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新闻“微”内容生产及对策

2019-11-19王红岩王立平

声屏世界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闻大数据

王红岩 王立平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内容生产应注意避免走入误区,并遵循全媒体时代新闻的特点和要求,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注意创作的主攻方向,生产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移动新闻精品。

关键词:大数据 新闻 微内容生产

大数据时代的内容生产必须遵循全媒体时代新闻碎片化、个性化、短视频等特点和要求,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把“内容为王”作为创作全媒体时代新闻精品、打造主流媒体品质的主攻方向,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移动新闻精品。

大数据传播时代内容生产的四个误区

从目前各类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来看,虽然都传播了一批“准、新、微、快”的内容,但从表现形式到内容都有其盲目性,使大数据传播时代的内容生产走入误区。

误区之一,客观准确地报道少,而随意性大,让用户无法真实客观的体验到新闻传播的主题。误区之二,形式短而内容断章取义。一些短新闻、短视频虽然长度短了下来,但是内容没有深度,没有特点,没有独家发现的眼光,新闻的要素不全,让用户摸不着头绪。误区之三,微视频只是短视频,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微言大义”之作,让人看热闹时还勉强过得去,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主题表现不出来。误区之四,随意性直播的内容多了,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新闻的少之又少。

新闻“微”内容生产的对策

根据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变化的现实,大数据背景下的内容生产要遵循“原生态、深度报道、用户判断”这些用户诉求的基本特点,生产出“准、新、微、快”的内容。“准”就是准确、客观、真实,把新闻真实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主流媒体”准确、权威、专业”的“金字招牌”,在方向、导向、用户服务上体现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权威内容;“新”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主观反映客观到作品表现形式上都要创新,推出“题材诚可贵、品质价更高”的移动新闻产品,创作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优”的移动新闻产品;“微”就是要多提供碎片化、个性化、短视频等为主的“微言大义”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作出“一滴水中见太阳”的作品;“快”就是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创作出快速反应、迅速传播给用户的报道,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如过去电视直播一场新闻事件,从头到尾视频贯穿到底,如今的大数据时代,3分钟内的短视频是最佳选择。过长的视频一方面人们没有时间去看,另一方面寻找要想看的那段视频拉来推去麻烦大,且费流量,同时由于网络原因推送缓慢,既影响了传播时间,也让用户获取有了难度。因此,短视频的点击量远远大于长视频。

“准、新、微、快”等特点,是大数据背景下全媒体内容生產的特点和用户的诉求,既是我们继承和创新的重点思路,也是全媒体时代内容生产上创新的方向,而非完全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割裂。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内容生产方式,仍然要借助于“一滴水中见太阳”内容生产方式和创优出精品创作之方法,以满足全媒体时代广大用户对“微内容”的诉求。所谓“一滴水中见太阳”是个形象的比喻。一滴水中能看到如太阳的巨大光芒,这“一滴水”绝非普通的“一滴水”,而是其中蕴含了巨大能量的 “一滴水”,这些能量释放出的光芒,能辐射空间,照亮宇宙。

处在最基层的新闻记者,在全媒体大数据传播时代怎么抓新闻,抓什么样的新闻,才能与同在一个网上竞争的各级媒体争得自己独家的传播影响,这是今天市县级台记者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多年的创优经验告诉笔者,要争得一席传媒市场,必须扬长辟短,创新自己独家的思维,报道自己独家的新闻,打造独家传播的平台。要做到这样,必须从一条一条新闻采编做起。基层媒体与中央、省级媒体没有可比性。基层媒体不同不仅受传媒的客观条件限制,而且就新闻源而言,一个县乃至一个市,每天能有多少有重大影响的新闻,这是基层台的劣势。然而,基层台同样有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记者始终处在新闻源上,从全局着眼,从小处着手,在“一滴水”中寻找“太阳”的“光芒”,同样可以影响“天下”,进而可以覆盖“天下”。获得2000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短消息《林蛙不归路》就是典型的“一滴水见太阳”的代表作。

今年入秋以来,被誉为“森林环保卫士”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林蛙,由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伊春林区遭到偷猎者的大规模捕杀。昨天,记者在大西北岔林场拍到了林蛙前往冬眠地路上的悲惨遭遇。

