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2019-11-25

运动精品 2019年3期
关键词:缺位教研素质

李 忠



我国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李 忠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指出当前高校体育教研教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研观念陈旧滞后,教学理念定位不准;教研阵地基础薄弱,课程设置不讲科学;教研人员素质偏低,教学评价存在偏差。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的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高校体育;教研教改;现状;对策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在哪?如何实现体育教学质与量的突破?这些并非新颖的话题,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一直在改却始终没有改好的难题。在世界体育强国先进的体育科研成果面前,我国高校体育的教学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在顺应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纷纷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从转变教学理念,到变革课程体系,从优化考核方式,到建立系列激励机制,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有的高校体育教改,盲目贪大求全,教学成果并无大的改观。有的理念定位不准,停留在以追求荣誉、扩大影响为主,与“终身体育”以及全民健身运动主旨相背离。有的教师队伍出现“两极”现象,一方面是高尖精人才却少,一方面是人才饱和过剩,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竞争激励机制和人才。有的高校忽视体育教学研究,造成教学基础不牢,教学措施缺位教研泛泛,导致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所有这些表明,体育教研教改并非是一蹴而就之功,高校应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抓实抓细教研基础工作,以教研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教研教改与提升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结合起来,同开展全面健身活动结合起来,打造高校体育教学新格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推动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的分布实施。

1 教学现状:诸多问题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1.1 教研观念陈旧滞后,教学理念定位不准

很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研工作中,因对体育教学缺少应有的认识,造成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一直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依然侧重将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体育教研人员更是教而不研,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研促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的职能得不到发挥,教研工作的迟滞带来教学理念的定位失准。一方面,体育教学虽然年年喊改革,但依然拘泥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于学生的体育学分达标,体育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仅仅停留在体育锻炼的表层现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没有得到落实。另一方面,个别教师为了谋求教改,进行脱离实际的创新,引用许多教学新方法、新手段,虽然也能取得一时成效,但这种注重课堂形式忽视教学实效的做法,看上去很好,却因实效不高不能长久坚持,归根结底,缘于体育教改的定位不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原地踏步拘泥于传统固然不行,但不讲实际的 “拿来主义”同样行不通。

1.2 教研阵地基础薄弱,课程设置不讲科学

调查大学体育教研工作发现,高校对教研人员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强,资金投入不足,教研人员多系兼职,工作中被边缘化的不在少数。民办高职学校的体育教研阵地,更是基础薄弱,几乎成为普遍的共性问题。体育教研岗位要么是拼凑人员,要么是教研员岗位职位空缺。回到体育教学课堂,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同样存在很大缺陷。课程是实施教学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能达到教学目的。可时下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表现在,课程改革为特色而特色,杂乱随意不能规范。有的高校侧重理论学习,有的则偏重项目锻炼,致使学生加强了选修课训练,忽视了必修课学习。例如,大一、大二一个标准,大三、大四又一个标准,而研究生体育课则可有可无,高校育体与育人的功能无从发挥。存在这写问题的根源在于课程设置形成的弊端。

1.3 教研人员素质偏低,教学评价存在偏差

一支素质优秀的教研队伍,决定着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研人员,要通过加强理论实践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教研水平与素质能力。当前高校教研人员的素质不尽人意,无论是自身素质,还是在研究能力,乃至高校管理机制等方面,都与教育改革不相匹配。在自身素质方面,个别教研人员主动进取意识差,个人服务整体、服务全局的观念不强,由于利益的驱使,背离了教研服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宗旨。在高校管理方面,领导认识的不到位,禁锢了教研队伍的出入,该进的进不来,该留的留不住,该淘汰的出不去。长此以往,造成教研队伍良莠不齐,缺少创新竞争力。再说课堂教学,当前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失之合理的体育考核制度,让学生感到体育课是任务,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二是教学方法不切合实际。重视细节、技能是对的,但学生基本运动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不仅重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发现、分析、独自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重要。三是评价体系起不到导向作用。客观地讲,目前高校实行的体育评价体系,没有教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因其既有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也有评价指数的不科学,还存有看体育技能忽略学生品质的偏差,这种片面化的评价,失去了评价的导向功能。

2 追根溯源:三缺位成为改革重点

造成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追根溯源,“三缺位”则是其根本原因,这也是下一步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三缺位”即: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缺位,教学改革措施的缺位,教师队伍与时俱进的素质缺位。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还要拿出符合教学实际的革新措施,提供人才、资金等投入保障,否则,体育教研教改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1 认识缺位导致教研教改乏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人才为本。高校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除了培养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将学校教育与健康需求方式相结合,按部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课程。而高校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树立终生健康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多年来,很多高校之所以教研泛泛,教改缺少生机活力,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位,这从体育器材、训练场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中足以显现出来。体育教研缺少突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教学改革乏力,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没有确立,教学研究满足于常规管理,无法实现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目标,更谈不上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学习和锻炼习惯。

