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超市式”作业,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2019-11-16王敏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0期

王敏

[摘 要]随着超市购物的蓬勃发展,“超市式”作业走入英语课堂。教师可设计“超市式”作业,通过与人交流、采访调查、动手制作、创编故事等途径,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超市式作业;培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0-0071-02

在英语教学中,作业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超市式”作业源于近几年超市购物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超市购物这样自主选择、各取所需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因此,教师设计“超市式”作业,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选择作业的过程中理性地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作业,寻求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与人交流,提升口语水平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内容较生活化和口语化,教师设计口语交流类作业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如教学译林版四年级下册Unit 6《Whose dress is this?》一单元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口语交流,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笔者设计了口语“超市式”作业:让每个学生上交一件小物品,如钢笔、文具盒、头绳等,放入“超市货架”中,然后让学生在“超市”中随便选一样物品(不能是自己的),并为这个物品寻找主人。如学生A拿到的是手表,他提问:“Is this your watch?”学生B回答:“No, it isnt.”连续问了七位同学之后,学生A成功找到了手表的主人。学生B拿到是一支铅笔,他每问一位同学时都会说:“Do you know whose pencil it is?”很快,学生B只问了四位同学就找到了铅笔的主人。学生C拿到的是一个书包,与别的学生不同的是,学生C的问法与前两位同学相比更直接。他站在讲台问道:“Whose schoolbag is this?”他马上就得到了来自书包主人的回答:“This is my schoolbag.”……

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对这门语言比较陌生,教师若强硬地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往往会给学生压力。通过口语的“超市式”作业,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对话内容,同样的内容换一种形式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采访调查,收集分析信息

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作业,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愿意参与实践类的作业。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设计采访调查型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调查方向。这一类型的作业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如教学译林版三年级上册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单元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笔者布置“超市式”采访调查型作业:围绕“The things your neighbors like”的主题自由采访,三天后上交调查报告,并在课上汇报。有的学生直接利用课内所学的例句练习,在邻居来家里做客时问他们:“Would you like a pie?”“Would you like an apple?”“Would you like a glass of water?”学生从中得出结论:neighbors都喜欢喝水。还有的学生直接去找邻居采访,询问他们:“What do you like?”这一部分学生发现每个人喜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All the people like apples”。

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学生自由地选择对象进行采访,获得了类似购物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问,仔细聆听、思考对方的回答,对英语思维也是一种锻炼。

三、动手制作,体现学科整合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布置一定数量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作业,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度。

如译林版四年级上册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一课的课程任务是让学生自选一项喜欢的体育运动,制作一张英文手抄报。在制作手抄报中,学生可以介绍自己喜欢这项运动的原因,也可以介绍杰出的运动明星,内容不限,自由发挥。对学生来说,这项作业有着极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尤其是涉及自己最喜欢的体育学科,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有的学生选择了“basketball”,介绍Michael Jordan的生平;有的学生选择了“football”,讲述自己与足球的不解之缘;还有的学生选择了“swim”,介绍游泳这项运动的好处,以及游泳前要注意的事项……学生热情高涨,在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有关运动的单词。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而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还学习了很多课外的词汇。

四、创编故事,尽显创新意识

考试是检验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但考试成绩绝对不是语言学习的终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艺术性,死板地记忆、背诵课文例句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助益不大。因此,教師在布置作业时应设计相应的创新式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创编故事。

如教学译林版三年级下册Unit 6《What time is it?》一课时,旨在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不同情境下对时间的问答。在布置课后作业时,笔者大胆创新,让学生自选主题,设计一组有时间的情境对话。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拿到这个任务之后,他们马上准备起来,有的甚至续写了教材中picture 3 中的场景对话。如下:

A:What time is it,Mum?

B:Its six oclock. Its time for dinner, Bob.Hurry up!Dont play chess, now!

还有的学生设计了一个等待放学的场景:因为急切地等待着放学,故事的主人公不停地看表,在心里问自己“What time is it”。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体验到英语的魅力。

传统的英语课堂往往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教学,而忽略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可设计创编作业,让学生尽情发挥创造力,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总而言之,“超市式”作业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布置“超市式”作业,既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又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作业类型,不断提升自己,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