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广西藤县舞狮运动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9-11-25梁海萍蒋东升唐元超杨文芳杨阳

运动精品 2019年3期
关键词:狮队藤县舞狮

梁海萍蒋东升唐元超杨文芳杨阳



新时代背景下广西藤县舞狮运动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梁海萍 蒋东升 唐元超 杨文芳杨 阳

(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藤县舞狮是梧州市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内外部形态来看具有社会性、传承性以及浓厚的文化性和多元性。文章对藤县舞狮运动文化历史发展、传承现状与方式等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藤县舞狮团存在传承组织的目的不同、传承管理机制的不完整性、传承方式失调及其传承场域改进及共享等问题,从传承的主客体因素出发,提出合理化的舞狮运动传承发展策略。

藤县舞狮;传承现状;发展策略

国家文化部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1]藤县舞狮是梧州市藤县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历史久远,文化深厚,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热潮中被挖掘整理,并于2011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特色性的南派舞狮运动中的典型代表。

从乡村民俗到国家非遗,从乡村表演到国际舞台,藤县舞狮运动在国内一度崭露头角,可谓是风生水起,先后荣获了“东方狮王”、“世界狮王”等美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藤县舞狮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与“狮王”盛誉相比,问题尤显苍白。鉴于此,本文从人文层面出发,对传承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方式、场域等方面进行探讨,关注新时代背景下该运动的非遗保护与民间发展问题,旨在为藤县舞狮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1 藤县舞狮运动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1.1 藤县舞狮的传承组织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根据传承主体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民间主导性传承和社会主导性传承;其中民间主导性传承可分为地缘性传承、血缘性传承及业缘传承;社会性主导可分为家族、政府和企业传承。根据实地田野调查,藤县舞狮的传承人传承主要有地缘传承和血缘传承两种形式。蒙江子孙堂的传承组织形态为地缘性传承;从传承时间的纵向空间来看,第一代到第三代传承,传承过程均为同一地域传承,即藤县蒙江镇,传承主体为汉族,是处在同一地理环境的同乡关系和邻居关系;从传承时间的横向空间来看,蒙江子孙堂在当时的舞狮传承组织中只是单一性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传承,受舞狮传承文化的触染而通过社会的传承组织同种族同乡亲进行舞狮文化传承。据了解,在当时并没有进行跨地域、跨种族的舞狮组织传承,因此这也是家族主导型传承模式,目的在于提高族人的社会地位及威望。

第四代最年长传承人邓明华师傅自幼跟随乡里长辈习狮,在1997年拜师于蒙江子孙堂的朱甲华和廖兴贤门下;从传承时间的横向维度来看,其进行了不同地域环境的舞狮文化传承,属于地缘传承。从传承时间纵向维度来看,学成归来后成立了禤洲舞狮团,并先后教授了其大儿子邓宇、小儿子邓宇文、两个女儿邓惠婵、邓惠婷加入到禤洲舞狮队伍中,秉承着父传子承的精神进行血缘传承,此亦为家族主导型传承模式,目的在于子承父业并获得经济与生活上的效益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层面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政府帮助下,藤县舞狮又先后成立了政府主导的“非遗传承人”传承团队,将地缘和血缘紧密结合,组建文化传承与发展团队,目的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1.2 藤县舞狮的传承管理

在政府的引领下,藤县在县级管理、镇级管理及村级管理的保障支持下成立了藤县龙狮运动协会,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了各乡镇的舞狮团,如禤洲舞狮团、蒙江子孙堂、太平舞狮队、和平舞狮队等狮队;并且在县里设置了藤县舞狮示范基地和藤县民俗传承体育基地,同时在各乡镇舞狮团也相应设置了固定的训练基地,确保舞狮训练的顺利开展。但存在村里的舞狮设备与场地较陈旧与简陋,活动经费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例如禤洲舞狮团的训练场地是在一块长50米宽40米搭棚场,四周没有围墙;一旦天气不佳则难以开展训练活动。尽管政府和社会团体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帮助狮队购买了一批急需的器材,也短暂性的维持了狮队的发展;但对于传承人和诸多的狮队成员来说,长期的狮队生活并未能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传承的主体同样需要生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家中留存的青年舞狮人员越来越少,再精湛的技艺在面对无人可用之时,也是无能为力。据调查,狮团实行本地人才管理方式,无奈之下,在选材方面便着重考虑乡里邻里辍学的孩子,为了谋求出路主动想学舞狮的孩子;通过舞狮训练过程中学员的优缺处,合理安排其角色并改进不足之处;但亦有部分孩子吃不了苦中途放弃。在育才方面,还给学员讲解舞狮精神、民族精神与团结精神等;保留本地狮队人才的留用,待学成后尊重学员的意愿去留,一旦家乡狮队需要其作出贡献亦会尽其所能回报家乡。

