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2019-11-25

运动精品 2019年3期
关键词:考核校园体育

陈 川



谈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陈 川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以校园体育文化为入手点,以某学校为例,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分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措施。

校园;体育文化;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综合锻炼价值及教育引导性,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平台。而在当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体育指导思想偏差、体育竞赛组织不当、学生自主意识不足等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速率。因此依据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内学生身心健康的联系,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进行适当分析非常必要。

1 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1.1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教育关于体育运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集合,其涵盖了校园体育教育对于体育的认知、价值观、思维模式及情感。同时还包括校园体育教育物质条件、道德制度、体育理想等模块。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对于校园内部师生思维模式、行为特点、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1.2 校园体育文化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鲜明时代性、独立性、丰富性及全面发展性。其中时代性主要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校园体育文化产生、成熟、发展需要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共同努力。而每一特定时期形成的独特校园体育文化也充分体现了当前时代特征;独立性主要是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各主体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通过学校、学生、教师三方在体育文化构建阶段思维模式的交互融合,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丰富性主要是由于校园内部教师员工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组成模块[1]。通过校园内部不同学科、年龄、性别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也为校园文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依据;新时期校园文化主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其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也涵盖了体育骨干培养、体育设施器材建设、体育交流等多模块内容,具有全面发展的特点。

2 体育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探究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以XX学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选择200名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为160份。所得数据均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2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及信息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被调查学生有1.5%身心发展良好,有46%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一般,有52.5%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差[2]。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得每周参与一次体育运动学生占总体46%,身心素质一般;每周参与两次或者多次体育运动学生占总体1.5%,身心发展良好;每周五体育锻炼学生占52.5%,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差。通过对比可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运动可以对校园内部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通过对不同体育锻炼形式下的学生身心健康程度进行进一步调查,可得出校园内部学生单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效果明显低于其他形式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如与同学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即结伴体育锻炼效果优于单独体育锻炼。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3.1 体育指导思想偏差

以往校园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片面化特点,无法有效提高校园内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且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偏差问题的存在,也导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法建立以校园内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机制,严重影响了校园内部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积极性。

3.2 体育竞赛组织不当

由于现阶段各学校对不同类型体育竞赛缺乏充足的管理经验,且对体育运动竞赛不够重视。导致我国当前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效果不佳,对体育文化在校园内部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

3.3 体育自主性不足

校园内部学生自身因素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及决定性因素,其对校园内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态度、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当前体育运动中校园内部学生体育主观积极性不足,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4 评价方式单一

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导致学校在体育成绩评定时大多将学生达标结果作为重点,并没有对校园内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产生足够的重视,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步伐。

4 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4.1 明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思想

校园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帮助校园内部学生身体得到全方位锻炼,而且可以为整体校园文化体系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因此,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阶段,学校应明确校园体育文化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综合考虑体育动作、体育文化建设方向、体育训练强度、团队竞赛组织模式等因素,将大众健身与体育教育有机整合,通过具有创意体育活动组织,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4]。

另一方面,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艺术密不可分,通过体育动作技能的合理教学,可帮助校园内学生将体育动作投射到自身审美观中,提高其对体育美学的认知。因此,基于体育美学特点,学校可依据阶段体育教育阶段学生表现情况,不断调整体育教育方针,引导校园内学生学会独立、换位思考,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发展。

4.2 加大对体育竞赛的重视

首先,在校园内部组织不同类型专业体育竞赛队伍,如足球队、篮球队等。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园学生,结合相关学生可塑性强、体育文化运动潜力大、年龄小等特点,可采用游戏性竞赛的方式,激发其常规体育竞赛兴趣。在校园内部开展全方位、大面积体育特长调查,将体育特长相同的学生进行集中整合,对其进行针对性引导教育,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如部分学生擅长花式篮球运动,部分学生擅长篮球运动,部分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具有较为突出的领悟能力的等。

其次,在学校足球文化传播阶段,学校体育教育人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阶段,学校应加强对校园内部体育教学团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及理论水平培养。在保证学校内部教学人员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前提下,提高院校内部教育人员创新思维意识,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提高校园内部学生学习兴趣

校园内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是否具有多次参与体育运动欲望、体育运动价值观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效率。因此,首先,学校可联合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社会层面社会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品牌冠名的方式,扩大校园内部专业教学场地。最大程度控制闲置空间对体育场馆利用率的不利影响。同时学校内部管理部门可以主动与体育教育部门合作,共同改善现有体育文化环境,丰富体育后勤储备,为学校体育选项课程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5]。

