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2019-11-13徐耀鸿

科技视界 2019年3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多元化

徐耀鸿

【摘 要】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后提出了一系列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0-013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0.068

Re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XU Yao-hong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deeply the main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raining of diversifie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train diversifie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隨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多元化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当基于产教融合的主要教学策略,积极创新,探索出培养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从而推动我国教育行业的稳步发展。

1 高职院校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仍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差。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却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没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再例如,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明确树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针,并没有将校企合作进行深入推进,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也无法对地方经济及社会进步作出一定的贡献。基于此,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实践能力较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是纸上谈兵。

1.2 缺乏科学高效的知识体系结构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规划生涯课程之类的课程主要是由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方向、政策发展、企业信息公布、职场技巧、应聘方式等等构成,并没有将整个创业的过程、创业形式充分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大多数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仍采用的是创业活动的形式,高职院校中开设创新创业管理类课程的院校大约有30%,开设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的院校仅仅只有5%左右,将二者进行融合的院校则是少之又少。

1.3 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多数教师无法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进行市场化的教学。另外,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引进了孵化器式创业教学模式,聘请了相关的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但大多数专家并没有根据院校的实际需求及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授课,课时不稳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4 与地方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不协调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要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价值,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及产业结构进行充分结合,不同的地区教学资源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专业的设置上较为分散,并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色。同时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实训基地无法有效使用,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及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西藏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结合区域发展及民族特色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化的专业课程,并且在进行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民族文化理念,推动人才与地方民族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精品项目,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的策略和措施

2.1 积极开展知识体系的多元化

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搭建出高效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引导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运用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切实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奋发图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产品、技术、管理、理念的创新;其次,引导学生具备扎实的人文修养。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历史人文、艺术、法律、哲学、宗教等多元化知识的熏陶,使其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本领,同时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去认知事物,找到切入点和创新点;最后,了解并正确掌握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了解前沿知识,利用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捕捉创业商机,从而取得创业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脱离实际,而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产业结构的主要模式对当前社会中最新的知识成果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遵循长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业务流程,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2.2 实现能力结构的多元化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自身认知的提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仅要求教师将理论知识全面系统的传递给学生,更应当引导学生将自身技能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实际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第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这样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要想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不仅仅应当提高其专业能力,还应当使其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逐渐实现终身学习。具体而言,社会责任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责任、家庭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而团队协作能力指的是确保学生在后期工作能够实现高效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而终身学习则是搭建起高效的学习型社会的主要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引导搭建出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不断发展提供可靠的資源支持。

2.3 开展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2.3.1 基于地方产业,构建“创客空间”

高职院校可以与周边优秀企业搭建起高效的合作关系,创立创业中心。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对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协同企业,共同谋划出核心项目,而高职院校则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与企业行业共同创设出优秀的培育团队,从而为创业中心提供可靠的研发保障和技术支持。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协同企业行业加强对学生的政策对接、咨询服务、后勤保障、团队交流等等,对学生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充分实现商业营销及技术转化的有效开展。通过创业中心实现一个中心+N个特色创客空间,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学术导师及项目导师,通过技术产品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

2.3.2 主动进入市场,优化“众创空间”环境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立足于地方特色及产业转型,周边企业及其他行政部门积极开展协同育人,扩展合作范围,加强政府科技园区及企业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有效对接。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园区助推的全新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引导地方政府部门加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资金支持及政策扶持,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共同建立起众创空间。所谓众创空间,其主要是为了引导创业大学生通过一系列项目活动的实践学习逐渐形成创业团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而院校则应当打造出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载体,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融入到市场中,在众创空间中逐渐成长为企业法人代表,并且实现项目的有效落实完善,最终成为市场产品进行销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如平,李雪,吴房胜,et al.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2):174+181.

[2]朱其志, 徐婷婷, 袁华根, et al. 基于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农业高职院校动物医学类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7(26):52-54.

[3]周丽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8):56-5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