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衣院士”卢永根的吝啬与慷慨

2019-11-15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32期
关键词:脊梁遗体水稻

8月12日,89岁的著名农业科学家卢永根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去世前,他叮嘱家人“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时间回到2017年3月21日,87岁的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187万余元的存款,加上此前转账的693万余元,卢永根夫妇共捐赠了880万余元。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党培养了我,我将个人财产捐给国家。”在捐赠后,卢永根只说了这一句话。

很多人不知道,卢永根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吝啬的节约。他家里的陈设十分陈旧简单: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上世纪80年代,学校经费紧缺,身为校长的卢永根坚持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他对身边人要求也很严,一位做工程的亲戚来“走后门”,被他骂了回去,“只要我一天在,你一天不要进华农大门。”即使身患重病住院,他仍要求秘书不搞特殊,办事尽可能乘坐公交、地铁。

平日里,这位老校长常常拿着一个半旧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卢永根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可是对科研与人才,卢永根却很大方。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奖励人才。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的贡献,他拨出10万元高额奖励;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回国,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专门实验室;博士生刘向东到香港大学做研究,他把自己出国用的两个行李箱与一套新西服送给了他。

淡泊明志的科研工作者,总是崇尚吃苦精神。这些年来,卢永根带领弟子,小心地保护着7000多份稻种资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资源。许多珍贵的稻种,都是他带着学生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的。2001年,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已70多岁高龄的卢永根亲自出发寻找。山上无路,布满荆棘。到半山腰,盧永根已体力不支,但他坚持要去现场,学生们只好架着他慢慢往上爬。老照片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开心。“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弟子张桂全说。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卢永根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近5年,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并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亲人竭力劝他留下来,被他坚决拒绝。他曾三次到国外探亲访学,最终都选择回国。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卢永根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年近九旬的卢永根,有70年的党龄。患病前,卢永根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愿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他表示:“捐献遗体,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

■热议锐评:2018年3月,卢永根获评“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颁奖词这样写道:“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国家没有脊梁,就永远无法屹立于世界之林。卢永根的一生,用爱国之志与奋斗之行,挺起了知识分子的脊梁。

■素材运用:我和我深爱的祖国;民族脊梁;家国情怀;师生情;淡泊名利;散光的       ;财富……

(资料来源:中青在线、澎湃新闻等)

猜你喜欢

脊梁遗体水稻
党是民族的脊梁
水稻种子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表错情
你的脊梁,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