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厦倾:《红楼梦》与《百年孤独》悲剧小说共性

2019-11-14林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北京100872

新生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马孔多马尔克斯曹雪芹

林月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班牙语系 北京 100872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编著的长篇小说。凭借残篇与《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o and Juliet)》《源氏物语(について)》等著作齐名比肩,其三十多种译文版本流传于世界各地。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是拉美文学中享誉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两部作品中包含不同地区国家、历史时代的特色,语言风格大相径庭。但同为悲剧小说名篇,它们又在创作手法、情节布置、表情达意等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一、作者时代环境与小说背景

曹雪芹与马尔克斯两位作家都处在祖国政治飘摇,人民困顿,经济萎缩的时代。十八世纪封建社会末期,清王朝的脊梁骨正被四面八方的蛀虫蚕食一空,社会阶级矛盾暗潮涌动,王朝到了极盛而衰的转折点。曹雪芹一生从钟鸣鼎食到举家吃粥,也像是王朝的缩影——在《红楼梦》中化成了贾府的兴衰。同时《红楼梦》中人物事件大多有现实原型。例如红学中流传的说法:史湘云以脂砚斋为原型,宝玉的形象则按曹雪芹自身经历来刻画等等。

无独有偶,谈话录《番石榴飘香》记录了马尔克斯创造“孤独家族”的历程:

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一个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还有许许多多彼此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从来也搞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为什么患了痴呆症会感到莫大的痛苦。

这段话分别对应书中女孩丽贝卡、占卜师庇拉尔·特尔内拉和晚年痴呆的何塞·阿尔卡蒂奥。他直言,《百年孤独》中影射着许多亲朋好友。同时此书创作期的哥伦比亚并不太平,几十次内战造成数十万人死亡,现实社会的动荡便化成文中马孔多的浩劫。

亲身经历使作家能创造出真正动人心弦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引起读者更大的共鸣,使悲剧更加深刻。

二、情节欲抑先扬

曹雪芹用大量繁笔描绘贾府初时盛况,从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威势,到树倒猢狲散,大地真干净的式微,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痛苦的来源,都是一个悲剧缩影。同样马尔克斯笔下从六世同堂的家族、停战时的午后象棋、吉卜赛人带来的万人空巷的集会、皮埃特罗每天来访时袖口上的花香……到一百年后马孔多的土地上,最后一个婴儿在蚂蚁撕咬下死去。

美与丑两个极端的反差能给人最深的震撼。从内部微妙的改变到外部强悍的压力,作家将一个巨大体系的分崩离析一点点展开。悲剧人物大都多在最初的篇章里享有美好辞藻的描绘,却在作品最后落得凄凉恐怖的下场,让人心里憋闷难过,扼腕不已。悲剧作家们抓住这些特点,使文章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这是许多悲剧作品中常见的情节设置。

三、虚实结合

大量的虚写为著作添彩,包括神话、魔幻情节,梦境,人物的想象等。《红楼梦》用开篇解释故事来历的神话、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秦可卿托梦、风月宝鉴等等,在情节中加入了大量超越现实的元素。同样在马孔多也发生着令人睁目结舌的神迹:预言宿命的羊皮卷和算命女人,让读者无法分辨现实梦境的失眠症;奥雷里亚诺校神乎其神的自我预言……这种“生死不辨,人鬼不分”的意趣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大特点。《红楼梦》与《百年孤独》里的真真假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为文章染上朦胧神秘的气氛。用同样严肃的笔触描写交错的真实和虚假,使文艺作品贴近现实又超于现实。

四、大量使用象征意义

康拉德曾说,所有的伟大的文学创作都是含有象征意义的 ,唯其如此 ,它们才取得了复杂性、感染力与美感。《红楼梦》与《百年孤独》是最好的代表。李庆信在《<红楼梦>象征形态论》中提出:《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是“一种被 ‘提高’到‘象征境地’的现实主义。“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的名字象征着她们共同的悲剧结局,海棠兴衰象征着家族命运,金玉、木石对应人物,贾母意指被蒙蔽哄骗的统治阶级等等。各种形式的象征在情节中穿插着细节、伏笔,极具精妙。再看《百年孤独》:贯穿全文“带有猪尾巴的婴儿”象征着家族肮脏欲望和混乱不堪的关系,在销声匿迹百年之后,突然从天而降,摧毁了这个病态家族最后一丝希望。再如雷梅苔丝的一生,象征着人间转瞬而走的绝对纯洁与智慧。没有象征意象的文章是缺少灵气的,在悲剧创作中尤其如此,意象的使用使文章更加深刻,更加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回味,从而更好传达悲剧的内涵。

五、相似的主旨表达

《红楼梦》宝黛之情象征着新的思想。面对湘云仕途经济的言论,宝玉气愤送客: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充分表白了二人的知己之情。他们不屑仕途功名,蔑视传统教条,对人情练达漠不关心,却无法对抗代表传统的“金玉良缘”。而在《百年孤独》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对炼金、军事武器、地理新发现有着新青年知识分子一样的觉悟和蛮夷的狂热。“见鬼!马孔多周围全是水!”使他向往远航,他的妻子“如果非要我死了才能留下,那我就去死”的决绝使他彻底放弃。他或许放弃了家族唯一存活的机会。两位作者笔下反抗、开拓的思想均遭受打击。他们的革新不会成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作者思考这样的问题,或许亲眼见过新思潮在摧枯拉朽的事业失败后消亡。他们为现实惋惜痛心,也就成为了其悲剧中最灰暗的一角,同对自由的追求,对混乱家庭关系的讽刺等等一样,是贯穿全文的主旨之一。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同为悲剧文学,在情节、人物刻画、主旨表达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探求其共性有益于两种文化交流,能为中西译者在处理文本时提供合意的思路等,如果读者有对比阅读的能力,则更易领悟到不同文化作品的精妙。

猜你喜欢

马孔多马尔克斯曹雪芹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文学地理视域下地域文学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研究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的“形影叙事”与曹雪芹的自我形象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枯枝败叶》:孤独的死者大夫形象分析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点点体面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研究
那么,就呈现此时的我们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