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提升研究

2019-11-13于淼刘迪

科技视界 2019年30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全媒体

于淼 刘迪

【摘 要】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促进者,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去中心化、碎片化,信息传播的高速化、难控制等特点,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方式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课程思政、关切学生需求、优化媒介环境等方面寻找突破意识形态教育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0-006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0.0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网络社会欣欣向荣,网络文化纷繁复杂。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生活学习的地方大多是地理环境复杂、经济欠发达,社会环境多元化,极易遭受敌对分子渗透。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党的创新理论能否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和践行能否更实、更广、更深。

1 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困境

1.1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滞后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教育无法有效回应时代之变、社会之需和学生之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系统性,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边缘化、课时安排少、内容不合理、缺乏系统性。二是存在功利化倾向,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都沉浸于教育对象应然状态的设计,忽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然状态,导致了意识形态教育宏观构建与大学生心理微观认同之间缺乏良性互动;[1]过于追求教育的受众和规模,存在以奖励学分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校园活动。三是缺乏一致性,有的教师仅仅将工作本身作为谋生的手段,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意识;有的教师对当前意识形态教育缺乏高度认同,无法真正回应学生关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2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渗透。一方面,过度渲染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肆意歪曲、丑化中国形象,散布政治谣言,把中国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暂时性问题扩大为全球问题,影响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另一方面,与国内的少部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进行破坏活动,利用“民族”和“宗教”等进行宣传和鼓动,以达到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淡化”目的,其实质就是干涉我国的内政,是对我国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分裂。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精英培植”扩大意识形态的渗透范围,利用社会转型期人们“仇富”“仇官”的心理,鼓动网民搞街头政治和民主动乱,甚至组织民众反抗政府、推动群体性事件和游行示威活动等,制造中国混乱。[2]

1.3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冲击

新媒體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全新挑战。当前,新媒体呈现出了扁平开放的格局,庞杂的数据导致了意识形态教育朝着庸俗的方向发展,对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的语境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社会化语域,为他们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3]网络流行语中蕴涵的多元意识形态主张势必会青少年意识形态认同产生消极影响。语言文字原本常在的文化内涵被解构、弱化和异化。[4]必须要辩证地认识和对待新媒体的发展与变革。

1.4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加大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一是思想行为受宗教影响明显。中国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信仰宗教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但他们比较感性,思维单一,容易产生冲动心理,一些极具欺骗性和蛊惑性的言论和思想极易动摇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三是心理压力大。由于多种条件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与其他地区的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入学时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成绩不理想,进而加重了其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2 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2.1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德施教和依法施教相结合

一是牢固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性。坚定不移的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全媒体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仰。二是把意识形态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速推进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在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上下功夫,使学生真正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三是开创“微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微引领”“微学习”“微生活”“微服务”“微成长”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德治和法治教育,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对各民族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引导学生形成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四是组建优秀教师团队。选聘有责任有担当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提升教师团队的政治素质和媒介素质,不断拓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提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培养时代新人的理解高度,挖掘对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认识深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全媒体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