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绞头发的女孩

2019-11-18古谷

现代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米头发奶奶

古谷

个案

小米今年17岁,是个非常乖巧可爱的少女,上高中二年级,成绩优异。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她将来上个一本没问题。小米的爸爸和妈妈在她小学时就离了婚,小米跟了妈妈,每个周末去爸爸那里待一天。上高中后,因为学习任务重,住校,回家的时间很短,小米就不再去爸爸那里,基本上一周和母亲见一次面,和爸爸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

前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小米有个动作,就是小米和陌生人见面时,总会不自觉地用手指绞头发,在脑门上一阵挠,然后就看见她手指上绞着几缕发丝。妈妈最初没在意,结果多次观察后发现,小米的这个动作越来越频繁,脑门上的头发都变得稀疏了。为了掩饰头发少,小米把刘海留得很长,把眼睛都遮蓋住了。妈妈觉得有些不对头,和小米的班主任沟通。班主任说:“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长,我也关注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紧张的时候,如考试前后,小米绞头发的动作明显增多,还有咬笔头、咬指甲的情况。”

妈妈问老师,有没有平时和小米提过这个问题。老师说没有,因为她怕这样强化孩子的焦虑,只是有意识让小米学习放松紧张情绪,但效果似乎不明显。妈妈有些着急了,在小米又一次不由自主绞头发的时候,妈妈抓住小米的手,让她看自己手指上的几根发丝,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头发都变稀疏了,继续下去不成秃头了?

谁知,小米竟然哭了起来,对妈妈说:“我也不想这样,你以为我想变成秃子吗?我是控制不住自己,心里特别慌,就想把手放脑门上去挠。我还查过资料,说我是得了‘拔毛症,我不知该怎么办啊!”

小米的反应让妈妈措手不及。因为,在妈妈眼里小米一直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从不胡闹,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像个小大人,完全不要妈妈操心。现在,突然看到孩子泪流满面,妈妈的心痛起来。

妈妈拥抱了小米。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妈妈把女儿带进了市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在这里,妈妈和小米正式接触一个心理疾病“拔毛症”。

根据医生介绍,拔毛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特征是无法抵挡拔除毛发的冲动,在1889年由法国皮肤科医师提出。虽然多数的医师同意此疾病出自于心理因素,但病患多半未曾看过精神科医生。他们会有重复的拔毛行为,造成明显的毛发缺少;当他们在拔毛发前会感到极大的压力,对抗这种行为,也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当拔除毛发时,会有愉快、满足与放松。

拔毛症过去被认为很少发生,但目前则认为大约有4%的发病率,女性比男性多,大约4∶1,常在17岁以前发生,但多半在17岁以后才会接受治疗。届时,此拔毛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再是因为环境的压力所引起的,而是患者自己也不清楚此行为的目的。

分析

心理动力分析理论认为,拔除毛发是儿童对于早期的失落与分离的反应,这些小孩的母亲常被认为对孩子过度批评与拒绝,而父亲则表现出被动与情感薄弱。常见于儿童与青少年,但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和咬指甲、吸手指一样,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生理学上的解释是在观察其后续的发展后,发现他们会有比较高的机会合并焦虑症或情感型疾病。目前认为其有多重致病原因,且早期或目前的环境压力会恶化其症状。

根据医生的分析和与小米谈话,妈妈了解到,平时乖顺的孩子承受了外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小米的爸爸离婚后很快再婚,并生下一个男孩。小米能感觉到爸爸和妈妈曾经经常吵架,纠结的问题就是小米不是男孩。奶奶也不喜欢女孩,曾经多次催促妈妈生二胎。小米为自己的女孩身份而自卑。妈妈爱小米,怎么都不愿意生二胎,所以才和爸爸离了婚。小米觉得妈妈为自己牺牲太多,所以表现得特别乖,生怕让妈妈不开心和失望。看到爸爸和奶奶对弟弟特别偏爱,小米对男孩有着复杂的情愫。她一方面想努力学习超越男孩,同时,又很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超越男孩。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小米感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对自己女孩身份的焦虑也越来越大。