1.3 藤县舞狮的传承方式

传承方式在舞狮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一般通过师傅带徒弟,师徒同台演出,徒弟展演,徒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以掌握舞狮的基本动作。从传授者与学习者的维度来看藤县舞狮的传承方式有口传心授、亲身示范和“即兴创编”。现传承人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口传及亲身示范较多,“即兴创编”的方式已渐渐遗失。据邓明华师傅口述,去蒙江社区拜师学艺时廖兴贤师傅一般口传舞狮技艺并自己示范给我们观摩,学习了基本的舞狮动作后自己串联舞狮动作或自己随意表演。但“即兴创编”的方式在现代舞狮竞技化现状下已失去了最原始的表演方式。

1.4 藤县舞狮的传承场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在一定的中介中实现。那么,传承场是舞狮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场域基础。“场”是特定的场域和环境;根据传承组织、方式、内容等方面的不同,禤洲舞狮文化的传承场可按宏观范围分为村落传承场、社会传承场、家族传承场和学校传承场。

从舞狮传承的时间要素来看,村落之间的群体传承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直至今天禤洲舞狮团的村落传承场仍包括传统民俗节日和庙会文化的传承场所。每到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大大小小的节日,禤洲村人民都会举行舞狮表演庆贺祈求吉祥如意。同时,禤洲舞狮团也会通过庙会舞狮表演进行习俗传承,比如禤洲村里上灯节、三月贡社、七月七的贡鬼节等庙会进行祭祀祖先,求神保佑平安顺利。社会传承源于古代历史的发展,而舞狮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的由来据资料记载是因为在当时的自然环境下,丰收季节时庄稼受到怪兽的侵食,当地人民就想到用绸布竹子等材料编扎成狮子的模样吓唬百兽,果然赶跑了怪兽,他们觉得狮子是灵兽,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舞狮表演、竞赛等方式进行传播,吸引舞狮爱好者参与舞狮运动并自学传习下来直至蒙江子孙堂第一代传承人成立了狮队。因此,可以说社会传承场是一定的历史文化发展下舞狮文化形成的主要环境场域。

表1 藤县舞狮传承谱系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家庭住址学艺时间传承团队传承途径 第黄伟清男1911-1992汉藤县蒙江镇不祥蒙江子孙堂社会传承 1徐轰男1915-1989汉藤县蒙江镇不祥蒙江子孙堂社会传承 代杨牛男1920-1998汉藤县蒙江镇不祥蒙江子孙堂社会传承 第陈定昌男1933-2001汉藤县蒙江镇不祥蒙江子孙堂社会传承 2王永杰男1941-1998汉藤县蒙江镇不祥蒙江子孙堂师传 代朱甲洲男1936-2006汉藤县蒙江镇不祥蒙江子孙堂师传 朱 十男1933-2006汉藤县蒙江镇不祥蒙江子孙堂师传 第朱甲华男1950-汉藤县蒙江镇1962蒙江子孙堂师传 3廖兴贤男1949-2000汉藤县蒙江镇1960蒙江子孙堂师传 代柯林生男1951-2008汉藤县蒙江镇1965蒙江子孙堂师传 第邓明华男1945-汉藤县禤洲村1957禤洲舞狮团师传 4邓宇男1980-汉藤县禤洲村1992禤洲舞狮团家庭传承 代邓惠婵女1982-汉藤县禤洲村1995禤洲舞狮团家庭传承 祝盛清男1982-汉藤县禤洲村1995禤洲舞狮团师传 邓宇文男1986-汉藤县禤洲村1998禤洲舞狮团家族传承 祝阳明男1983-汉藤县禤洲村1996禤洲舞狮团师传 第苏德威男1982-汉藤县禤洲村1994禤洲舞狮团师传 5邓静安男1988-汉藤县禤洲村2001禤洲舞狮团家族传承 代邓华金男1985-汉藤县禤洲村1999禤洲舞狮团家族传承 邓彬光男1990-汉藤县禤洲村2002禤洲舞狮团家族传承 祝家俊男1988-汉藤县禤洲村2000禤洲舞狮团师传 邓植伦男1990-汉藤县禤洲村2003禤洲舞狮团家族传承 祝家志男1990-汉藤县禤洲村2003禤洲舞狮团师传

