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形意拳的美学特点

2019-11-25马天辕

武术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形意拳体式习练

马天辕

霍夫斯特拉大学健康职业与人类服务学院,美国 纽约

形意拳起源于山西永济的心意六合拳,它是以枪法为宗,尊五行之道,仿十二种动物的运动特点而创编的实战拳种。形意拳发展到今天,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健身和技击方面,还在美学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性。其动作简洁,松紧有度,利用螺旋力、杠杆力、弹性力和借力等发力特点,以及内三合与外三合表现出来的中正平衡,虚实进退变化等,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使习练者自身感受到喜悦,更带给观看者美的享受。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提出中国的美学与其哲学思想一致,重视情感感受。因而传神是成了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这与克莱夫提出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传神又称神韵,“韵者,美之极也。”形意拳的韵味是形与神高度统一的产物,清代学者张潮说:“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招魂梦,颠倒情思。”从张潮的表述中可以发现,神韵的本质是自然之美、天地之美,在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状态下,成就“大美”的境界。《庄子》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万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列子具体叙述了感受自然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具体步骤:从学艺三年之后的“心不敢念是非”到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最终达到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而“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的天人合一境界。这种以自然为美的美学特征也成为形意拳在健身和技击之后又一项独特内涵,关于形意拳的美学特点,可以从形、意、神三方面展现。

1 形意拳的形态之美

形意拳的拳法抽象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总结,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核心,它从理论角度对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性质进行了动作的表达。在中医学中的五行针灸流派尤其重视五行对人的影响,其传承人诺娜·弗兰格林认为理解五行的困难在于“太容易把五行描绘成固定类型,而太难表达五行之各种珍贵品质怎样在人身上独特展现。”而“经脉所流经的身体各组织,所联系的各脏腑,皆由五行力量作用于经络产生。”可见五行不仅是古人对自然界的抽象认识,还是人与自然界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桥梁,想要更进一步理解五行对身体的作用和五行之美,就要将自己沉浸在五行中,练习形意拳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尚书·洪范》对五行特点进行了简短精准的概括,如“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畅、舒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于木,在形意拳体现为崩拳,表现出气之伸缩,肝气也随之舒畅;“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于火,在形意拳体现为炮拳,以松弹之劲展示崩炸之意,心阳也随之宣发;“土爰稼穑”,具有生化、养育、承载、受纳作用或特性均归于土,在形意拳为横拳,是一气是团聚,力在腰腹圆活而饱满,脾土因而增强运化;“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下降等作用或特性则归属于金,在形意拳为劈拳,像抛物线一样,如气之起落,劲力裹束而沉降,调整一身之气机,肺金随之沉降;“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作用或特定归属于水,在形意拳为钻拳,松柔灵活,变化多样,助肾运行一身之水液。

形意拳将五行的特性融入于拳法之中,并将其看为核心,这是形意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主要特点。当习练者沉浸于五行拳的练习时,他的感官也同样沉浸于对五行的感受之中,这种好似不可名状的情绪感应,形成了形意拳特定的“审美感情“,这也让形意拳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沉浸于五行之中,重视情感感受,以至于返观内照,正也遵循了先前李泽厚先生提到的中国美学的特点:着眼点不是对象、实体,而是主要集中在功能、关系、韵律。这种独特的“审美感情”让习练者在形意拳中更关注自己身体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相互的,像一种多边关系,在行拳中,人的精神与肉体、自然同时发生共鸣,即形意拳,五行,自然都有意或无意地在人的身上表现着。习练中意念一集中,有意的成分可能就多一些,当生活中养成了因为武术而改变的站立、走路姿态的习惯以及性格变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时,无意的成分可能就多了一些。一切伴随着习练者的愉悦在自然的过程中完成,形意拳的美学基调就在此展现了出来:乐观与积极。如前文中引用的庄子和列子的话,他们对所描述的“大美”状态给予了肯定,并希望这种状态延续下去,而保持状态的前提之一就是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怀有兴趣的观察、思考、欣赏和体会,习练者在良性循环中使形意拳对人的价值逐渐全面地展现出来,展现带有强烈的个体性,源自每个人的感受不完全一致。中国武术整体上继承了这种重视感受的特点,随着拳种的发展往往产生不同的流派,例如太极拳,八卦掌在同一拳理下对该拳种有着不同的身体表现和劲力表达,单一拳种的多样性体现了习练者沉浸于此后自身理解和感受的不同,流派愈发展,拳种的价值可能就展示得愈全面。

