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视域中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2019-11-13李娟

科技视界 2019年30期
关键词:本雅明现代性

【摘 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的现代性体现在艺术生产、艺术传播与艺术消费之中,本雅明借由这种现代性探讨了生产方式变革所带来的艺术革命及社会模式转型。

【关键词】本雅明;现代性;机械复制

中图分类号: B516.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0-006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0.035

The Art Work of the Machine Replication  in a Modernity Vision

LI Juan

(Huanggang Normal College, Huanggang Hubei 438000, China)

【Abstract】The modernity of the article "works of art in the era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s embodied in art production, art communication and art consumption.By means of this modernity, Benjamin discusses the art revolution and social model transform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mode.

【Key words】Walter Benjamin; Modernity;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1 本雅明艺术理论的现代性视角

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艺批评家、艺术史论家[1],其生活的年代(1892年-1940年)正值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并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欧洲社会经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与工业化的时期,新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以及与此相应的审美认知方式,构成了本雅明思想的背景底色。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按照马克思的唯物进步史观来看,即为合目的持续进步的发展观也即是现代性。因此,要解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首先有必要了解何为现代性?本雅明是如何理解现代性的?

据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考证,“现代”一词出现于公元5世纪的欧洲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意识旨在与构成古罗马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进行全面的决裂而面向未来,以此来区分异教的罗马社会,在这一背景下现代性得以萌芽。有关“现代性”一词的考辨,代表性观点有三种:一是以吉登斯为代表的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解读。他将“现代性”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化的世界”,具体包括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世界主客二分的世界观、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制度、个人民主与民族国家管控的政治制度。这一“现代性”概念着眼于发生在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模式与生活方式方面的改变。[2]二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将“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事业”即建构一套基于理性的价值系统来取代中世纪的认知模式,其核心在于“人”如何战胜“神”来完成自我确证。[3]三是以福柯为代表的批判性美学反思。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与当下社会相联系的顺时代潮流的思想行为方式,称之为“态度”,并将此类比为一种批判性精神。[4]以上三种观点代表了对“现代性”解读的权威视角,如果综合吉登斯与哈贝马斯的观点来看本雅明的“现代性”理论則更为全面。综合来看,现代性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涉及经济、文化、政治、哲学等方方面面,它是一套涵盖社会结构与制度以及科学人文精神的综合概念,其核心可以借用现代性社会理论家韦伯的“祛魅”一词来概括,具体表现为理性、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普遍原则。

事实上本雅明作为20世纪巴黎街头的“游荡者”,其深处“现代性”的核心腹地,“现代性”视角不可避免地塑造着其思辨的方式。本雅明的“现代性”概念主要来自波德莱尔,如本雅明翻译了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光》,将波德莱尔列为“拱廊计划”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在对波德莱尔作品的审美品评中流露出对其“现代性”理论的赞同。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理论主要体现在其1863年底,以《现代生活的画家》为题的系列文章中。在文章的开头,指出现代生活的画家的追寻目标即为“现代性”,并指出“现代性是短暂的、易逝的,它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在此,波德莱尔强调的是“现代性”的时间维度,以及在此维度下的审美体验即以一种当下与永恒的辩证法来强调对转瞬即逝事物的灵感捕捉,该观点影响了本雅明的审美判断。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内容解读

据陈学者岸瑛考证该文共三个版本,初稿写于1935年秋的巴黎。1935年12月至1936年2月初,本雅明又增添了7页手写稿,形成第二稿。1936年5月,删节后的第二稿由霍克海默翻译成法文刊载在《社会研究杂志》上。而完整的德文第二稿1989年由苏尔坎普出版社收录在本雅明全集第7卷。第三稿写成于1936年春至1939年3、4月,1955年收入本雅明全集第7卷,是最早问世的德文版。笔者解读的是该文的第三版,也即最成熟的版本。该文可分为5大部分:一、前言: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及目的。二、第1节:回顾了复制技术发展史。三、第2—6节: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四、第7—15节:阐述新的艺术形式——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差别。五、结语:照应前言,针对法西斯主义将政治审美化提出将艺术政治化的主张。总体来看,该文的核心议题是借由“机械复制”这一“现代性”生产方式来探讨由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艺术革命及其社会模式的转型。

