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及其当代发展兼论园林布局及置石的文化基因

2019-11-26秦文联byQinWenlian

宝藏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观赏石赏石道家

文/秦文联 by Qin Wenlian

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的精髓莫过于“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赏石审美实践的渗透与融合所形成的赏石理念。观赏石分室外石和室内石,室外石多为园林石,室内石则多为供石。但无论是以园林石形式出现,还是以供石形式出现,“天人合一”思想渗透下的赏石理念始终如一地贯穿其中。

传统风水理论首先强调“天人合一”。这体现在园林造景中即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同时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异,要尊重并保护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关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本质上以“天人合一”为首要。园林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环境学的协调关系,恰是要遵循中国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

而供石的赏石理念的形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下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及其当代发展的最高境界和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儒、释、道三家的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但它们对于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及其当代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和差异呢?

一、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的渊源

中国古典赏石文化源远流长。观赏石的赏玩历史,据考证,可以追溯到至少4000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徐州”贡“泗滨浮磬”的记录。但真正把观赏石收藏和欣赏当作文化行为的,则是从一些隐居的高士开始,他们看破红尘,精研佛与道,隐居山林,与石为伴,与石交流。所以赏石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道家哲思并渗透了佛家禅悟。后多是学富五车的学者痴迷此道,故赏石文化又被儒家思想和文化浸染。

个园夏山

有一种观点认为赏石文化从唐代开始盛行,其主要依据诗人王维有“以黄瓷斗贮兰惠,养以绮石,累年弥盛”。白居易有“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的诗句。其盛行的历史背景有不仅受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影响,也受当时写意山水画的画理“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影响。

以景观石反映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态,这种沿袭中国古典山水画思想的赏石理念已成为当前赏石界之浪潮,并在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极力推崇与大肆渲染下影响着国际赏石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主体,他们的艺术实践涉及面广,几乎包括了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古代江南园林营造者就多为文人。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向以“清贫”“孤高”自诩,其对艺术的审美追求,融入了带有强烈社会色彩和理想色彩的感情内容,在其丰富的感情世界里,人品的雅俗观十分鲜明。

文人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士”的艺术,在发展中深受儒、释、道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加之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和人格特征,逐渐地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

赏石文化和理念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道”“无”和“无极而太极”,儒家的“无”和“仁”,佛家和禅家的“空”等都与中国古典赏石理念密不可分。传统的皱、瘦、漏、透、丑的赏石观,当代色形、质、色、纹、韵的赏石观。这些理念与石密切相关,石友们初涉石圈就会有石界老师或者书籍告诉你这些概念。这些直观的知识让初学者很容易就进入角色,但玩石赏石如果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来进行的话,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它不能不深究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根——“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及园林布局置石的文化基因及其不同之处

如果孤立的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及其置石造景,孤立的看古典赏石理念的“瘦、皱、漏、透、丑”及当代赏石理念的“形、质、色、纹、韵”,而不深研其中的文化基因的话,必然只得其一,而失其万。文化基因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也就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体系的交相辉映(其他哲学思想体系影响甚小,故本文不设议)。

北海静心斋沁泉廊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天”和“仁”,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数千年的主导文化思想,而且对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思想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合于人之心性之中”。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将天作为万物的本源,《诗经》《书经》中有许多关于“天”的阐述,指出“天”具备智、情、意三者,和人没有区别,“天”渐渐被人格化,形成了中国古代人的“天”的概念,“天”与人原来是合一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从艺术上讲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统一,把自然与人、人与物、主与客相互交融,整合而构成中国文学艺术的主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天人合一”思想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和自然界的协调。它是中国古代数千年的主导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特质的典型表现(张培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和引领下的赏石理念,要求人与石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人和天不平等,是人合与天的一种思想,反对人为破坏自然,强调人意随天意,天意不能违。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同样也主张“天人合一”。但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有什么区别呢?

故宫假山

留园冠云峰

拙政园海棠春坞

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天与人是统一的。他强调要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反对人为,主张“无以人灭天”,提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的统一。这一点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不同的。儒家的主调仍然是宗法伦理,所以儒家的天人协调还是要归结为人际协调。道家则不同,它超脱社会伦常,把复归自然当作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这使得天人协调从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要义”。

老子告诉孔子忘掉万物,忘掉自然,忘掉自己,就叫做返归自然。也就得道了。最后孔子得道,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终追求的就是返归自然。《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说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这种自然而然的美在庄子看来才是真正的美,是大美,庄子强调“自然而然”的美,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的美,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正是基于此而形成的。

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两个观点,即抛开一切欲念使心灵纯净,不以物累,不受形役,万物融自身为一体,不分彼此,物我交融,才同与大道,回到自然本性与游心天地之间,也就是天人合一。这样才能达到至美的境界。

在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和引领下的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确定了自然的美才是大美。它本来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发现与不发现它,它的大美都是无须争辩地存在着。赏石艺术是天然意化与意化天然相建构的艺术,也可以说,观赏石的天然表象表现了人的审美意识,而人的审美意识也不期而然的与观赏石的天然表象相默契,这就是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在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中的具体体现。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实质已经突破了人合与天的境界,要求忘记人,忘记我,忘记一切,我就是万物,我就是一切,突破了人的从属地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天的合一。

