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跟鞋对女性足型和身体形态的影响研究综述

2019-11-26刘瑞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足弓鞋跟步态

余 萍,刘瑞峰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尚元素的兴起,高跟鞋成了现代女性和时尚的代名词,是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鞋跟高度不同,可将高跟鞋分为低跟鞋(1-3cm)、中跟鞋(4-7cm)和高跟鞋(高于7cm)[1]。穿着高跟鞋不仅能充分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还能满足矮个女生的心理需求,更能使女性成熟的生理曲线展露无疑,这也使得部分女性对于高跟鞋存在错误的认识。当今,高跟鞋的高度不断增加,其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也给身体造成一定伤害,如扁平足、鸡眼、拇外翻、踝关节扭伤、膝关节炎、脊椎变形、腰背疼痛等。据统计,现代社会有72% 的成年女性穿高跟鞋,其中39% 的女性每天穿着[2]。我国从1958年开始有对高跟鞋研究的相关文章,从2000年以后对于高跟鞋的相关研究快速发展,主要通过生物力学进行研究。但是对于高跟鞋给女性身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且女性对于高跟鞋的依赖只增不减,因而有关高跟鞋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相关学科关注的问题。

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和EBSCO ASP(Academic Source Premier)综合学科参考类全文数据库搜索篇名“高跟鞋”,国内有763篇,对搜索到的文章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主要集中在步态、足底压力、生物力学、女性、跟高、舒适性等,研究层次主要分布在基础研究(社科)、工程技术(自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和政策研究(社科)等,研究学科主要分布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文学、一般服务业、体育、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从学科分布可以看出我国对高跟鞋的设计原理、发展史、行业发展,高跟鞋与行走、相关性疾病和高跟鞋的社会价值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国外主要从文化、政策、社会因素,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和生物力学等方面,对高跟鞋和高跟鞋给女性的心理和身体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穿着高跟鞋能够增添男性对女性的注意力[3]。然后增加关键词“女性”“足型”“身体形态”进行搜索,缩小参考文献的范围,最后选择了30篇中文文献和9篇外文文献,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可知国内外对于高跟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生物力学手段,有待于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流行病学的研究,这也是未来高跟鞋研究的一个趋势。

3 高跟鞋对足部的生物力学分析

生物力学是根据已经确立的力学原理来研究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学科。生物力学在高跟鞋的研究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方法,通过其论述了骨关节炎、拇外翻、下肢关节活动度、脚部负荷等。人的足部结构分布是不均匀的,正常站立位时足底各部位受力按大小分布为:足跟﹥第二跖骨﹥第一跖骨﹥第三~五跖骨﹥足弓﹥第一趾骨﹥第二跖骨﹥第三~五趾骨,穿上高跟鞋时足部结构发生改变,足底压力向前足转移[4]。许大学得出女性最好选择5cm无防水台的高跟鞋,且不长期穿同一双高跟鞋,以减少足部的受力和损伤[5]。陈奕男得出鞋跟高于4cm的承重设计破坏了人体正常的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平衡,引发了生理病变及解剖学上的改变[6]。李媛得出足前掌内侧是穿着高跟鞋足底压力的主要承重区[7]。单子罡得出超重女性穿着高跟鞋时,随着鞋跟高度增加,足底压力中心逐渐移向跖骨区,并主要承受身体重量[8]。

4 高跟鞋对足型的影响

4.1 对足弓的影响

足弓是由足的跖骨、跗骨以及足部的关节、韧带、肌腱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排列而成的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它既可以保护足底的神经血管等免受压迫,又可以缓冲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保护脑及内脏免受震荡。孙育欣等指出长期穿着高跟鞋可使维持足弓稳定的骨性结构及韧带、肌腱等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导致足弓塌陷,发生获得性平足症的可能性[9]。确实,长期穿着高跟鞋会影响足部骨的排列和损伤足外在肌,使足内侧纵弓及横弓形态改变,出现劳损,进而塌陷,这与长期穿着高跟鞋引起的高足弓一起引发获得性平足。

