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戏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以海门山歌剧为例

2019-11-15

剧影月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活态海门歌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一、海门山歌剧传承的现状

近几年有学者和大学生对海门山歌剧的舞美、音乐以及与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阐述,大多数人对海门山歌剧的源流、特点、风格以及表演等进行研究,同时对海门山歌剧的保护与发展等相关问题作出了评价和思考,但在发展和传承方面的论述尚浅,对海门山歌剧的保护措施和价值研究方面的内容很少。

人才是剧团发展的保证,而今山歌剧在编、导、演各个环节都出现人才危机,现有的演职员行当不全,剧团的老演员已大量退休,中青年演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对戏曲事业信心不足。对于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来说,目前的研究现状还不足以向世人全面展示其魅力,还需进一步深入思考其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艺术传承之道路。

二、海门山歌剧活态传承的价值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活的过程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海门山歌剧是江苏省优秀的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遵循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创新,遵循协调发展理念,构建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等实践探索,也是服务地方精神文化需求、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海门山歌剧是传承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的核心,是对充满着民间生活情调和地域风情的文化的重塑。结合文化的时代性,加以融合创新,完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文化的精髓。

三、海门山歌剧传承的途径

(一)以创新形式开展海门山歌剧文化艺术传播

针对海门山歌剧的区域性发展,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抓创作、促精品,创作适合本剧种有特色的剧本,利用本地素材,做多元化的探索。或翻新旧的戏曲剧目,结合时代编写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剧,使海门山歌剧以全新的面目走向大众的视野。加强与周边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活”起来。

海门山歌剧在历史的荡涤中依然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活态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有助于帮我们找准环境、适应受众特点、创新保护传承思路、创新推广实效。

(二)对海门山歌剧传承人的事业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即传承人,他们最大的价值是其对信息的传播,将传统技艺继承下来。传承人身份的认定,是基层民间艺术家得到上层文化的重视。传承人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传承意识,不断地对自己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经到了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机械化、智能化、程序化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转型的技术条件、物质基础以及社会氛围,但另一方面却一剑封喉似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绝境。

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海门山歌剧的根本便是活态传承,从活态传承的角度出发,为海门山歌剧的延续寻找新的途径,为海门山歌剧的发展谋求一条新的道路,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完善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

猜你喜欢

活态海门歌剧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我来说新闻(一)
海门赞
不会说海门话的海门人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留住手艺》
海门老街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