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9-11-25张伟明

江西教育A 2019年9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基地

张伟明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要求学校构建一套完善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研学旅行”是一门以旅为载体、以研为形式、以学为目的的全新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是“行走的课堂”,授课地点从教室扩展到大自然和社会。研学旅行迎合了家长与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诉求,迅速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为。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发布的《2018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状况专题调研报告》中可知,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本省本地区的研学旅行具体实施意见。当前,我们亟须冷静思考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若干具体问题,推进研学旅行这一创新教育形式持续发展。

思考一:研学基地的建设

既然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那么每个研学基地都是“课堂”——社会大课堂,这里有丰富的具有教育意义和研学价值的“教材”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独特的学习体验,这是大多数旅游景区景点和公共设施所无法提供的,因而研学基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议”结果公示的研学基地共377处,看起来绝对数似乎不少,但分散到全国各个地区,就远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地学生开展研学旅行之需要。更何况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还会因年龄差别而有地域限制。笔者学校所在地区的江苏省内,研学基地仅有十多处,这对于全省上千万中小学生来说,真是“僧多粥少,一粥难求”。研学基地数量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的一大瓶颈。加快地方性研学基地的开发建设,尽快形成从国家级到省级到市县级的梯级研学基地,以满足研学旅行活动快速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

研学基地的建设,涉及各地诸多社会资源,而掌握这些资源的,是各级政府。因而研学基地的开发建设,需要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调查区域内具有教育意义和教育價值的各类社会资源,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规划、开发、建设拥有本土优势和特色的地方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基于研学旅行明显的课程特点,研学基地的开发建设务必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因而教育部门和学校理所应当要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在研学基地的开发建设中,还应关注基地内研学实践点的选择和设置。要充分挖掘不同研学基地拥有的教育意义和研学价值,设置为不同学段学生的研学实践点。在此基础上,中小学校可基于校情实际,对区域内研学基地等资源进行优势整合,将若干个研学基地“点”串联成多条研学主题“线”,形成校本研学课程体系。如苏州作为江南水乡,可围绕“桥文化”,设计“网师园引静桥—环城河铁铃关江枫桥—京杭大运河宝带桥—洞庭山太湖大桥”的主题线路,将园林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京杭运河非遗文化和现代经济建设等串联起来,这样更能凸显研学之效果。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也可以整合资源,开发、创设出不同主题的研学内容,比如“从‘苏州史纪出发,走读苏州”“畅游苏州读天堂——跟着课本游苏州”等研学旅行课程活动,让学生在中小学教材及其他书籍中曾描述过的真实环境中亲身体验,使研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思考二:研学师资的培养

研学旅行需要在一个开放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感受与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知识体系。研学旅行的内容是多样的,教师要基于内容,设计贴近生活、贴近活动的多类型的研学主题,还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差异,设计、提供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向性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视角。这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无疑要求极高:要有创新的教育思维,收放自如的教学驾驭,深厚且跨界的教学素养……因而研学课程的教师非一般意义的中小学学科教师所能胜任。火热的研学旅行使得相关师资人才严重短缺。为此,近年国家人社部、教育部家庭教育实验室、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全国研学部等部门先后启动了研学旅行导师的培训。但笔者认为,这样培训出来的“导师”,似乎仅适合于担当主题设计、活动策划和协调联络等角色。每一次研学旅行的内容往往是多样的,很可能涉及多个学科,因而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团队,一个由多学科中小学教师担任主体、旅行社导游(包括景点讲解员)和其他社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各级教育部门应担当起研学旅行师资培训的主角,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其他相关部门,着力培养出一支骨干师资力量,以满足研学课程发展的需要。各研学旅行课程有关单位,包括中小学校、旅行社、研学基地等,也应基于研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单位层级的培训和研讨,打造一支基层师资队伍。研学教师都应随着角色的转变而改变原有工作方式。比如景区讲解员,原来是对景区内主要景点作陈述性讲解,随着身份的转变,需要基于研学主题,对作为实践点的景点讲解内容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在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讲解员要把文化的内涵、革命的精神讲出来,要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乐于听、听得进、听得懂,从中受到教育。还要注意讲解方式的变化,注重与其他研学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这样的讲解员就能体现他在该课程方面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也就真正成为了一名研学教师。

思考三:研学活动的组织

研学旅行要将课本知识拓展到现实中去,通过旅行这一载体,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学习和体验教科书上的内容。目前,我国研学旅行市场快速增长,旅游业界关注度很高,但因活动开展历时尚短,研学旅行的市场首位度和社会组织发育程度都较低,有的从教育口切入,有的从旅游口切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还是应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承担;因此,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研学旅行应当由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来组织。从课程的角度看,既然研学旅行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课程”,并且是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那么广大中小学校更应在其中唱主角。

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按照文化学科的日常“教学七认真”制度,针对每一次研学旅行的主题,从研学目的、内容和任务、活动形式、效果反馈与检测,到研学线路和实践点选择、各实践点设置哪些与之适宜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参与的方式、参与讲解的人员、收尾形式等各个具体环节和事项,都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并在研学导师的协调下,联合其他有关研学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以保证研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昭示着一场新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不一样的教育路径,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研学旅行具有灵活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抵达研学目的的路径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多样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路径,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对社会、自然中发生的现象做分析思考,通过课程将“旅”和“学”结合起来,达成深度学习。

研学旅行能够联结全社会的力量、集聚全社会的资源用于青少年的培养。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相信会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且随着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的出台,得以科学健康地持续发展,成为青少年教育的有效途径。◆(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基地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我的基地我的连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