理念。根据赛事等级、赛事规模和赛事公共资源占用等情况,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以运动项目协会为主体制定统一的竞赛组织、竞赛器材、场地服务等技术标准。以体育局为牵头单位,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体育赛事运行中的安保、交通、医疗、卫生和临时建筑搭建等相关赛事服务标准。总结香港政府一站通(文化、康乐及运动)、澳门体育局、广州群体通等体育赛事智慧化管理服务经验,组建以非盈利组织为牵头单位的一站式体育赛事智慧监管服务平台。该非营利组织应由运动项目行业协会、政府相关单位组建形成紧密协作的共同体,避免当前因国内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不灵活,无法与港澳地区无缝接轨的尴尬局面。针对一站式体育赛事智慧服务建立健全科学审核服务机制,通过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预约和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规范审核服务程序,最大限度减少体育赛事审核中的自由裁量权和审批随意性。

3.4 完善一体化的赛事空间布局

在赛事布局方面,广深港等粤港澳大湾区一线城市要举办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赛事,切实承担起与城市应有的功能定位。依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国际交往中心、活力全球城市的发展定位,广州应结合城市主体产业布局,积极引进赛车、赛马、橄榄球、棒球、游泳、网球等欧美发达国家主流运动项目的顶级赛事。牵头申办一批国际顶级赛事,大胆策划一批全球四大湾区体育交流赛和全国城市群体育交流赛。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等相關规划,结合深圳年轻、敢为天下先等城市特征,积极引进极限运动和水上运动等一批全球顶级品牌赛事,并着力策划包装一批海上丝绸之路体育交流赛。鉴于香港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情况,应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举办全球体育赛事投资贸易洽谈会、博览会和高端论坛等赛会活动。二线城市以立足城市资源禀赋,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范围资源,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的特色化单项赛事。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除足球、篮球和排球等国家重点战略性运动项目可布局在广深港等一线城市外,其余所有运动项目赛事的举办要尽量向二线城市倾斜,避免一二线城市相互竞争。在赛事运营布局上,要主动避免采用集中统一赛会制形式,尽可能扩大赛事覆盖范围和普及面。

4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4.1 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供给机制

参照港澳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在体育行政体制、体育社团管理、体育市场准入和体育博彩等方面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供给侧结构改革[14]。深化湾区体育行政体制改革,以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突破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粤港澳大湾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体育人才。结合香港“M品牌赛事”和澳门大型体育赛事以旅游部门为主,体育、公共运输、公共卫生等多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转变内地珠三角体育行政部门职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体育大部制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体育赛事公共管理资源,充分挖掘体育旅游、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15]。以《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为指导,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协会改革,按照《以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项体育协会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的总体部署,借鉴港澳社团体育管理经验,组建“一业多会”社区体育社团管理体制,制定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的办法,不断壮大体育社团自我造血的功能。进一步放宽体育市场准入限制,总结港澳山地户外生态旅游、海上游艇旅游及低空飞行旅游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在粤港澳大湾区放宽自然保护区、公共水域和低空飞行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体育消费持续提质扩容。依托澳门博彩和香港赛马彩票等经验教训,在南沙、前海和横琴自贸区试点发行针对中超或湾区内体育联赛的体育竞猜型彩票和赛马彩票,不断释放体育消费需求[16]。粤港澳大桥的开通和粤港澳三地不同的管理体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中国体育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创造相对封闭有利的时空条件。

4.2 建立协调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组织机制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港澳办等相关部委参与的粤港澳体育领导议事协调机构,统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负责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在华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审批事项改革方案》中国际A类赛事和2015年《体育赛事管理办法》全国性体育赛事的策划、申办、筹备和举办等重大赛事相关工作,平衡湾区内城市标识赛的申办举办。成立由粤港澳三方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总工会,协调辖区内所有地方(市、区)单项运动协会,开展体育培训,发展以运动项目为核心,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纵向一体化体育赛事体系。在社会层面,引入港澳体育咨询决策委员会法定机构,成立由知名体育企业、体育智库、体育社会组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发展委员会,定期提出体育赛事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湾区体育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17]。在市场层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企业联盟,统一协调群众性商业性草根赛事的举行,开展“一程多站”式体育赛会活动,统一赛事地接服务标准。