家族传承的场所一般是在同地域同姓氏或同一家庭中宗亲庙会中,祭祖时间地点方式一般与其他族人不同。而家族传承是指在有血缘关系的人或者同宗亲家族中间进行传授和修习,一般不传外人,甚至是传男不传女;但是,禤洲舞狮队打破了这两种局限性,使得舞狮运动得到更好的传播;不仅传男亦传女,如:邓明华师傅的两个女儿邓惠婵和邓惠婷便秉承了血缘关系和师徒关系继承着父亲的狮业。家庭传承中长辈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对晚辈进行教育,从小开始受父母亲耳濡目染的教育,不仅可使其习得语言文化、待人接物、优良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等,而且以家族传承方式为主的民俗舞狮运动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学校是文化学习,教书育人的教育基地,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知识经济现代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在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禤洲舞狮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例外。不仅建设了藤县民俗传统体育基地,而且在禤洲村小学、藤县中学、藤县中等职业学校各中小学与中专学校也建立了舞狮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把舞狮教学引进学校,学习舞狮基本技术动作和舞狮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团结精神。以学校传承的方式将舞狮运动引进学校基地,可以吸引更多舞狮爱好者加入舞狮运动队伍当中去,以便更好地培养舞狮人才队伍;可以更好地传承舞狮技艺,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舞狮运动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学校场域的传承不仅使舞狮文化得到传承和传播,更让学术界和学术外的人们认识了解舞狮文化;同时,也为学术界舞狮文化的研究提供广阔的学术空间。

2 藤县舞狮运动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传承组织目的不同

传承人分为个体传承和群体传承,传承组织按血缘传承、地缘传承和业缘传承分类的形式分为家族组织传承、团队组织传承、社会组织传承,社会组织又包括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当前,从表2谱系来看藤县禤洲舞狮团的传承人,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总共有七人是家族宗亲关系。家族传承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薪火相传,光宗耀祖,提高族人威望且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及保持舞狮原有的真实性。团队传承的主要目的是为团队或个人赢取自身经济效益,保障团队的正常运转。从政府主导层面看社会传承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与发扬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从企业主导层面看社会传承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展演的形式获得一定经济报酬。由于各传承组织的不同,传承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传承行为表现显著异步性,使得舞狮文化的原真性传承没有得到均衡地发展。

2.2 传承管理机制不完整

以政府主导为总指挥棒,为藤县禤洲舞狮的传承发展发挥正常功能指明了发展方向,发挥引领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保护传统舞狮文化的发展,例如舞狮场地的建设规划标准,资金投入问题,保护发展规划问题使得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舞狮文化的后备人才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及生存环境而改变,年轻人逐渐走向城市工作,还有一些是觉得学习舞狮很辛苦便放弃了;留守的村民多为年长者与小孩,使原有的乡村舞狮文化活动渐渐减少;这反映出在舞狮后备人才方面的保护机制不完善,需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2.3 传承方式失调

由于舞狮运动的特殊性,目前藤县禤洲舞狮团的传承方式还是以口传心授和亲身示范为主,基于舞狮运动的发展走上国际化路线及其竞赛规则的制定,使舞狮运动更趋向于竞技化;那么,舞狮运动的原真性即兴创编的传承方式必定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对舞狮运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亦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2.4 传承场异地隔绝

从整体性来看,开展舞狮训练或表演的传承场所一般有:乡村、乡镇、县城、市区、广场、景区、学校和体育场等。通过对禤洲舞狮的田野调查发现,乡村舞狮、城镇舞狮、县里和市区基地舞狮、广场舞狮、景区舞狮和学校舞狮等在传承环境、风格、方式、目的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差异性,并且场域之间的舞狮交流学习互动次数少之又少。