4.2 对足底压力的影响

随着高跟鞋样式日渐繁多,其对足底造成的压力也不尽相同。冉美玲等指出穿着3cm、5cm、7cm粗跟高跟鞋在拇趾、跖趾内侧和中部、足跟内侧区域的压强时间积分均为最小或较小,而穿着高跟鞋过程中拇趾、跖趾内侧和足跟内侧区域为足底主要负重区域,高7cm时前掌受力显著增加,使脚趾和跖趾区域承受的压力过大,易引起鸡眼和胼胝(俗称老茧)等足部病变[10]。前掌压力中心值随着鞋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鞋跟低于5.5cm时,其差异并不明显,超过5.5cm 后,前掌压力中心所受的压力开始剧烈增加,粗跟较细跟更能减少前足压强,防水台可改善高跟鞋的舒适性[11-12]。杨璐铭等指出在连续穿着高跟鞋6-8h(小时)期间,后跟部位压力、后跟内侧和外侧部位压强均呈现出增大的变化,与连续穿着0-6h期间压力和压强减小的趋势相反[13]。LAN-YUEN GUO等指出穿着细跟高跟鞋对足底前内侧压力更高,且当步速增加时,足底前内侧区域周围的压力增加[14]。孙东等指出不论受试女性是否正在经历前后或内侧方向的扰动,高跟鞋都会改变足中心压力的平均位置向足前内侧区,导致应对突然扰动的耐受性较差[15]。顾耀东等发现轻度拇外翻受试者在行走期间大脚趾区域的峰值压力更高,当鞋跟高度增加时,负荷转移至前脚内侧,与赤脚情况相比,轻度拇外翻者大脚趾区域受到的影响更大[16]。王海军等指出肥胖女青年穿着高跟鞋时足底承受的最大峰值压力,由穿着平底鞋时的足跟内侧和外侧转变为第2、3跖骨和足跟内侧,且随着鞋跟高度的增加,足跟内侧区和外侧区的峰值压力逐渐减少,第2、3跖骨和足跟内侧的峰值压力逐渐增大[17]。周嘉骏指出跖间组织应力随着鞋跟的增加明显增加,且在穿高跟鞋行走时,鞋面横向挤压导致前足第3、4跖间组织受力最大[18]。此外,鞋的结构、磨损程度等对足底压力也有一定影响。吕晓彤通过实验得出非蜂窝状硅胶鞋垫较蜂窝状硅胶垫相比, 第4-5跖骨区(M4-5)内各指标(峰值压力、峰值压强、接触面积、冲量)都明显的减小[19]。足能反应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要保持足部的健康。

4.3 对女性趾甲真菌病的影响

趾甲真菌病是穿着高跟鞋的病症之一。陆富永通过花费12年的时间对临床上138例女性趾甲真菌病患者进行观察,得出女性一年中穿高跟鞋总时间越长,趾甲真菌病的发病机会越大,受损害趾甲越多,病甲受损也越严重,且趾甲真菌病以远端甲下型多见[20]。对于该病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4 拇外翻

拇外翻是女性长期穿着高跟鞋的典型症状,拇外翻畸形的脚可能会刺激拇趾周围的皮肤,行走时造成疼痛,并可能造成大脚趾移向其他脚趾[16]。吴剑等得出青少年女性长期穿着高跟鞋,使第一跖趾关节的内侧韧带被拉长,外侧韧带收缩,拇趾偏向外侧,在屈肌腱的作用下第1跖骨发生转位, 使拇外展肌起屈肌作用,引起近节趾骨旋转,拇趾失衡,第1跖骨偏向内侧,形成拇外翻位置,继而在跖骨头内侧形成骨赘[21]。张妍等指出拇外翻与高跟鞋的穿着时间和频率有关系,但尚无确切研究表明拇外翻是由年龄和鞋跟高度共同造成的[22]。穿着尖头高跟鞋导致脚趾受压,影响附着于拇趾的肌肉,使拇趾向其余脚趾移动,进而产生拇外翻[23-24]。

