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阡县仡达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成效

2019-11-22王露伟罗鼎杨胜权

绿色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

王露伟 罗鼎 杨胜权

摘要:对仡达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流域治理采用了较为全面的农业优化、典型措施、人员培训、经典模式借鉴等治理方式,使小流域治理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治理决策视角、统筹协调、管理倾向等方面还应当继续加强研究。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8-0027-05

1引言

以小流域为单元布置各项石漠化治理工程,是国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体内容之一,已经成为石漠化地区治理石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小流域治理需要较高的投入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支持,收效缓慢,所以在小流域治理中,寻求投资少、见效较快的方法,是小流域治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贵州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质构造复杂,第三纪以来长期湿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地形切割强烈,地势起伏大,喀斯特发育复杂,区域分异明显,地貌形态多样,水动力条件的区域变化显著,致使贵州喀斯特区的水土流失表现出独特的区域特性。在贵州开展喀斯特区水土流失研究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然而,限于对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研究的基础资料匮乏,研究覆盖面及研究深度有限,对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规律的探索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作为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重要生态屏障,坡耕地占耕地资源的比例高达54.38%,其中贵州省240多万hm2坡耕地全部为水土流失区域,其年均土壤流失量达16300万t以上,是长江和珠江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之一。石阡县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在石阡县进行小流域治理极为有必要。

2研究区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石阡县仡达溪小流域位于贵州省东部石阡县东南,距离石阡县城22km。仡达溪小流域范围108°22I"E~108°2211”E,27°2251”N~27°2346”N。小流域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势南高北低,属不完整的高山丘陵地带。地处佛顶山脚下,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95mm,年平均温度15℃,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3℃。无霜期280~295d左右,四季多雾,秋雨绵绵,冬日有短期冰雪封山(图1)。

2.2地质地貌特征

仡达溪小流域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一黔北台隆一遵义断拱一凤冈NNE向构造变形区,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及第四系地层出露。岩性以页岩、泥岩为主,其次为泥灰岩、灰岩、白云岩等。第四系覆盖层为耕植土、人工杂填土等。小流域内最高海拔1213m,最低海拔605m,平均海拔812m,相对高差为608m。

小流域总面积2548.48hm2。其中<5。的土地面积228.21hm2,占总面积的8.95%;5。~8°的土地面积545.72hm2,占总面积的21.41%;8°~15。的土地面积858.89hm2,占总面积的33.70%;15。~25。的土地面积450.89hm2,占总面积的17.69%;>25。的土地面積464.77hm2,占总面积的18.24%(表1)。

2.3社会经济情况

仡达溪小流域所在地属于石阡县“老、少、边、山、穷”的典型代表地区,流域内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小流域内共2124户7911人,其中农业人口7820人,劳动力3860人,人口密度313人/km2。小流域2016年农业总产值428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79万元、林业产值685万元、牧业产值12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5482元。人均耕地1.56亩,年粮食总产量1899t,人均产粮240kg。

2.4水土流失情况及保护

贵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雨季节差异大,雨季侵蚀性降雨占总降雨次数的18%以上,侵蚀力较高。降雨量和降侵蚀力呈正相关,两者的峰值均出现在6月份,整体趋势降雨侵蚀力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的分布并不完全取决于研究区气候和地形因素,受不同时期的降雨特性、雨量、雨强等因素影响。因小流域降雨充沛和早期居民的不合理耕作导致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加之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为满足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滥垦现象严重。

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687.36hm2,占总面积的66.21%。侵蚀方式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1452.67t/km2·a,年均水土流失量3.70万t,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发生在灌木林地、荒草地和坡耕地等地类中。其中坡耕地、灌木林地分布面积最广。轻度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耕地和灌木林地,其中以坡耕地占比最大。中、强烈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耕地(表2)。

小流域因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全县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措施面积245.48km2,其中工程措施101.48km2,涉及梯田工程、沟渠工程、沟道整治、拦沙坝、蓄水池等;植物措施面积144.00km2,包括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木林、封禁治理等。