3 藤县舞狮运动传承与发展策略

3.1 传承组织目的协调发展

舞狮的健康可持续传承需要各主体之间利益与目的协调发展,为民俗艺术作品所服务,才能达到真正的传承目的,恢复舞狮文化原有的真实性质。不管是家族传承、狮队传承还是政府主导的社会传承,在获得相应的传承经济效益时,都应以保护与传承舞狮文化内涵为最终目的,坚守传承的义务与责任,不让舞狮文化失去“原真性”。这是每个传承主体都应该共同坚守的一致性目的,也是传承的最基本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传承主体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实现其他层次的传承目的。

3.2 传承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政府主导的传承机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按实际情况拟定适合当地舞狮文化的法律法规保护舞狮文化的传承,并投入精力策划舞狮的发展路径,引进企业资金,实施舞狮传承的奖励办法,鼓励狮队为舞狮的文化发展作贡献。乡村狮团的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及时更换,为狮队训练的安全性作保障。对老一辈的传承人给予物质上的生活津贴,因老一辈的传承人身体素质大不如前,但传承技巧与技艺精湛,为了更好地传承舞狮文化,理应对老一辈的传承人给予生活的保障。在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应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保障人才的生存之计,为传承人的出路出谋划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舞狮传承团队,留住舞狮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民俗传统舞狮文化的师资问题。

3.3 传承方式有效结合

传承方式不应单单只通过口传心授、亲身示范,更应把口传和示范相结合进行传承,把基本的舞狮动作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徒如何学习舞狮动作,理解舞狮的文化底蕴。把舞狮的基本动作操练熟悉后,结合舞狮特有的形态神态,模仿狮子的特点,达到“即兴创编”和“即兴表演”的水平,才不失为传承舞狮文化的“原真性”。

3.4 传承场域改进并共享

一应对传承场所进行改进。传承场是舞狮运动开展训练的场所,场地环境对舞狮传承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乡村传承场域区别于城镇和市区,有些乡村的舞狮训练场地四周没有围墙,训练场域就是在大棚底下,一旦雨季刮风下雨就会长时间影响训练的进度,如禤洲舞狮团训练场地,蒙江子孙堂、太平狮队等。有些大棚搭建时间亦有些年头,存在安全隐患,传承人应及时反馈政府文体局征求意见采取改进措施,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保护后备人才的人身安全。

二应对传承场域实行开放式的资源共享。乡村和城镇场域为政府、市区、景区和学校等传承发展保留舞狮文化的原生态环境,为传承发展最终目标“原真性”服务,政府、市区及学校狮队可以到乡村场域学习舞狮文化。政府及市区场域应为乡镇舞狮文化的发展谋求生存出路,为乡镇舞狮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表演的舞台。景区场域可邀请不同地区舞狮团进行补偿性的展演,游客亦可观赏舞狮不同的风格,也为狮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提供一个交流场所。学校场域可聘请乡镇传承人传授“原真性”的舞狮文化,或邀请政府文体局狮团进行舞狮文艺展演;学校舞狮负责人可组织学生到乡镇或政府文体局等其他场域参观学习。

4 结语

文化的发展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舞狮文化亦是如此;从地方场域到国际舞台,华丽转身,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如今的成绩,这离不开政府各级部分及舞狮文化传承主体的积极努力和无私奉献。舞狮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文化的传承河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在舞狮运动上,还是在其他非遗文化项目上,我们都应该注重对人的关怀,加强人文主义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1]李志雄.创意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47-50.

[2]陈晓丹.南狮运动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4):56-58.

[3]麦上锋,张晓春.藤县舞狮分类与文化习俗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5):41-45.

[4]韩小平,邹燕.广西舞狮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7(11):141-142.

[5]朱增鑫. 中国传统文化对舞狮运动的影响和作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

[6]杜长青,刘靖南,杜科锋.论时代文明视阈下的藤县舞狮[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2):127-128.

Study on the Strategy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on Dance of Teng County in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LIANG Haiping,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lities, Nanning 530006, Guangxi, China)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xun-chxzs2018029。

梁海萍(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体育)。

猜你喜欢

狮队藤县舞狮
舞狮献瑞
广东地区龙狮队发展SWOT分析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迷宫弯弯绕
水下舞狮
舞龙舞狮进校园
文化藤州
潜心钻研 破茧成蝶
——藤县书法家协会走向全国小记
藤县美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