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2019-11-18赵敏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19期
关键词:理论框架内涵

赵敏娟

【摘要】现代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在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三农”发展特征,结合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生态大系统、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手段、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四个方面解释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通过对“大农业”“大生态”和“大社会”的拓展性理解,以系统论为基础,构建了现代生态农业理论框架图;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视角,对我国现代生态农业政策进行了梳理和评述。这对于推动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对于决策制订者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现代生态农业  内涵  理论框架  拓展性概念  政策梳理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9.003

引言

生态农业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内容,也是途径;既是模式,又是理念;既强调保护生态,也强调产出效率。从背景而言,生态农业的产生是在人类认识到生态、经济、社会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生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时,对农业这个最古老的、巨大而复杂系统的再认识。

人类对农业无机投入带来的生态危害的认知始于上世纪中叶。1962年,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描写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人类不堪重负的灾难。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奥伯特在《ACRES》杂志上发文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和思想。[1]1992年以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81年中国四川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农业生态经济学家叶谦吉教授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角度率先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概念和新思路,他认为生态农业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相结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从而达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循环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2]因此,中国生态农业从诞生之日起,不仅强调维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均衡,遵循“按自然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而且坚持立足于国情民情,结合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优质高产增收,从而使国家、集体和个人等相关利益者全面受益。

近年来,随着全球可持续农业的兴起、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持续出现,[3]农业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大量应用,促使了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深层次理论探讨与实践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生态农业是个相对于当前多重现实问题、多重发展目标以及与现代科技、现代发展理念相结合的动态概念。因此,现代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后产生与发展的。在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奥伯特(1971)提出“生态农业”概念和思想之后,英国农学家凯利·瓦庭顿(M. Kiley-Worthington)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充实了生态农业的内涵,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4]其核心思想是把农业体系建立在生态系统之内,而且农业生产完全遵循生态规律,强调农业体系不影响、不打破生态系统。但是,在欧美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学物质投入的极端做法,[5]如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6]这种忽视农业产出效率的生产方式,可能会使农业单纯地倒退到传统农业阶段,在粮食安全仍然是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是狭隘的,难以成为真正的生态农业。

在叶谦吉教授(1981)提出并详尽论述“生态农业”概念之后,国内学界对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化。马世骏[7]将农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引入到生态农业,主张结合系统工程方法,从而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杨晓东[8]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纳入生态农业的范畴;唐建荣[9]从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视角,对生态农业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定义。翁伯琦[10]、曹俊杰[11]等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了生态农业,提出了具有丰富生態文明内涵的现代生态农业,它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具有安全、环保、低耗、高效等特点。

现代生态农业的目标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符合农业生产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农业体系上,既要保证区域内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还要兼顾区域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健康发展,体现出产业的多层次化、精细化,是各产业的复合体,保证现代生态农业系统整体功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生态保护上,现代生态农业强调尊重自然界物质转化规律,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产出效率,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降低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均衡。在经济效益上,通过借助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运用一二三产融合等途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并提升产业价值,在为社会提供足量优质产出品的同时,达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目的。

现代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12]是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综合体,[13]因此,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系统论的视角,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维护并提升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生产性等,满足现代社会与国家的战略需求。二是现代生态农业将人类置于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关系,生态系统的均衡程度会影响到农业生态系统及农业产出品的质量和效率,而人类的农业活动也会通过复杂的、动态的内部关系影响到生态系统。三是现代生态农业大量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既有生态农业的常规技术和微观技术,也有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的农业宏观生态工程技术等。四是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强调产出更多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而且强调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既注重生物产量也注重经济产量。[14]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改革开放40余年,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160.7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117%。然而,受农业生产中化学品投入过量、经营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与失衡等问题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功能下降,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15]在我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没有取得实质性缓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长期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纳入现代生态农业的视野。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发展我国现代生态农业极具必要性。

首先,现代生态农业是缓解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失衡、局部失衡的需要。实施现代生态农业,能够防治农药化肥和废水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16]并且现代生态农业能充分发挥改善气候、涵蓄水源、保护土壤、增进地力等作用,[17]从而促进农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18]为人类后代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

其次,现代生态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19]现代生态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同时,现代生态农业还能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居往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等。