林蛙有着固定的迁徙路线,春上山捕食,秋下河冬眠。在这不足千米的回归路上,林蛙要闯过三道生死关。由塑料布做成的数千米的矮墙将一个个山头围得严严实实,林蛙在矮墙前蹦来蹦去,一不小心就掉入了捕蛙人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而另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不足500米的小溪,捕蛙人设置了十多个这样的网箱,逃过矮墙从小溪下山的林蛙多数被收入这样的网箱中。有幸逃过前两关的小部分林蛙进入山下冬眠的深水区,就进入了死亡之渊。同一条河的200米内,两伙捕蛙人的电棍所到之处,强大的电流使林蛙遭到了灭顶之灾。

回家冬眠不成的林蛙最终出现在农贸市场和人们的餐桌上。目前,伊春林区林蛙密度已由过去的每平方公里1万只下降到不足1000只。今年伊春林区发生了大面积森林病虫害。

从表象上看,这条1分29秒的短消息报道的伊春林区的林蛙遭到捕杀,是“一滴水”,但从新闻的内涵看,是一篇以小见大、主题深刻的优秀作品。它通过被誉为“森林环保卫士”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林蛙在黑龙江伊春林区遭到偷猎者大规模捕杀的悲惨遭遇,以及由此带来的森林病虫害,揭示出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家园这一重大主题,令人观看后心灵受到震撼。

“一滴水”中蕴含着如此大的“能量”,是作者独具匠心、驾驭重大主题的能力再现。作者在如此短的篇幅中把林蛙为什么会遭到偷猎者捕杀、林蛙被捕杀后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怎样严重的后果,都交待得清清楚楚。特别是林蛙的捕杀过程,是偷猎者在其返回冬眠途中设置的三道关,这三道关对林蛙来说是走向死忘的鬼门关,是无法避开的不归路。三道关是关关严密,一关更比一关残酷,是记者赋予动物世界的人文关怀。这就是记者在“一滴水”中集聚的巨大“能量”。

新闻可以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的视角报道,可以有自己独到的立意。《林蛙不归路》以独家的视角反映了在常人眼中似乎见怪不怪的重大主题,立意之新、影响面之大,不亚于重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省级媒体的记者能够从最贴近实际的视觉抓以小见大、影响力、震撼力极强的新闻,那么,处在最基层的县级台记者更应该如此。2002年,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中国13.4亿人口有将近10亿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必然要靠基层党组织来带领实施。因此,配备好村级组织是实施小康建设的基础。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庆城县庆城镇莲池村在选举“村官”上有新思路。他们把几个勤劳致富的带头人选进了村党支部,经过一年的工作,莲池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名村党支部成员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了只在土地上做文章的小圈子,发展城郊经济,吸引外来客商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莲池开发区,村里也在一年内创办了26家由农民入股经营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村里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2000元迅速上升到4000元,一年时间,村里成了全市乃至全省数一数二的富裕村。这个事实触动了笔者,过去我们在村级组织建设上往往把那些政治思想表现好的党员选成“村官”,在选村干部上只注重“德”,而忽略了村干部的“能”,结果是许多人有这种公德意识而缺乏带领大家致富的本领。莲池村的选“村官”标准是:既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村班子的候选人。正是这样的新思路,才使这个村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既是村级组织建设上的一个创新,也是在小康社会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突破。2002年11月1日这天,莲池村农民创办的最大的股份制企业庆阳凯萨朗汽车美容护理中心开业,记者以这个开业仪式为新闻的由头,采制了现场报道《莲池村一批致富“带头“当上了“村头”》,甘肃台、庆城台发布新闻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特别是引起了省委组织部的高度关注。甘肃省委组织部在庆阳调研时将这一新闻带回了甘肃省委,向甘肃全省推广了这一经验。于是,甘肃省在全省村级组织建设上依照莲池村的经验,推行了“双培双带”工程,受到了中央组织部的表扬和肯定,进而向全国进行了推广。

處在最基层的记者,要扬长避短,就不能把眼光仅盯在一些重大新闻上,要走出抓大新闻的误区,在“一滴水见太阳”上下功夫。因为基层发生重大新闻事件的概率很低,即使有,也是各类媒体紧追不放的新闻。因而,用大的视觉看世界,以小的新闻事件反映大视角,让其蕴涵“太阳”的光芒,是大数据背景下全媒体新闻生产的独家思路。《林蛙不归路》《莲池村一批致富“带头”当上了“村头”》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经典之作。(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  庆城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新闻大数据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