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教育的经验与特点

2019-11-25杜成宪王明建张礼永蒋纯焦

江西教育A 2019年10期
关键词:顶层改革发展

杜成宪 王明建 张礼永 蒋纯焦

共和国教育70年,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先有筚路蓝缕,山重水复,后有柳暗花明,乘风破浪。“经”者,历也;“验”者,效用也。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经验教训,对此进行认真总结,既可为中国教育改革积累思想认识与精神财富,又可为别国教育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共和国教育发展经验体现在十个坚持。

■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共和国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共和国教育7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共产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国情和政權性质决定了教育事业需要党的领导。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民族多元,人口多、底子薄、条件差,各项建设事业必须有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性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更不同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教育。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为工农服务”,改变了数千年来教育私有的属性;收回了教会学校,解决了百年来教育主权的问题;重视劳动,改变了千余年来学校只读书的状况。尤其是,教育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培育人才是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长远工作,需要有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十八大以来,举国上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愈发重要。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造新奇迹,挑战新高度。

■ 坚持人民本位的教育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发展的是人民教育事业。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共和国初期,教育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思想,所有学校向工农大众开门,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破天荒地享有真正民主平等的教育权益。许多地方大量兴建学校,迎接工农子弟入学。教师们转变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人民教育事业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70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成功地将精英教育体系转变国民教育体系,将文盲大国转变为教育大国,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共和国初期,为快速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政府办学以外,鼓励人民群众办教育,发展乡村社队集体办学和城市街道工矿办学,使工农子女能够就近入学、充分入学。乡村集体办学、工矿子弟学校和民办教师,大大扩充了人民教育的力量,减轻了国家负担。改革开放后,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涌现了一批探索不同办学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民办学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办高校、新世纪的民办幼儿园都极大缓解了政府办学的不足,而民办中小学则在探索教育教学模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断发展人民教育的内涵。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变,开始是“能识字”,后来是“能上学”,再后来是“有学上”,今天是“上好学”。这种内涵的演变充分反映了人民教育明显的发展阶段性,其目标与追求与时俱进。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

■ 坚持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不同性质社会下教育的根本区别。明确的培养目标是统领谋划整个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是设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行动指南。70年来,对此问题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

从培养建设人才到培养“劳动者”。建国之初,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各种建设人才,各个阶段目标较明确,但缺少能够一统全局的大目标。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方针和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基本精神一致。教育方针的提出,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影响至今。

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后,重新明确“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解答了改革开放之初对培养目标的认识问题。199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对培养目标做了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了最新阐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优先发展。70年来,前30年教育虽受重视,但走过一些弯路;后40年教育获得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引领作用,成为未来民族复兴的基石。

从“先富后教”到“富教并行”。孔子的“先富后教”之说,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不失为一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策。现代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教育,甚至取决于教育,教育地位必须根本提升。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但教育还是获得了与经济建设平行发展的地位。周恩来指出:“我们不应该把文化建设看作是将来的事,不能等待,现在就应着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

对教育优先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形成热潮,理论界提出经济发展,教育先行。1987年十三大报告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放。”1992年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全党共识。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条也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从“突出”到“优先”,重要性不断上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相继实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新世纪以来,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跨越式地建成教育大国,坚定地走向教育强国,已成坚定信念。

■ 坚持教育领域的改革

教育发展总是受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系统总是不停地发展变化,教育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摆脱历史惯性,焕发新的生命力。共和国70年的经验表明,坚持改革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动力,不改革就会停滞,对改革的理解失误会带来损害。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进行了学制改革,从根本上改革了教育制度,开创了人民教育新局面。之后,大中小学又推进教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更加主动、自觉,显著特征就是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都有纲领性文件引导改革不断深化。1985年公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新时期教育改革全面启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3年又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带来了世纪之交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聚焦公平和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今,教育部又公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了新的教育改革蓝图。70年中国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史。

70年教育改革的基本反思。(1)改革不能脱离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水平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改革又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2)改革不能以革命的方式进行。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在人民的教育系统内不适用革命的形式。(3)改革不能修修补补。教育改革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追根溯源,高瞻远瞩,通盘考虑,综合谋划,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4)改革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改革中才能找到答案。前次改革的成就是后次改革的基础,前次改革的问题是后次改革的方向。“解决好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的路子。”

■ 坚持教育的对外开放

开放是现代化后发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标志。开放就能看清楚发展方向和目标,就能学习到先进经验,就能寻找到自己的道路。在教育上坚持开放,就能帮助我们迎头赶上。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共和国之初对外开放,通过全面学习苏联,奠定了工业化基础。1983年国家以“三个面向”促成教育对外开放成为发展教育的基本国策,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更成为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的一章。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扩大教育开放”专章,要求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三方面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效果不断显现,实现了从教育经验输入国向输出国的转变。

自主而不自封,开放而不放开。70年来,有只强调“自主”而怀疑“开放”的糊涂时刻,也有迷信“开放”忽视“自我”的迷茫时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有特有的制度优势,要赢得世界认可,自然应尊重国际规则,对接国际标准,但“不能丢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色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在“开放”与“自主”之间求得平衡。经过正反两方面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明确“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我为主、兼容并蓄”,通过“双向交流、合作共赢”,办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 坚持教育的顶层设计

中国有两千年统一规划和管理国家的传统,这是制度优势的历史基础;中国又是在基础差、区域广、差异大的国情下办大规模的教育,难以按部就班、自下而上自然生成式地发展。历史与现实造就了中国自上而下为主的教育发展模式。

从高层决策到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指统筹考虑各层次、各方面、各要素,统揽全局,在最高层面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高层决策既可以是顶层设计,也可能相反。缺乏顶层设计的高层决策往往会留下深刻教训。改革开放之初,恢复高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出“三个面向”、确定教育优先发展等一系列高层决策,极大解放了教育生产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水平提高,要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高效性,“顶层设计”应运而生。

顶层设计促成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明确和提速增效。共和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高师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促成中国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为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1985—2018年先后5次举行全国性教育会议,推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阶段性教育发展纲领,引领教育高速度发展,大规模提升。坚持顶层设计使教育发展方向明确、提速增效。

教育的顶层设计与重视基层创造性。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求系统内部要素的整体关联、有机衔接;教育改革的发动和可持续,离不开基层的推行和探索。地方、社会乃至学校、教师既是改革的落实者,也常常是改革的先行者。70年来,并不缺乏由基层开始改革,又通过顶层设计将基层经验提升为国家政策,推广全国的事例。顶层设计是重视顶层和重视基层的统一。

猜你喜欢

顶层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加快顶层设计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