2.4数据采集与流域规划布局

2.4.1数据采集

(1)现场勘查、勾绘,主要涉及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现状和水土流失现状等数据。

(2)到乡镇、农林水务等部门相关单位收集,主要涉及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防治情况等。

(3)查阅《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1983年)、《贵州省综合地图集》(2014年)、《贵州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面积统计表(2013年)》等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涉及小流域自然概况、水土保持规划等资料。

(4)现状分析法。结合收集资料分析和现场勘察获得流域位置、面积、水质、水量等基本情况。通过流域平面图、半结构访谈获知流域范围内的生活状况。

(5)可行性分析。分析小流域治理内容清单及实施策略。分析过程基于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社会政治、市场经济4个领域方面的信息进行。

2.4.2流域规划、管理

(1)制定实施计划。以资源整合的理念为基础,流域内不同部门的项目活动应纳入到整个流域治理项目活动中,保证协调及总体效果。

(2)组织管理。把相关的部门组织起来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制网络,明确负责人,技术人员严格把关,点线面结合、巡回检查、分工负责。

(3)治理总结。整合资料,包括流域现状、存在的问题、流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优先对策、未来必须采取的措施、相关预算、项目实施管理方案包括村委会检测和管理方案等。

3治理措施

在综合农业发展方面唐恩勇等总结了一整套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因地施策。以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的研究对确定退耕地上限坡度、建立适合贵州喀斯特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预报方程以及指导治理措施配置为贵州水土流失研究的重要方向。借鉴在石漠化小流域治理中成功的“顶坛模式”、“者楼模式”、“晴隆模式”、“平塘模式”、“庭院经济开发模式”、“优势资源发展模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水能资源开发模式”治理小流域。

3.1典型治理措施

在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总量与地表覆盖度关系密切,随着盖度的增加,土壤侵蚀量迅速减少,小流域不同盖度土壤侵蚀总量与盖度因子之间的指数关系密切,相关系数R2达0.92。因此在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以增加地表覆盖度为主要方向。

(1)完善修建蓄水池、取水池、输水管为主的小型蓄水工程。小型蓄引水工程主要解决经果林灌溉,根据现场调查、勘查结合小流域特征,规划对集中连片的作物种植区域实施水肥一体化工程,根据工程区经果林拟选品种、分布情况以及现有的水源情况等综合分析,在经果林种植区与内布置蓄水池及相应管道。

(2)新建、改造田间道路。为了改善群众生产条件,便于工程区耕作、运输、经营管理,根据工程区已建田间道路现状,在种植区新修和改造道路。

(3)混合经果林。小流域治理设计经果林+牧草的模式,在水肥条件较好、坡度较缓、交通方便、集中连片、便于示范推广坡耕地种植经果林,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坡地种植树+牧草等较坡耕地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单一经济林的减流减沙效果不佳。

(4)保土耕作。根据小流域坡耕地的产出现状,在坡耕地上采取耕犁整地,培肥改土,栽培管理和间套轮作等一整套耕作措施,以达到蓄水保土,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目的。针对石漠化较为严重的特点,该地区的林草措施应该更加偏向于能涵养水分、根系发达的作物,如灌木、林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坡面也要选用不同的树种,制定好适合的沟头防护、防涝措施,根据不同比降沟道做好测量、规划。

(5)封育治理。通过对小流域内现状调查,针对人为干扰较大及水土流失較为严重的灌木林地块进行封育管护,促进现有植被生态系统良性演替,减轻其水土流失。

(6)土埂坡改梯。土埂坡改梯保存率较高,可以长期使用,减少成本。贵州石桥小流域坡地土壤侵蚀研究发现:坡改梯措施具有较好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应在小流域治理中适当选择使用。

(7)其他工程措施。修筑浆砌石跌水与干砌石谷坊;在重力侵蚀严重的地方进行沟道削坡;建立防护林体系。通过对地形的微小调整,达到保土蓄水、防涝排洪的目标。水土保持不仅仅重在治理,还要加强保护措施,加强土壤保育和生态系统防护工程建设,实现利用和保护同时进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口们(表3、表4)。