5 高跟鞋对身体形态和步态的影响

5.1 高跟鞋对躯干的影响

女性穿着高跟鞋时,通过足部结构的改变进而引起身体其它部位解剖位置和受力的改变,对身体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对躯干产生影响,其主要作用于腰椎。郭金明指出当女性穿上高跟鞋后,骨盆前倾、重力线前移,需采取挺胸、翘臀、腰后伸姿势来维持稳定,长期如此使腰背肌、关节囊及小关节易发生劳损,产生腰背痛[25]。刘华指出穿着高跟鞋后,人体重力线越出脚支撑面,下肢关节附近的肌肉加强收缩,逐渐造成腰背肌和髂腰韧带劳损,引起慢性腰痛[2]。Soo-Jin Nam等指出穿着高跟鞋和高步行速度可能是导致女性躯干肌活动改变的原因,日常生活中造成肌肉劳损和过载,从而引起重复性劳损和腰痛[26]。余婷等得出穿着高跟鞋改变了人的机能形态和身体形态,容易引起腰背肌疲劳[27]。女性长期穿着高跟鞋易引发各种腰椎疾病。因此,要降低穿着高跟鞋的高度,减少穿着时间。

5.2 高跟鞋对下肢的影响

高跟鞋能使腿显得修长,但其对女性下肢的肌肉、韧带和关节都有一定的影响。吴晶指出穿着高跟鞋加剧了小腿关节肌肉收缩,从而引起腿部肌肉缩短和站立不稳,使腰节产生病变,并且长期穿着高跟鞋会造成女性患膝关节炎[28]。女性穿着高跟鞋时还应避免上下楼梯或蹲跪,从而预防退化性膝关节炎提前发生。古丽梅指出大多数女性平均每天穿高着高跟鞋时间都在2h以上,使小腿肌肉较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易出现疼痛、酸胀、疲劳、乏力等不适[29]。冉美玲等指出鞋跟越高对膝关节、踝关节及跟腱角度的影响越明显,跟型只对跟腱角度有影响[30-31]。Jae-Wan Park等指出穿着平底或中底(0-5cm)高跟鞋一年可能有助于提高踝部肌肉的等速肌力,但穿着超过5cm的高跟鞋这种积极效果就消失[32]。Fayiz F. El-Shamy等指出女性穿着0-3英寸的高跟鞋处于站立位时,左右两腿股四头肌的角度增加,且股四头肌角度随着鞋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33]。Erik B.Simonsen等指出穿着高跟行走期间膝关节伸肌力矩增加直接导致膝关节骨-骨力的大幅增加[34]。Kyung-mi Park等指出非优势腿股外侧肌肌电活动和股内侧斜肌与股外侧肌肌电活动的比率随着鞋跟高度增加而显著改变[35]。

5.3 高跟鞋对步态的影响

步态具有个体差异性,通过观察步态我们可了解被观察者是否存在踝关节内、外翻,以及膝关节内外翻等。女性穿着高跟鞋在行走中双支撑时相在步态周期中占比增加,踝、膝、髋关节活动角度减小,重心起伏度变大,且穿着7cm的高跟鞋与穿平底鞋相比步长明显缩短[6]。闫松华得出鞋跟的高度越高,对足部的伤害就越大,也容易使足变得畸形,因此需要较低的步速和较短的步长以及较慢的步频以获得更加安全稳定的步态[36]。闫红光指出不同体脂指数的女性在穿着不同高度的高跟鞋时才符合行走时的正常步态特征,并且随着身体质量指数不同,适宜的鞋跟高度在下降[37]。徐苗苗指出穿着高跟鞋站立或运动时,鞋跟高度、粗细及穿着经历都将影响人体步态[38]。

6 结论

长期穿着高跟鞋可使足弓塌陷,发生获得性平足,增加趾甲真菌病和拇外翻的发病机会,还可使腰背肌发生劳损,引发腰背痛。每天连续穿着高跟鞋超过2h使小腿肌肉持续紧张收缩,易引起肌肉酸痛、乏力。跟高超过5cm时,使足前掌动态稳定性降低,足部受力增加;跟高超过7cm时容易引起鸡眼和胼胝等足部疾病,且长期穿着尖头高跟鞋会导致足趾畸形;随着鞋跟高度越高,对足部的伤害越大,女性步态的稳定性就越低。因此女性应理性选择高跟鞋,减少连续穿着高跟鞋的时间,以此来维持正常的足型和身体形态。

猜你喜欢

足弓鞋跟步态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特别策划《步态分析研究综述》
足弓结构破坏的法医鉴定问题研究
斯凯奇针对足弓畸形推出“Arch Fit系列”
细微之处莫放过
步态识人
鞋跟艺术
异常足弓男童的静态平衡能力与足底压力特征研究
选跑鞋,先测足弓
暴力美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