最后,现代生态农业是应对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局势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产业链的末端,在日本、欧美等国的市场屡遭绿色壁垒制约。[20]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助于生产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三个关键概念的拓展性理解。现代生态农业本质上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依托,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开放的循环系统,[21]这个复杂开放的循环系统要求对相关概念的拓展性理解,这也是构建现代生态农业理论框架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大农业。现代生态农业追求的是高效低耗的生产过程和高产优质的农产品,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的拓展性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把生态农业的过程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外延不仅包括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及花卉等;不仅涵盖狭义农业,也包括林、牧、副、渔业,以及各类产业。三是除了第一产业之外,将与农产品相关的二、三产业纳入建设和服务的综合经营体系,在产供销、农工贸等经营模式上不断发展创新,而且将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科学、农业农村传统文化等多元要素,也纳入现代生态农业范畴。四是空间分布和表现形式方面,既有传统的陆地农业,也有有助于缓解人类水资源、耕地和粮食危机的海洋农业;既有拓宽农业生产途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效农业,又有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的观光农业等可以扩展农业的表现形式。

其二,大生态。现代生态农业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综合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和建立良性的农业物质循环系统,或者开发各种生物饲料制造绿色产品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品质,或者采用生物能源等方法,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运行中农业资源的就地转化增值,如桑基、果基渔业,稻田养殖等。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解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生态农业所依托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的、与社会系统是相互关联且有着复杂关系的动态系统,且农业体系与农村生活、城镇环境系统等存在多重相互影响。二是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在生产环节注重生态效益,而且在农产品收集、销售与消费等环节,同样注重生态影响与生态效益。

其三,大社会。现代生态农业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再到工农业配套生产和服务都要进行整体性组合。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态目标,对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解应该超越农业本身的范畴,通过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传导,它的稳健运行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也需要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投入。同时,现代生态农业的外溢性也會对农业体系之外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带来影响。

现代生态农业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中,农业体系处于核心地位,是人类作用的对象,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同时也通过自身的承载能力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开展。社会系统是农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产物,它通过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农业体系,并因地制宜地加工改造自然生态环境,进而创造更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则是地域范围内农业体系和社会系统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它通过输出生态产品服务于农业体系。具体见图1。

因此,现代生态农业包括了农业体系、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以及三者之间多种复杂的动态关系,在这种循环的动态运行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的政策梳理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不同阶段“三农”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回应,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政策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973~1981年:农业农村生态问题局部治理阶段,间接性生态农业政策开始出现。从文献可以看出,此阶段“生态农业”的概念虽未正式提出,但相关文件已初现生态农业端倪。由于粮食生产是该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农业生产中以有机投入和传统技术为主,因此,生态问题尚不突出。但是,长期的饥饿压力导致单一粮食生产、农业资源过度利用,致使农业内部和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结构不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

生态农业并没有被写入相关文件,但出现了部分针对农业农村生态和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政策与文件,这些政策与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但是在客观上从局部领域支持了生态农业,详见表1。

一是跨学科多领域的协同研究。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农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目前以生态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为主,不仅研究内容受限,而且缺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所需的理论支撑,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亟需完善。因此,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协同攻关,共同探索,逐步完善并形成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不断深入的理论体系。

二是差异化地方化的实践探索。因地制宜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原则。我国各地需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自然社会特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引导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中观上激励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微观上宣传和推广典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三是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提升。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生态农业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对已经成熟的现代生态农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进行筛选提炼,将其应用和推广到农业体系;同时,加大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关键难点技术的投资,鼓励现代生态农业在运营管理等方面试验改革,提升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与管理水平。

注释

[1][16]赵博勇:《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17]葉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第11期。

[3]郑军、史建民:《国外生态农业实践透视》,《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刘思华:《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5]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第38卷第5期,第167~171页。

[6]林祥金:《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7期。

[7]马世骏:《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研究》,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7年。

[8]杨晓东:《关于对我国生态农业问题的思考》,《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7年。

[9]唐建荣:《生态经济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10]翁伯琦:《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实现新跨越》,《福建科技报》,2011年9月21日,第B01版。

[11]曹俊杰、王学真:《中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9期,第108~111页。

[12]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翁伯琦:《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实现新跨越》,《福建科技报》,2011年9月21日,第B01版。

[14]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第5期。

[15]王宝义:《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3期。

[18]李太平:《论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史》,2011年第2期。

[19]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浙江农业科学》,2007年第3期。

[20]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农业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谭明交、冯伟林:《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探析与启示》,《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

[22]朱惠:《关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的卫生问题》,《卫生研究》,1977年第4期。

责 编/马冰莹

猜你喜欢

理论框架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