3.2人员培训

在工作中部分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认识不足,是小流域治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控制人为干扰、统一规划,减少人类在水上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活动,从而保障和促进生态修复的实现、治理效果的实现。

(1)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流域管理、技术规范、业务基础知识等。

(2)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有:流域管理、技术规范、专业技术、新技术推广应用等。

(3)对小流域居民的培训内容有: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与保护基础知识、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果林栽培管理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与营销等。

培训方式采用教学、实地参观考察、召开群众会、散发技术资料等形式。研究小流域技术推广主要是经果林的栽培技术及后期抚育管理,首先对示范户或合作社进行集中培训,示范户在经营过程中,组织农民田间学习,将自己从学习和实践中总结的种植生产经营技术传授给其它项目农户(表5)。

3.3其他治理模式借鉴

在贵州石漠化治理的“顶坛模式”、“王家寨一羊昌洞小流域治理模式”,发现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改善人们生活水平。重视人才和技术的投入,以及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水利条件,以达到比传统水利项目更有效的水土利用功能。因此在小流域治理中,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重视人才、新技术的使用等模式经验都是可以取之处。

4分析与讨论

4.1生态效益

通过治理,流域内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57.7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5.17%。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3.49万t,侵蚀模数下降到650t/(km2.a)。林草措施涵养水源,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天然降水通过林草根系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渗出形成河道基流,增加下游河道常水流量,减少洪水总量,产生一定的水圈效益。林草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有较大提升空间。

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植被恢复较快,形成的灌木林地和高覆盖草地能有效地拦截、过滤地表径流,涵养水源,保土固肥,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等。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最终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措施的实施,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水质得到改善。小流域治理具体措施在保持生态效益的同时,应促进居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协调两者的关系,能够使小流域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水土流失坡面、小流域尺度的研究应逐步推向几个小流域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尺度,以便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4.2社会效益

项目措施实施完成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快农、林业协调发展,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条件,美化生活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小流域治理,不仅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地方农村经济等方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及工程示范性。发展经果林产业,通过将一般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改变为附加值较高的经果林,将积极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

小流域治理的实施对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减轻自然灾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感知度来调查评价小流域治理的成效。可以直接反应小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与村民期望的差距,还可也体现当地村民对小流域发展的实际需求,因而能够指导制定科学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4.3经济效益

经过小流域治理,每年增加粮食增产50kg/hm2,木材蓄积量1.5m3/hm3,薪材2500m3/hm2,油茶增产60kg/hm2,每年直接经济效益196.75万元(表6)。

仡达溪小流域所在地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是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通过项目实施及配套其它资金投入建设,将不断推动农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脱贫攻坚的载体、乡村旅游的亮点。在物质资料方面,治理前后差异较大,固定资产增加显著,这说明在经过小流域治理之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该地区进行小流域治理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有所改善。

5结语

(1)農户应当被纳入到小流域治理的范畴,即生态治理模式的设计和推广必须具备农民视角。小流域治理的直接实施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农民,对其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不足,需进行更为全面地协调,开发更大的潜力。小流域生态治理模式及技术没有考虑生态经济分区,而仅以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总结整理为基础进行治理规划。在现实生态建设中,生态模式、技术科学推演论证及生态经济分区是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

(2)生态治理模式的社会经济评价只选取了近年来变动较大、尚未得到充分考虑分析的劳动力价格要素,其假设条件是生态治理模式已考虑到其他主要要素,若将其他要素考虑进来就要建立一套十分复杂的模型,从而使社会经济评价更为科学系统。这些将成为以后生态治理模式系列方面研究的重点内容。

(3)不同的小流域生态治理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况投入管理等也不一样,国家和地方生态治理项目或规划是不同生态治理模式的主要推动者,应当在项目设置、规划投入方面有所侧重,不应采用标准化、模式化的治理方式,使治理效果和生态治理区居民受益单一、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

猜你喜欢

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建昌县兴隆沟小流域治理项目效益分析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浅析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浅析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湖南将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