赏石如果缺乏整体眼光,硬是从杂乱无章的图案中找出一个像这或者像那的东西,这违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意强求天意的表现。在观赏石处理上,随意打磨、化学处理等;在观赏石命名配文上,主观臆断;在观赏石评价上,以个人喜好为依据等,都是人意强求天意的表现。

(三)佛家之禅宗思想

佛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影响中最深远的当属禅宗。“禅”汉译就是“静虑”,静中思虑,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以期证悟心性。禅宗总是把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禅宗从美学角度讲就是以圆为美的审美思想论,推崇的是心物圆融一体的“大圆境”,那是他们最高的、极致的审美境界。

在物我关系上,禅宗认为“物我同根”“物我为一”,与儒家、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但有不同,禅宗追求的是“心物圆融”。在禅宗看来,心与物、个体自性与宇宙法性本来就是圆融一体的。宇宙万物,大至山河大地、高山流水,小到一草一木、一石一花,都与个体的生命律动息息相通,同契妙道。六祖慧能提出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的思想,是“以圆求圆”审美观念的体现,更是实现以“圆”求“圆”审美追求的关键所在。

在禅宗思想影响和引领下的赏石理念,由儒家的人合与天、道家的天人合一,上升到了一种空灵圆融的境界,不再考虑人,也不在考虑天,是把自身完全的投入到了实物之中。比如石头,和石头同呼吸共哀乐。抛开一切虚饰华丽的外表,直指人心,洞察事物的本质。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审视偏重于内心世界的感悟和品味上。即所谓“从一机一境,万物色相中悟禅机,体验内心宁静的禅理”。

魏晋以后,中土的儒教和道教在佛教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弦更张。三教互相批判,相互吸收,兼容并蓄。朱熹的《理学》就是三教合一的典范。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兼容并蓄,已经很难说受哪种思想的影响更深,如果非要定一个,笔者在前文已经阐述,道家思想相对而言对于古典赏石理念的影响要深厚一些。

三、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及发展变化

古典赏石文化和赏石传统在千百年来不断发展变化,审美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的瘦皱漏透的标准,折射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视野和思想。

当人们不再追求新奇刺激,也不再清高自赏,取而代之的则是要求稳定、安逸、圆融。于是出现了禅石的概念,禅石就是能体悟禅的精神和思想的石头。在园林布局设计和置石造景上,营造禅意禅景也成为了一种高品位的衡量标准。观赏石里禅石是一类特定形态的石头,是一类能够激发人们真善美的石头,是一类能够帮助赏石者进入平静、安宁、和谐状态的石头。因为禅宗思想在感情上总是平静恬淡,节奏上总是闲适舒缓,色彩上总是淡淡的,意象的选择也总是大自然中最能够表现清旷闲适的那些景物,因此总偏爱宁静、和谐、朦胧、淡泊、清远、恬美、虚融。所以在物象上,禅宗总是选择幽谷、荒寺、白云、月夜、寒松、远山、暮雨、寒江。总之,凡品位高的禅石,都或气势高远,或悠远深长,或静穆旷达,或景色荒寒,或空寂寥落,或清幽闲适,或自然淡泊,或虚融空灵。这种精神追求体现在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的具体实践中,不仅仅表现在禅石的赏玩上,在园林设计、置石造景上更是依此彰显品位。

供石与清供石的概念出现的相对较晚。“供”字在典籍上有奉献、祭祀用的东西两种解释。古代石头确实是民间及各地官府上奉朝廷的贡品之一。宋代有了灵璧县的县名时,灵璧石就已被作为贡品上奉朝廷。

供石即石供,在苏东坡的赏石名篇《怪石供》《后怪石供》中,首次提出了以石为供的概念,后世遂有“供石”“石供”之称。供石的概念很宽泛,可以简单地说,只要是置于室内作为观赏使用的美石都可以称做供石。

然而清供石却区别与供石。所谓“清供”,笔者认为是石的主人将石视为精神产物。一缕青烟下,顶礼膜拜,供与正厅正堂,故谓之“清供石”。如果推敲其是否有确切造型,笔者以为其造型可视作文人清骨、文人情怀、文人的精神臆想的产物。其形犹如一缕青烟,袅袅升起,有腾云驾雾之感,恰如有人喻之谓“云头雨脚”也。此类古典清供石,忌尖锐,忌刻薄,宜厚重,讲求上下呼应,石体主线清晰明确,有腾云驾雾之势,袅袅升起宛如美女曲线,动静结合。

综上,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不仅是“天人合一”思想观的具体实践,更是园林设计和布局思想的精髓。而“天人合一”对当代赏石文化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正是“寻根溯源说古典,与石俱进话赏石。鬼斧神工犹堪舆,天人合一铸园林”。

狮子林假山

五峰仙馆和五老峰

猜你喜欢

观赏石赏石道家
飞龙在天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中国观赏石协会观赏石鉴评师业务评价办法
第10个赏石日欢庆建党百年·唱响赏石之歌
观赏石鉴评专业人员名单公告
赏石谈艺录
漫画道家思想
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
《庄子说》(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