其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人员、校园体育俱乐部成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校园内部的搭建多等级赛事平台,采用多样化体育活动形式代替以往单一体育教学模式。结合体育文化活动中团队建设力度的加强,为校园内部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角色体验,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提供依据,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同时在校园体育教育过程中,校园体育教育人员应加大体育健康知识的讲授强度,注重培养校园内部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并鼓励校园内部学生自主组建体育活动,促使校园内部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与自身体质素质提升的联系,从而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提供依据。

最后,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阶段,为进一步提高校园内部学生学习兴趣,学校可进一步拓展体育教育类型,如舞蹈、健身操、传统民族体育、啦啦操等。以舞蹈啦啦操体育教学活动为例,学校可将内部社团组织作为主要平台,组建以啦啦操为主体的社团组织,配置专门的教学人员。以阳光运动、终身体育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校内部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目标。同时在课程间隙合理融入啦啦操活动,以体育艺术“2+1”项目为依据。依据各年龄段学生神经活动兴奋生理特点,进一步创新啦啦操组织形式。结合啦啦操团队定期表演机制的建立,可充分满足各年龄段学生对新兴事物的追求,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驱动力。

4.4 完善体育评测模式

促进学校体育教育规律与各年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一致,是校园体育文化评测工作的根本目标。因此,学校应摒弃以往单一体育达标评估体系,构建学业性考核、赛事成绩性考核、健康发展性考核多级考核机制。

首先,学业性考核主要是将体育文化与学科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有机整合,结合体制性力量的充分利用,为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驱动力。依据现阶段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常规教学考核、学段毕业性考核等方式,实现全方位体育评测管理。其中常规体育教学考核主要是将体育教学与学科教学放置在同一层面,采用常规学科测试方式,在体育课堂中开展课堂教学考核或者阶段性检测考核。通过对校园内部线示人员掌握体育文化知识情况、参与体育文化学习情况及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书面考核,可从根本上强化校园内部学生体育文化意识[6]。如针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著名赛事起源、基于体育文化发展的体育技术名称、体育单项技能实践考核等。

学段毕业性考核主要是将小升初、初升高作为主要体育测试阶段。将体育文化作为附加分值,或者将体育文化纳入体育加试范畴内,通过定量考核的方式,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人员、学生、学生监护人员对体育文化的重视。

其次,赛事成绩性考核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比赛体制的构建,借鉴中甲、中超等模式,以行政区域划分为依据,开展年度或月度常规校园体育文化竞赛。赛事成绩性考核主要包括重大赛事考核、常规赛事积累性考核两个模块。其中重大赛事考核主要针对县级或以上区域学校,以学校整体体育文化发展情况为考核要点,通过对单位竞赛排名、单个表现突出优秀人员表彰等情况分析,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宏观指导。

常规赛事累积性考核主要是在某一行政区域内,以某一区域学校内部体育文化工作开展情况为考评要点,以每学期为考核时间段,在特定时期开展区域内校园体育竞赛。最后根据每年末参与竞赛评比学校累积成绩,从横向出发对不同学校体育文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为区域内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培养校园内部学生中终身体育意识及独立体育能力,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因此依据我国对校园内部学生健康体质标准,针对当前校园内部学生大面积体质下滑情况,可在达标考核的基础上,增设优秀考核模块。即以体育文化技术技能要求为基准,为校园内学生制定独立的体育文化考核达标标准,如学生速度等体能考核、学生技术精准度考核等。在这个基础上,以体育后备人才选拔、体育文化特长培养为视角,综合考虑校园内部学生性别、年龄兴趣、身高、体育特长、体重等因素,对校园内部学生在体育文化方面体能、技能运用能力、某一层面技术天赋等进行发现性优秀考核,如在规定时间期限内运球跑完规定距离、成功射门等。

5 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协作精神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而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展现空间。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阶段,学校应明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联系,依据现阶段体育文化建设情况,以校园内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旨,从基础设施、活动形式、评价方式等模块,构建全面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为校园内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1]丁伟,张德军.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剖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6):76-77.

[2]马野,台盼盼.新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调查分析①--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6,6(5):58-59.

[3]王利霞.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经贸实践, 2016(19):57-58.

[4]郑庆扬.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学苑教育, 2017(4):22-23.

[5]彭利民,徐蒙, 张波,等.中医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6,6(13):91-92.

[6]叶敏.基于新时期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研究[J]. 科技风,2016(17):72.

On the Influence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HEN Chuan

(Zhejiang Colleg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haoxing 312000, Zhejiang, China)

陈川(1983—),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考核校园体育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