听完医生的讲述,妈妈非常难过,她万万没想到女儿这些年来承受着如此可怕的重压,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女儿的懂事,并不是真的懂事,而是对求助的绝望,对恐惧的妥协。

医生告诉妈妈,小米的拔毛行为还不算严重。早发性与轻微的拔毛行为,多半在与病患及其家人将事情厘清后就能减少;而晚发性与严重的拔毛行为,常是慢性,会持续几十年,常合并焦虑与情绪症状,也可能次发于其他疾病。

对策

治疗拔毛症通常会从生理、心理、环境三方面着手:

生理层面:由于拔毛症常并发情绪障碍、失眠,因此依患者状况,医生会开些调整脑内血清素的药物,如抗忧郁剂等来改善情绪。

心理层面:临床心理师会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例如“相反习惯训练”,通过安排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找到减压通道,或者请患者撰写日记,记录每次拔毛的时间、地点、拔毛数量、拔毛前后的压力感等,协助患者厘清压力源。

环境层面:父母、朋友的支持很重要,建议可经常给予肯定、提醒、鼓励,帮助患者建立自信,更快走出焦虑。

解铃还须系铃人,小米的拔毛行为根源在于焦虑,在于家庭关系。除了医生的帮助,小米还需要家人厘清彼此关系,营造对孩子接纳、关爱的气氛,施与家族治疗,改善家属间的互动模式,以减轻小米的人际压力。这属于心理分析式的心理治疗,即找出早期儿童遭遇的失落与分离,因为它可能是促成患者行为的动力因子。同时,加上行为治疗对于轻微到中度的拔毛症效果好,它是让患者了解其行为模式,以取代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常用的有正向回馈其非拔毛行为,负向抑制其拔毛行为,处罚与放松练习等。

在医生的建议下,妈妈开始着手改善和小米爸爸、奶奶一家的关系。小米爸爸本来就对女儿怀有愧疚,现在看到妈妈主动抛出橄榄枝,立即表现积极。妈妈主动带小米去看望奶奶和爸爸家的小弟弟,让小米看到,她仍然拥有家人的爱。爸爸带着小米一起打球、爬山等户外活动,碰到熟人就很骄傲地给人介绍这是自己的女儿。一次,小米问爸爸:“我和弟弟谁更重要?”爸爸伸出手握着小米的手:“宝贝女儿,你看看爸爸这只手,你能说手背和手心谁更重要吗?”“你和妈妈离婚,不就是嫌弃我不是男孩吗?”小米终于说出自己的心结。

爸爸拥抱女儿说:“宝贝,爸爸是个愚蠢的人,成长得很慢,曾经的看法有很多是错的,自从离开你们母女后,我才明白女儿对我的重要。爸爸妈妈离婚和你无关,你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处理好,伤到了你,爸爸向你说对不起,你一直是爸爸的骄傲。”

接下来的每个周末,爸爸主动开车去学校接小米回家。小米在爸爸家吃饭,和弟弟、奶奶玩一会儿,妈妈才来接她,并给奶奶和弟弟带些吃的玩的。一次,在妈妈来接小米前,奶奶悄悄把小米拉到一边,塞给小米几百元钱,说:“乖孙女,奶奶偷偷攒下的,放包里平时用,以后有需要尽管给奶奶说,你不在奶奶身边,奶奶对你的爱还是一样的。”一直和奶奶有隔阂的小米感到受宠若惊,心里很激动。奶奶还说:“听妈妈话,对妈妈好点,你妈妈是个好女人。”

在车上,小米对妈妈说了奶奶的举动。妈妈早已热泪盈眶,对小米说:“宝贝女儿,你看到了吧,我们还是一家人,彼此深爱,没有谁嫌弃谁。”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妈妈看到小米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变得自信活泼,不再是那个谨小慎微、自卑又敏感的小女孩了。

【编辑:花洁】

猜你喜欢

小米头发奶奶
传递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染头发
奶奶驾到
头发剪坏的你可以这么办
谢谢你
头发
懒洋洋的兔小米
小米找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