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余”读书与“钉子”精神

2019-11-18于光

共产党员(辽宁) 2019年13期
关键词:空余求教上山

文/于光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他与哥哥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余时间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依然带书、读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想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要是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求教的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解释:“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天是平日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

虽然董遇所处的年代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三余”读书也已不完全适合当前,但他提倡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却完全没有过时。

雷锋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董遇倡导的“三余”读书与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主张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工作中才能事半功倍,马到成功。

猜你喜欢

空余求教上山
即将上山的驱熊犬
上山·下山
蝶恋花·寂夜
初夏山茶
一二三 去上山
梦游
上山的路
浣溪沙
不耻下问
巧布阵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