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1岁樊锦诗: 深居大漠57年,一生只为敦煌

2019-11-21华妹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9年11期
关键词:樊锦诗莫高窟敦煌

华妹

2015年,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捐出20亿港元,设立“吕志和奖”,一年一评,获奖者能获得2000万港元(约1800万元人民币),将近是诺贝尔奖的2倍。

袁隆平就是第一届“吕志和奖”得主。这些年得过奖的还有美国前总统卡特、全球可再生能源鼻祖汉斯·约瑟夫·费尔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名人和重要国际组织。

不过,今年有一位81岁的女士,“爆冷”拿到了这个奖项和2000万港币的奖金。

她就是:樊锦诗。

说是“爆冷”,是因为她和她的故事,此前社会大众很少有人知道。

1.这位81岁的老人守了敦煌57年

这位81岁的老人,深居大漠57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护敦煌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莫高窟人称“沙漠中的大画廊”。它承载了中国1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艺术沉淀,也见证了最初的东西文化融合。

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东晋时代),现在有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

著名的日本放送协会(NHK)专门拍了一部介绍敦煌莫高窟的纪录片,名字就叫《美的全貌》。

就在这些炫灿的壁画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坚守和奉献,而樊锦诗就是其中之一。

敦煌莫高窟与许多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珍贵稀有的价值,又有脆弱易损的特点,漫漫戈壁滩,敦煌莫高窟长期经受着风沙的侵蚀。57年来,樊锦诗坚守大漠,敦煌是她奋斗一生的事业。她曾说:“我心归处是敦煌”,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让人为之动容。

樊锦诗,是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在大家看似体面的工作背后,又藏着怎样的辛酸?和“敦煌的女婿”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2.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樊锦诗1938年7月出生在北平,后来全家搬迁到了上海,学习成绩优异的她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可能是从小受到父亲影响,偏爱历史的她,毅然选择了“冷门”考古系。

1962年,樊锦诗成为去敦煌实习的一员,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敦煌,她曾回忆当时情景:“初见敦煌,惊艳无比。”

但敦煌的苦同样令她心惊,洞外黄土漫天,简直像“住在土里”……她曾想赶紧“逃离”这里,但又放不下莫高窟的一切,她想着,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都能坚持,为什么我不行?

在这种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的樊锦诗,由于身体太过瘦弱、水土不服,最终提前结束了实习返回学校。

她本以为今后再也无缘回到敦煌工作,但没想,她毕业的时候,敦煌研究所向学校提出,让她去敦煌工作。这一消息被樊锦诗父亲知道了,父亲担心她羸弱的身体,又舍不得女儿去那么远的地方受苦,希望学校可以重新分配工作,于是写了一封请求信希望女儿可以带给学校领导,然而这封信却被樊锦诗留了下来。

她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她不仅“舍弃”了北京上海的安定,还“舍弃”了恋人彭金章。

彭金章与樊锦诗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彭金章被分配到武汉大学,樊锦诗也服从分配去了敦煌。

那一年9月,她去了敦煌研究院就再也没离开过。

因为爱得深沉,就算相隔千里,距离和时间也并不能成为他们的阻碍,从敦煌到武汉,从武汉到敦煌,一份份滚烫的信件就是他们爱的见证。

4年后,樊锦诗假期来到武汉,他们在彭金章武汉大学的宿舍,举行了婚礼。至此,两人开始了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

他们婚后育有两个儿子,由于樊锦诗工作太忙,根本没时间照顾,后被彭金章接回武汉,他又当爹又当妈,但从未抱怨过妻子一句。

为了成全妻子的事业,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局面,1986年,已经快50岁的彭金章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放弃武汉大学的一切,奔赴敦煌。

那时,他已经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考古教研室主任,来到敦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这对一个男人来讲,是多么大的事业牺牲!

终于,在时隔19年后,他们一家在敦煌相聚。

彭金章来到了敦煌,开启了自己从未涉猎过的考古方向。后来在他的主持下,莫高窟有编号的洞窟数量从492个增加到735个,同时,还在莫高窟北区挖出了回鹘文木活字、景教十字架、波斯银币等等,所做贡献为世界瞩目。

樊锦诗曾说过那么一句话,“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它”。

为了让敦煌“永生”、莫高窟“容颜永驻”,60岁的她提出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用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展示敦煌之美。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正式上线,这时的樊锦诗已经78岁了。

全球网友只要点击鼠标,便能免费观览莫高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就像在石窟中游览一样,甚至比石窟中看到的更加清晰。

2017年7月29日,“敦煌的女婿”彭金章先生去世了,享年81岁。

对于相伴一生的爱人,樊锦诗说道:“我们家先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遇到这样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运。”

3.丈夫逝世她仍然继续着“敦煌梦”

虽然彭金章先生离开了,但樊锦诗总觉得,丈夫还在身边,带着丈夫的那份爱与支持的力量,樊锦诗继续着她的敦煌梦。

半生黄沙为伴,深情守护敦煌,对促进敦煌文物的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学术大师季羡林极力曾称赞樊锦诗,用到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面对网络上对她“不离不弃坚守敦煌”一系列铺天盖地的报道,她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莫高精神”宣讲报告会上,面对600多位听众,她主动说道:“我不像很多报道中写到的那样厉害,我是服从国家分配去的敦煌,几次想离开都没有离成。”

樊锦诗说完,台下听众都笑了,嘴上总说着要离开,却从未离开半步。

对于名利得失,樊锦诗也早已看淡。

“要计较得失,我早就离开敦煌了。”

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总是抱怨获得的太少,但樊锦诗却看得开,“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樊锦诗到了60多岁才借钱在上海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但她一直忙于莫高窟的工作,很少回上海,最后把房子给了自己的孩子。

说起吕志和奖的奖金,她说:“我对这个钱没有别的盘算。我在想,怎么用这笔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能为这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做贡献。”

在她写给北大新生的信中,她提到“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無怨无悔。”

其实,樊锦诗的背后站着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

他们把保护莫高窟当成了自己的青春,是他们的坚守和奉献,才将一座重焕光彩的艺术宝库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仅仅是这些专家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好这些艺术瑰宝,让它们能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延续。

猜你喜欢

樊锦诗莫高窟敦煌
莫高窟的诞生(上)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学会遗忘
樊锦诗和敦煌一起慢慢变老
探访莫高窟
作品二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敦煌 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