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和”文化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2019-11-22黄义华樊婧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31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传统文化

黄义华 樊婧

摘要:“贵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质。传统“和”概念,由最初的“音声相和”,发展到“和实生物”再到“和而不同”的哲学思辨,最后发展到追求“保和太和”的宇宙和谐境界,热爱和平、企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天、地、人整体和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基因。习近平积极倡导的 “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对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深入理解传统“和”文化的哲学内涵、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习近平的“和”文化理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构建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传统“和”文化; 哲学内涵;现代价值

中国文明延续五千多年的真实生命,既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地理疆域,更不是延续不断的政治权力,而是悠久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真实生命;正是对这种文化传统的敬仰与认同,使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儿女在长期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对于“中国”或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自我意识;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核心精神及其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使得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与发展

历史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衍化、整合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中国人基本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成为人们修身、治国的指导思想。因此,不理解民族文化及其特性,就不能透彻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和”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和”思想资源。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主持了这次集体学习活动,他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句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习近平同志的这一概括言简意赅,意义重大!鲜明地标示出了中华民族“尚合和、求大同”的民族精神。

(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在中国古代,如何使社会各阶层处于协调、融洽的状态,是施政中需重点思考的问题。西周末年,政治统治出现了危机,先哲们通过反思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危机,正是因为统治者由于重“同”不重“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国家的混乱,使社会失去了“和谐”。为此,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观点,认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下,社会和万事万物才可能得到发展。

史伯所谓“和”,指的是“以他平他”,就是说不同性质的事物和谐地组成一个统一体,这样事物才能得到丰富和生长;史伯所谓“同”,指的是“以同裨同”,就是说只有相同的事物在一起,事物只是简单地重复而没有变化,新事物也无从产生,所以“尽乃弃矣”。史伯反对“去和而取同”,为了论证他这个观点,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论据:如自然界的百物都是“和合”金、木、水、火、土五行而生成的;调和酸、甜、苦、辣、咸五味才可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调和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种音律,才可能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如此等等。

在社会政治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作为统治者,要以社会“和谐”作为治理的目标,要调和社会上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等十个等级和阶层人之间的矛盾,并以之来要求和教导百官;要娶异姓之族的女子作为皇后,从持不同政见的谏臣中选取官吏,等等。只有这样,统治者才可能创造一个“和同”的政治环境,社会上下才可能“和乐如一”。

应该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學命题,从事物矛盾统一性的方面,论证了“和谐”对于国家、社会以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重要性。

(二)和而不同,允执厥中

《礼记》是先秦至汉初儒家的一部文集总汇,《中庸》《大学》乃《礼记》中的两篇,很受后世儒者的推崇。关于“中庸”的“中”,一般认为有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与不及的意思;“庸”则有平常的意思。

根据《中庸》的观点,“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若人人都能达到“中和”,则社会中人人都心平气和,人与自然界也能相和谐,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中庸》强调君子修养自己要时刻保持中道,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好的德行与修养方法,“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一般人不容易做到中庸。真正的中庸之道,应有内在的道、义主乎其中,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正因为有“义”在,君子在处理事物时就能够以“义”为标准,仔细权衡,做出符合中道的行为。

(三)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先秦文献中,《易经》关于“君子终日乾乾”的进德修业观,《易经》的哲学思想得到了《易传》的充分阐释。在《易传》看来,圣人作《易》的最终目的就是“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即是“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四)保和太和、协和万邦

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和谐相处的角度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表现了“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精神。

儒家典籍皆提及国与国之间应该“仁爱”“和谐”,如《尚书·尧典》讲“协和万邦”。“万邦”指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虽各有贫富强弱的不同,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自身的权利,应该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不同国家之间应该求同而存异,和平共处,这就是“协和”。

《周易·彖传》说“保合太和,乃利贞”,尊重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就是“保合太和”;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这就是“利贞”的“正道”。《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和谐精神的终极追求。因此,建立在“仁爱”基础之上的“和合”“大同”的和谐价值理念,为建构“差异相通”的和谐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习近平对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认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国虽大,好战必亡”、“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方略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和”文化理念,这些涵盖内政外交各个方面的“和”文化理念对于对内凝聚共识,“同心共筑中国梦”对外加强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展示着中国智慧。

(一)中国梦:对外消除顾虑,对内凝神聚气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释“中国梦”。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讲到:“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祝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习总书记提出新“狮子论”: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战争带来的苦难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和平发展,是中国梦最基本的元素、最鲜明的底色。

中国梦是世界的梦,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说,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不悖”、“理一而分殊”, “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中美在亚太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只要在亚太地区开展积极合作,一道为促进亚太和平、稳定、繁荣作出贡献,就不存在什么“修昔底德陷阱”;反之,疑邻盗斧、带有色眼睛观察对方,就有可能发生误判,就可能人为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中国人从来认为文明是多元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关键在于会不会相互尊重、能不能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在汉字中,“人”字就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形状。中国梦可以推导出“中法梦”也可以推导出“亚洲梦”、“非洲梦”、“美洲梦”、“世界梦”。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祝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梦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在中华民族间凝聚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在这艘巨轮上,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万涓成水,汇流成海。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我们十三亿人,9000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就能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我们政府的性格,你们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周恩来同志说过:“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危机随处潜伏的世界中生存下来,探索新世纪富国安民之路,是各国政要们思考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人民网创办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关键词是“共同体”的数据897条、“命运共同体”770条、“人类命运共同体”335条、“生命共同体”28条,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很多方面。由此可见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建构维护世界和平、人类和谐、自然和美的世界付出的努力和实践,为地球村的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临近国家开始的,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是“一带一路”的“ 丝路精神”,展开经济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交流的传统文化理念根源。在中国人看来: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所以应该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重要实践,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引领下,亚洲必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祥和热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演讲中深刻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并用“大家庭”来形容之。他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是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努力方向。可以说,与地球村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较,大家庭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础、坚实的“身体”和持久的生命力,共同体内的成员已经形成充分的共同价值,对共同利益也有更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责任,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包容度明显提升,你死我活式的恶性竞争已经没有存在的基础和空间。

“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今日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人类美好未来的开创者。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人民利益的理念,成为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道路上的战略引领。

参考文献:

[1]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道德观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JS2012009)。

(作者单位:黄义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共抚州市委党校;樊婧,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少年力斗传统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