该文的“现代性”观点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艺术传播以及艺术消费上。具体而言,一是就艺术生产来看,本雅明将艺术创作视为物质生产,将社会演变视为唯物主义的线性进步。本雅明通过“机械复制”这一物质生产方式对传统艺术“灵韵”的冲击及欣赏距离的缩短,分析了电影这一新型艺术的现代性表征:电影借助摄像机将现实中不易察觉的世界凸显,拓展了观者的无意识空间,使人们能更深刻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二是就艺术的传播来看,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古典社会分崩离析的旧模式的颠覆,以及基于“主体性”原则的个人“民主”的确证。复制技术的传播使得艺术品大量进入市场,增强了艺术品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如石版印刷使得图画能评说当下生活,及电影运用蒙太奇手法延长,实现了对真实生活的延长或缩短,引导大众对现实生活的乏味环境进行体验,这一感知方式的巨变,其实质则蕴含着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颠覆的革命性。三是就艺术的消费来看,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线性发展观,劳动创作历史,劳动者在历史的发展中确立自我的主体性。那么,作为生产活动的艺术其创造的主体是劳动者即艺术家,其创作的劳动成果——艺术作品将属于全体劳动者。“机械复制“使得艺术品的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古典的精英艺术拉向了日常生活,作为日常生活主体的“大众”成为这一审美活动的主体。

综上所述,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着重强调了机械复制技术的现代性影响,这一影响借由艺术的变革而隐喻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法西斯主义的颠覆。对于机械复制造成的影响,本雅明给予了明确的肯定:“艺术作品的复制体现着某种新的东西……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关系”,他认为传统艺术应该消亡,或者被一种进步的技术所取代。

3 结语:机械复制——现代性的悖论

“现代性”在本雅明这里不是用以区分古典与现代的标签,而是一种看待新艺术的观念,其核心是市场化。这种市场化的现代性物质文化正是借助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技术及其所赖以生存的大众社会发展而来,实际上,按照卢梭、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理解,建基在启蒙理性基础上的大众社会是不利于艺术发展的,而本雅明却积极拥抱现代性,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接纳现代社会及其瑕疵。

“机械复制”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模式,体现着社会结构的优越性,这一生产模式改变了传统社会原有的运行机制,人们的认知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剧变:从封闭到全球化、从稳定到流动。现代性在催生新的社会运行模式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层的精神危机,其根源在于现代性自身的逻辑演进。由于理性的不断确证,人的主体性遭到技术的奴役,形成了物对人的挤压,精神文化创作在市场经济的碾压中无处藏身,出现了那种千篇一律、无深度的大众文化。而这一文化的始作俑者,批判美学家却认为源自本雅明為“机械复制”所唱的赞歌。

“机械复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表征,固然给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扩大了原作的数量、延长了现实生活的时空、传播了民主理念等,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造成了传统“灵韵”的消失及文化的断裂,导致了现代性文化主体性的缺位。然而,“现代性”却在对传统的批判中确立起来,当这种先进的生产模式及其美学思维被法西斯操控之后却演变为空前的灾难。本雅明对这一现代性顽疾并非视而不见,在随后《讲故事的人》中则流露出对现代性弊端的担忧。

概述之,本雅明运用现代性的视角来分析现代艺术及社会模式,在重视机械复制及其造就的文化工业对大众的启蒙与解放作用的同时,又对此持有警惕态度。“机械复制”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且还是文学艺术实现其政治功能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娟.本雅明是艺术史家吗?[J].黄冈师范学院报,2013,33(05):20-25.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3.

[3][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福柯.何为启蒙[M].汪晖,等.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430.

猜你喜欢

本雅明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浅空间的现代性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以《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为例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