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刻划花陶瓷装饰技法中的美学思想

2019-11-23李文成

大观 2019年9期

李文成

摘 要:刻划花陶瓷装饰技法以艺术性强、线条生动活泼等特点为人们所喜爱。文章针对唐代刻划花工艺技法、刻划花布局和题材从唐代美学思想的审美意象和“气”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从而揭示唐代刻划花这一技法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唐代刻划花;审美意象;陶瓷装饰

一、唐代刻划花陶瓷工艺技法概述

陶瓷装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装饰中就已出现刻划花装饰技法,其中唐代越窑青瓷就以刻划花作为其装饰技法。刻划花是“刻”与“划”两种装饰手法,其中刻花是直接在尚未干透的瓷坯上用竹质、骨质或铁质的平口或斜口刀具刻出花纹,其刀法大多采用“斜刀广削”“直刀深刻”,刻画时候用力较重,呈现阴阳两面。其线条深浅不一,层次鲜明,具有强烈的立体装饰效果。划花是用针状的竹质、骨质或铁质工具在坯体上划出花纹,划的时候用力较轻,划痕较浅,称为划花。其线条粗细均匀,流畅生动。刻花与划花平时也相互结合进行装饰,在相互结合使用时,往往也有先后次序,其画面效果更为生动,富有层次感。

(一)唐代刻划花陶瓷工艺技法在唐代审美意象中的体现

自从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意象”这个范畴之后,人们认识到艺术的本体是“意象”,艺术的创造,也就是“意象”的创造”。唐五代书画美学家认为,“意象”应该具有和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即所谓“同自然之妙有”。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把书法艺术的意象比作奔雷、坠石、鸿飞等等,是为了说明其对于意象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线的运用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中国绘画、中国书法等都对线的运用十分讲究。那么对同一时期的唐代陶瓷装饰技法刻划花来说,同样是以线条来传情达意,追求其审美意象。

刻划花在装饰手法上注重线条、刀法、纹饰的表现。刻划花线条可分为斜角形、月牙形、铁线形。其中斜角形线条前粗后细、用笔肯定,线条刚健流畅而不呆板,具有强烈的速度感和力量感的审美感受,常运用于外轮廓的刻画。月牙形线条多用于描绘花朵卷曲的花瓣和圆弧的转折,一笔划成却灵活生动地呈现出线和面、阴和阳丰富的层次画面。铁线形线条粗细均匀,从头到尾无变化,多用于描绘叶子的筋脉、底部纹饰和细碎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刻划花的线条的审美意象表现了造化自然的本体和生命,先对自然本身进行审美,再从自然世界中的物进行提炼,也是“自然而然之自然”。

(二)唐代刻划花陶瓷工艺技法在“气”中的体现

唐代荆浩提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解释了“气”是通过自然的形象得到表现,同时“气”也揭示了在创造审美意象时的一种高度自由,即“心随笔运”。刻划花在刀法上对于“气”的体现十分明显,书法中讲究“力透纸背”,雕刻上讲究“入木三分”,而刻划花技法用笔准确。刻划刀法创作时不拘泥一划一式,不同窑口的刀法也各有不同,但是其本质都是由心中所感,将世间形象经过心中提炼加工,在创作中,心手合一,把握节奏与韵律,讲究一气呵成。

“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不能一味孤立地描绘客观物象的外形,而是要重在体现“真”,进而体现自然的本体与生命——“气”。划花多用于形象的外轮廓线,采用阳刻手法塑造形象,追求类似真实的物体的质感。而刻花用于形象细部描绘,用阴刻手法丰富画面。刻划花采用以线托形的表现手法,线面结合,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在“似得其形中”使之体现“真”,进而在“真”的基础上又体现了“气”。

二、唐代刻划花陶瓷装饰布局和题材概述

唐代刻划花陶瓷装饰布局大致可分为满地装饰和疏朗留白。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当线条、纹样和结构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这种充实的画面就是一种美的境界。满地装饰主要装饰在器物的内部或表面,常见于曲口圈足碗、盏托、粉盒等。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荷花、荷叶纹样,布局一般为单束荷花或一对团状荷叶,荷花正面展开的纹样,图案对称分布,布满整个器物。在图案纹样的发展阶段都是要经历一个繁与简、具象与简化的过程。疏朗留白装饰常见于盏托、粉盒、圈足碗、四系罐、执壶等等,画面留白部分增多,纹样多为单元图式组合排列。疏朗的排列布局是为了适应器物的外观需要和器型的要求,唐代刻划花纹样题材多为小鸟、云纹、荷花、海棠、鱼纹、宝相花等,多为自然之物。同时其装饰纹样趋向简化装饰,多为对具象的纹样进行简化抽象和符号化的概括。

(一)唐代刻划花陶瓷装饰布局和题材在唐代审美意象中的体现

唐代刻划花装饰纹样涉及的主要题材基本上是来自于现实世界的自然物。工匠将身边随处可见的事物刻划于坯体上,这是创作者自我创作意识和审美意象的共同产物,同时体现了它具有审美意象的形象性。 任何具有审美意象的事物都是创作者的独特创造,刻划花花纹取法于自然界的实体之物,所描绘的纹样也是实体之物,但是它将实体之物的形象,通过自我创造的意识分解为每一个线条及线条的形状,对画面空间的留白设计都进行了形象的提炼与抽象化,因此唐代刻划花也具有主观性。审美意象是一种由想象力形成的形象显现,是由外观事物在内心唤起的感性形象,在刻划花的装饰上大多体现为意象的图样,而不是写实具象的图样,因此唐代刻划花纹样也具有抽象性。

(二)唐代刻划花陶瓷装饰布局和题材在“气”中的体现

唐代刻划花整体布局体现着阴阳结合,象征着中华民族对于阴阳的崇拜,对于探究生命本体的追求。曲线的线条蕴含着勃勃生机,在由曲线布局的画面中,形成蜿蜒的空间,相互交织又相互联系,给人感觉有无形的线将这些空间相互连接,仿佛有气体在自然顺畅地穿梭其间。

在美学范畴中的“气”指自然界的本体和生命,而匠人们要在“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基础上,把握自然物中的“气”,就必须将自然界中的物质本体形象与其所代表的内在精神相结合,所以“气”也可以解释为设计者创造审美意向的一种高度的自由。唐代刻划花陶瓷的装饰题材中以植物纹居多,多以荷花、牡丹、荷叶等为素材。牡丹高贵,是花中之王,其花型硕大,寓意吉祥富贵。荷花纹样的盛行与佛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刻划花中将其作为主要纹饰放在画面中心,花瓣往往选取盛开的造型,其花杆和叶子则作为次要纹饰对称地分布在左右两侧,一花一叶相映成趣,显得活泼生动,富有创造力。

三、结语

刻划花是陶瓷装饰的一种重要装饰手法,而唐代刻划花的工艺技法是以线条来传情达意,是从自然世界中对物进行提炼,追求生动活泼的审美意象。而唐代刻划花装饰题材基本上是来自于现实世界的自然物,通过主观意向对其进行了形象上的提炼与抽象,从而在观者的内心唤起感性形象。唐代刻划花在刀法上追求“心随笔运”,在创作中,把握节奏与韵律,一气呵成。唐代刻划花的整体布局则是体现中华民族对于阴阳的崇拜,而其吉祥的主题也是古代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体现。唐代刻划花体现的审美意象是在追求達到 “自然”的境地。所谓“自然”,就是要表现“气”,这样的审美意象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方忆.唐代越窑青瓷刻划花之相关诸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1).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