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书记教你这样“说话”

2019-11-18陈志发

党课参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讲话总书记领导

〉〉〉〉〉 陈志发

2018年10月,《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广大观众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许党许国的爱民情怀和夙夜在公的理政智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风格,对纠正少数领导干部讲话“假、大、空”等不良习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用群众语言,讲百姓话、讲群众听得懂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是以“一种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为显著特征,他每次讲话都会让人民群众感到亲切自然、想听爱听。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朴实的大实话来表达思想观点、擅长用直白的大白话来宣讲党的大政方针。谈到反腐时,一句“老虎”“苍蝇”一起打,点明了工作的着力点;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一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讲明了活动的总要求;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说,“我们手里捏着一把好牌,一定要有好牌打成为好局的自信”“做群众工作,我们共产党本来就是拿手的”等等。这样极具口头语的用词和表达,远比那些“打磨”过后工工整整的大话更具亲和力、更能为百姓接受。

领导干部开会作报告、与群众交流谈心,首先要让群众愿意听、喜爱听、听得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识乡音、懂乡情、讲乡话、接地气,学会运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把严肃复杂的理论术语转化为简明生动的百姓话语,从语言上解决对接基层党员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百姓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听有所获、学有所得。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一些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领导干部“与群众说不下去话”的原因就在于:领导干部不会讲百姓话,群众也听不懂领导干部说的话。

领导干部“不会讲百姓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有的同志做群众工作,满嘴空话、大话、套话,夸夸其谈,莫衷一是;有的扭捏作态,虚情假意,和群众说话是事先设计好的“台词”;有的听来几句好听的、漂亮的话,就鹦鹉学舌,装点门面,在群众面前卖弄风雅。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群众最反感的就是这种无关痛痒、没用处的话。群众语言是科学理论进入基层党员群众头脑的最好中介。要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向广大党员群众讲透彻、说明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就要擅长讲群众语言、学会乡音土话。

用凝炼语言,讲短话、讲实实在在的话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一个显著特点是言简意赅、清新淡远、意境深邃,极具穿透力。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那篇演讲可谓平实却语惊四座,字字句句叩击着心灵,其中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他在参加“复兴之路”展览时,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用三句诗词作了高度凝练的描述和概括,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等,可谓言必有中、一语道破、直指要害问题。

说话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和一种能力。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显示自己讲话的能力和水平,往往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尤其在大会上发言更是长篇大论,有的明明三五句话就能说清楚,却偏偏要讲上一两个小时。其实,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能讲“短话”,并把“话”讲到点子上,才是真正的有能力、有水平。列宁同志提倡讲短话,他主张讲话“愈简短愈好,愈有力愈好”。毛泽东同志喜欢讲短话,他曾用“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来批评领导干部讲话长篇大论;他亲自撰写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名篇,虽然短小精悍,读起来却掷地有声,让人印象深刻。

领导干部要具有把自己想说的话归纳提炼成几句话、几个词、几个字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须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学习。只有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写作水平,才能做到言简意赅,才能在讲到实际工作问题时能“讲到位”“讲到点”,从而避免“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的尴尬。另一方面,要做好讲话准备。有的领导干部开会发言时,由于没有准备,想到哪里说哪里,偏离主题、脱离实际,让听众听得云里雾里。因此,讲话务必要在认真思考、锤炼语言上下功夫,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挤掉“水分”、留下“干货”,以“短”见实效,以“实”赢民心。

用鲜活语言,讲新话、讲管用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总是充满新意,令人耳目一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他在讲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他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以人们每天都在做的小事,来警醒青年朋友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讲“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强调一个国家走怎么样的发展道路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裁判;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

谈话、讲道理,也是一种创新活动,要言人所未言;重复别人的话,犹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再动听的讲话、再优美的语言,说得多了也没有人愿意听。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谈话必须要有新意,力求思想深刻、不落俗套,不能人云亦云;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领导干部讲话、发言,要让听众觉得很过瘾、很解渴、很管用;要给听众留下拨云见日、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印象。曾经有位领导干部用群众中流传的一段顺口溜“生不起,剖腹一万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来话民生问题,把现实中的民生问题说得既深刻而又不深奥,让人一听就明白,给听者留下了深刻思考和难忘印象。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讲话、谈话都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电影《杨善洲》里有一个片段,讲的是云南保山大旱,邻近两个县的县长为争夺水库用水权,带着辖下的百姓为“开闸放水”还是“关闸储水”闹得不可开交。杨善洲书记到现场后,没有在谁对谁错上纠缠理论,而是说“你到他的县里任职,他到你的县里任职”。简短而有分量的两句话,促使两位县长各自进行了换位思考,最终使“抢水”问题迎刃而解。

古人云: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领导干部说什么话、怎么说话,关系工作成效、影响事业发展,真可谓事关重大。

猜你喜欢

讲话总书记领导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注水”讲话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