4.3 畅通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服务贸易要素自由流动机制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服务贸易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港澳在体育赛事服务业领域拥有巨大优势,因此在合作方式上仍要以港澳体育赛事服务业进入内地为重点,彻底消除内地體制障碍,最大限度减少粤港澳大湾区在市场化程度上的落差。首先要克服片面认识,重新审视体育赛事服务贸易的复杂性。在CEPA对绝大多数体育赛事服务贸易领域做出最惠国民待遇后,很多部门就片面认为体育服务贸易发展好坏主要责任在于政府体育部门,有着与己无关、不闻不问的认识态度。为此要在粤港澳体育领导议事协调机构的领导下,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作风。其次内地体育部门要以我为主,及时全面理清体育赛事服务贸易涉及相关领域,建立系统的体育赛事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明确港澳体育赛事服务贸易经营范围和边界,破除准入后的隐形壁垒和经营障碍,为港澳体育赛事服务企业创造广阔的市场经营空间。最后针对内地相关政府部门,应遵循以《服务贸易总协定》相关规定为基础,以无实质贸易投资障碍为准则,设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有关工商注册登记、行政审批、牌照发放等经济领域的政府权责“正面清单”,彻底打破内地复杂的营商环境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玻璃门”,建立良好的体育赛事服务贸易营商环境。 4.4 不断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保障机制

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和社会正外部性[18-19],因此港澳针对体育社团年度活动建立常态化的经费支持机制,同时也会根据体育总会大型活动的实际需要建立“一事一议”的特别化经费支持机制。而在内地仅深圳建立了相应的赛事扶持标准,且扶持标准中仅针对赛事等级、赛事积分、赛事支出和赛事商业价值进行评估,对其赛事组织管理者、赛事社会效应和赛事溢出效应等评价指标较为模糊。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可设立由9+2城市政府共同出资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基金,对辖区内登记的法定体育社团机构进行常态化、年度化资助。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大型体育活动,参考香港“M”品牌赛事资助管理办法,建立赛事评审标准与机制给予办赛经费扶持。加大土地供给,依据粤港澳公布的《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通过改造、新建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旅游综合体,为各类赛事开展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同时建立赛事IP产权保护机制,学习《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赛事策划和组织人才列为特殊引进人才,不断优化赛事营商环境。

4.5 加快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实施机制

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发展3~5年行动计划,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奋斗目标和重点赛事任务,明确地方政府责任分工和赛事推进时间表。搭建粤港澳三地以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多政府部门参与的府际间常态化体育赛事协作交流机制,侧重处理体育赛事交流交往中的日常相关事宜。制定年度粤港澳三地体育协作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考核监督有秩序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健,孙先科.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2-26.

[2] 刘琴,陈赢. 系统学视角下区域体育赛事资源整合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8-11.

[3] 陈秀山,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体系[M]. 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2003:56-57.

[4] 鲍明晓. 论体育在促进城市中的作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2):1-8.

[5] 伊塔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M]. 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8-10.

[6] 孙玮. 城市传播: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10(04).

[7] 丁未,邱婕. 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5)[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3-15.

[8] 伍翎瑄,丁未. 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5)[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6-21.

[9] 维多利亚·格拉齐亚. 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20世纪欧洲的扩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1.

[10] 牟伦海. 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形象战略——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中心[J]. 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3(1):75-84.

[11] 孟慶顺,雷强. 粤港澳关系的历史变迁[J]. 当代港澳研究,2003(1):40-48.

[12] 马明达. 澳门体育管理体制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8(2):16-21.

[13] 王厚民,秦文明. 香港体育管理新架构及其运行机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2):24-27.

[14] 张焱. 香港、澳门与大陆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41-44.

[15] 周良君,侯玉鹭,张璐,等. 粤港澳区域体育发展研究[J]. 体育学刊,2011,18(3):44-47.

[16] 李刚,李杨芝. 中国竞猜型体育彩票发展对策的研究[J]. 2018,38(9):21-37.

[17] 肖今. 香港社区治理经验[N]. 中国社会科学,2014-07-25(08).

[18] 倪腊贵,田恩庆. 我国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税收政策研究[J]. 体育科学,2010,30(3):26-34.

[19] 李南筑,黄海燕,曲怡,等. 论体育赛事的公共产品性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10-17.

猜你喜欢

湾区体育赛事粤港澳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