另一方面形意拳对其他生物的写实的形象进行了演化。四象是形意拳四大身形法则,模仿鸡的腿部始终弯曲,脚部平均受力的步法特点以训练踩劲、蹬劲并提升稳定性;模仿的龙身结构的九曲三波之姿,增强踝、膝、髋、腰、胸、颈、肩、肘、腕九个关节的柔韧与力量;腿、脊、臂的波浪式运动则是形意拳的劲力基础。模仿熊的“拔背垂膀”以训练将肩臂之力送达手指。模仿虎在警觉时的头部姿态,不仅使头颈部中正,更能集中精神。值得注意得是,四象的四种动物来自于三个方面:家禽、神话、猛兽。通过考古发现,中国养鸡的历史已经有至少8000年,在古代文字记载中的典故和成语主要是作为圈养的动物出现,例如《庄子》中的呆若木鸡,《孟子》中的月怀一鸡,以及《晋书》的闻鸡起舞和《神仙传》的鸡犬升天。龙是古代神话中神秘且祥瑞的生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在各个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寓意和象征。在远古时期龙是氏族的图腾,被神化后成为了君权的象征,帝王将自己塑造成龙的化身或儿子,以获得受命于天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熊与虎是猛兽,中华民族欣赏猛兽之美,从青铜时代的饕餮纹饰开始,饕餮如龙一样拥有诸多动物的元素,它对待敌人是恐怖的化身,对待自己部族则成为了保护神。猛兽的双重性蕴含了力量与威力的狞厉之美。鸡爪的特性,凤也有,既然有龙,为何不说凤腿,龙凤相对可能显得更加雅致一些。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不对称的比拟,其中却深藏着形意拳想要达到的目的:不偏不倚的中正平和。五行的生克关系维持了各方的平衡,以此为核心的形意拳继承了这一思想,家禽表现的田园生活,龙展示的神秘与气势,猛兽的狞厉,四象之中有人已知的家禽,未知的龙,和正在了解并想要征服的猛兽:熊与虎。巩固已知,思考未知,将重心放在目前需要了解的事物上,四象背后深藏了形意拳练习和进阶法门和人生的智慧。从人与自然相感应的角度看,形意拳的四象身形正是在“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2 形意拳的意境之美

人们在谈论意境时,通常会联想到诗词、绘画、舞蹈或电视电影等艺术形式,将作者或导演心中的意境之美通过他们所塑造的场景表现给读者与观众。譬如欣赏一幅好画,画中的场景会令人产生在一种在画中神游的感觉,使人流连忘返,进而得到充分的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形式即为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在武术中,意境的产生源自习练者的自觉,自觉一方面来源于练拳所遵循的拳理和习惯,可以称为理性自觉,专注于身体本身,形成肌肉记忆。形意拳的单式反复练习就是在培养身体的理性自觉,或是太极拳的盘架子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外三合。浪漫性和创造性构成意境的另外一方面,例如成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表面强调勤学苦练的重要性,实则蕴含了感性的自觉。长期练拳的人在短暂空暇时,诸如等车、排队时通常会“比划”两下,有时可能只是一个转腰,一个缠手,甚至旁人不能察觉,其中却有着习练者的心境状态。不同的心境伴随着拳的表达,塑造了不同的意境,唐代孙过庭《书谱》将书法看作一种书法情感的手段,形意拳也有“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功能,人的所思所想的变化会展现为行拳感受的不同,这是人对拳的倾诉,行拳受内心变化而发生的真实改变,隐隐指向了意境的感性自觉:内三合。