2.2 措施缺位导致教改原地踏步

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不相一致,课堂教学同健康教育貌合神离,学生想学的体育项目学不到,教师按部就班教的学生又不想学,“教”“学”之间的脱节,特别是教改措施的缺位,导致教改多年原地踏步。诚然,沿用几十年的体育课程设置,其单一的“一刀切”模式固然能带来管理上的“整齐划一”,但这种囿于固定框框的弊端,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性。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处于长期紧张的课业负担和反复不断的考试中,到了大学阶段,本应放松身心,把小学、中学时代的体育“缺课”补上,可以自由自在地锻炼体育项目,培养健康锻炼的习惯。可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学生面对的不是终生健康的习惯锻炼,也不是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而是达到学分即可的浮光掠影。在体育必修课期末考核中,只凭单一的技术动作或次数过关。教师强调规范、准确技术动作在学生眼里是呆板硬性的任务,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再说教改,多年的改来改去,依然原地徘徊,依然没有改变的是原有的教学思维,变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的教学手段,新瓶装旧酒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改必须确立全新观念,打破旧有模式,确立以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为根本核心,达到学生成才与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整体合一。

2.3 机制缺位制约教学改革活力

好的制度是完成改革的保障,老化的制度无异于机制缺位,成为阻碍创新发展的羁绊。在对部分高校实地调查发现,不合理的机制是造成体育教学的梗阻。一是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从体育教师队伍而言,广大教师、教研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可在惯性惯例背景下建立的制度,阻挡了高端年轻人才的引入,教师队伍淘汰机制没有建立并形成良性运作。二是体育教学管理机制。政府对高校管理力度的强弱,历来以投资为晴雨表,资金投入的不够,重视不足造成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监管不规范。三是教学评价机制。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始终得不到体现,而总结性评价的只是内容单调的考试、考核成绩,教师主观打分的“一言堂”,缺少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3 改革对策:三条措施显现教改前景

3.1 加大教研教改保障力度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出路在于改革,基础工作的突破在于加大保障力度。首先是制度上的保障。以制度为杠杆,建立相应的有利于培育教研成果和实施教改举措的制度体系,采取分级管理进行院系科学研究,打破职能定位,细化研究内容,量化教改进度,充分调动院系领导、教师双方的积极性。按照体育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进行分类研究和管理。其次是奖惩激励机制。该制度要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奖掖教研成果、促进教研改革、约束激励后进为目的,激发广大教研人员的创新能动性,鼓励他们潜心专业,多出教研成果,为教改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将教研教改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激发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投入保障机制。改进教学方式,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都离不开增加教学科研器材的购置,要保障体育教学经费的足额到位,高校也可以通过社会渠道筹措发展经费,改善高校体育软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安全优良的体育学习锻炼环境。没有充分的投入保障,教研、教改、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

3.2 科学构建教学评价机制

从培育学生终身体育、使其成为素质优良的人才目标出发,顺时应势推出体现课程体系,对应课程内容、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评价中,既有学生的技能测试,也有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既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将考核成绩同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全面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享受到快乐体育、健康体育。培养学习兴趣,树立体育健身意识,摒弃以往单调偏颇的评价方式方法,将新时期体育教学目标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新标准、新方法融入其中。构建由教师、学高校、学生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以此凸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引导激励学生健康体质、学习品质与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和提升。

3.3 教改务必避虚求实增效

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到教学手段创新,从教研引导到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归根结底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避虚就实,务必谋求实效,切忌一哄而上和盲目跟风。优化课程体系,应坚持素质教育的方针,把课程体系建设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结合起来,尝试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设定各种课程,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学体验。走出单一化、公式化的教学目的,创建灵活的教学方式,制定求实增效、丰富多彩的单元化教学,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重点,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校本化、科学化实施,同时将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掌握、思想品质锤炼等相结合,以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参与为主的教育目标为导向,改变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脱节的现象,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的高度融合。

4 建议

4.1 体育教研要有明确目标

体育教研应增强目标性,校准方向性,做到有规划、有措施、有保障。要经常组织教研人才对照教材和新课表标准,定期进行专题研讨,达到教学课程改革中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推动高校体育教改进程。

4.2 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受原有制度的沿袭,体育教学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现状亟待改变。特别是优秀人才的缺少和素质平平人才的过剩,如此“两极”现象和体育教师队伍一团死水、吃大锅饭等局面必须尽快打破。

4.3 引导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理念

高校学生只有确立终生体育理念,才能将体育学习内化为自身的学习需求,才能在学习体验中蕴含身心素质的发展动力,最终演化为步入社会后谋职创业的竞争能力、创造力与适应力。

[1]张文哲.关于落实和保障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08(1)104:107.

[2]况毅磊.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咨询,2014(32):188-189.

[3]张宝华.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1(10):176-177.

[4]陈梁.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 4 (33):88-89.

[5]袁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 (5):141-142.

Analysis of the Statu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search and Reform of College PE in China

LI Zhong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Guangxi, China)

李忠(1967—),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缺位教研素质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与归位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保证学生睡眠,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缺位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父爱不容缺位,任性盲目的母爱万箭穿心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