内外相合,是在形意拳练习时的一项根本原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与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在形意拳中,统合内外的关键是三体式。《孙禄堂武学录》中记载:“万法皆出于三体式,此式乃入门之道,形意拳中之总机关也。”三体式是以自然为师的运动,三体式要求手足自然展开,脊柱节节放松,重心先求平衡,再由平衡到变通而转移重心分配,最终达到头顶心、手心、足心、重心、中心的相互感应,可以说三体式本身就是自然之美的集大成者。山西大学武术教授毛明春回忆其师李桂昌站三体式时的场景:“李师傅纤瘦的的身体,一下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头部微微领起,躯干正直,整体像一颗挺拔的古松,但周身又绵软如水,尤其是两眼炯炯有神,我看了异常吃惊。”高质量的三体式,只需一站,体内发生多种能量变化,开悟心智,开发人体的潜能和本能,涉及到先天时,形意拳就脱出了意境,走入了精气神中的神。

3 形意拳的神态之美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神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但见其功,夫是谓之神。”神作为内在动力,对于人的影响则着重体现在气血上,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无形且不断运动。《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人的形体也是由气构成的,精气不但为物,亦会为人,《淮南子·精神训》记载:“精气为人。”世界万物的生长化收藏无不是源于气的运动,《素问·五常政大论》 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番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血则是专门营养和滋润人体的物质。气无形而主变动,性质是为阳,血有形而相对静态是为阴,气血关系是阴阳关系,而阴阳关系,是人体的根本关系。

《易传》和《素问》中都记述了:“阴阳不测谓之神。”不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不能直接感知,或者说人的感官不能或者在未经训练之前不能直接感受到神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间接感知神在背后的主宰作用。明代医学家李中梓先生在《诊家正眼》中描述到:“夫人之生,惟是精与神而已。精气即血气,而神则难见也。人非是神,无以主宰血气,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不测的第二种解释是无法测量,因为难以感知,所以难以测量其大小,多少等数值。神不可测,但是阴阳却是可测的,阴阳在体内的可测最终影响了对神的观察,观察方法之一来自于中医的脉诊,还有内证观察等方式,在此不做讨论。华佗说:“脉者,气血之先也。”李中梓先生则进一步发挥:“气血之先,非神而何?然神依于气,气依于血,血姿于谷,谷本于胃,所以古之论脉者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东垣亦曰脉贵有神,正指胃气言也。是知谷气充则血旺,血旺则气强,气强则神昌,神之昌与否,皆以脉为征兆。”

形意拳的核心是五行拳,五行在身体中主要表现为五脏,五脏不仅化生和贮藏人体精气,而且藏神,唐代医学家王冰在《素问》中注:“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通过形意拳训练的精神状态则表现为气定神闲,正如李桂昌大师三体式所表现的“整体像一颗挺拔的古松,但周身又绵软如水,尤其是两眼炯炯有神”。形意拳的神态之美,是一种帮助,塑造之美,因为形意拳独特的五行理论,能够精确调节气血状态和脏腑以及神志状态,从技击角度讲调动气血而以意引发先后天劲力的结果,做到有感即应;对于养生,阴平阳秘,气平血和可以使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进而起到良好的养生作用。

4 结语

形意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优秀代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它所展现的艺术特性使它更具魅力。形意拳的形态之美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思考,四象五行与内外三合创造了其独特的意境,而对气血阴阳的调节能力又塑造其神态之美。五行不仅是形意拳的核心,也是中医学藏象学说的核心,因此,从中医学角度理解形意拳更有合理性。形意拳还有诸多元素等待挖掘,相信在当前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医、哲学等共同研究的方式,会让形意拳爆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形意拳体式习练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绝句体式多变化
律诗篇法体式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形意拳源流与发展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