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林芝果园主的雄心、野心和担心

2019-11-13文|图

中国果业信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开平林芝蓝莓

文|图 清 扬

这是一条天路,神圣而充满诱惑。

五年前我第一次踏上这条路。那是金秋十月,我独自一人从家乡驾车经川藏线到拉萨,寻找人生新的目标。回来之后,才有了 “花果飘香”,才有了自如、有趣、孤独和忙碌的自我。

今年3月底再次踏上这片圣地,在灿如云霞的林芝桃花林中,我偶遇“黑钻苹果”,从此便对这个尚未探秘的产区念念不忘。一谈到水果优势产区,除了彩云之南的云贵高原,就是这个云端之上的青藏高原。所以当杨开平(西藏林芝盛世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临时邀请我再去一趟林芝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退了马上就要出发的返程机票,搭上第二天凌晨从西安到林芝的航班,第三次踏上纯净心灵的圣地——西藏。

待了3天,除了重点走访杨开平的果园之外,还与在林芝种出“黑钻苹果”的马天伟和种蓝莓的陈一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深入交流,倾听和见识了他们的雄心、野心和担心,渐渐揭开了以林芝为代表的青藏高原水果产业的神秘面纱……

▲杨开平在查看苹果的发育情况

杨开平的雄心

33年前,杨开平从自己的家乡四川自贡来到西藏,那年他只有17岁。家乡贫穷,来西藏打工谋生;2004年开始介入养猪业,建成西藏生猪出栏量最大的养殖场,2013年被新希望集团收购;2016年开始考察全国的苹果产业,在确定西藏林芝的气候优势之后,2017年开始在米林县羌纳乡承包土地种苹果。

“你觉得在林芝种植苹果有什么优势?”我问他。

“我去过四川、甘肃、陕西和山东等4个苹果产区,也买过新疆、河北、山西和云南等地生产的品牌苹果,实事求是地说,还没有一个地方的苹果的口感能超越我们的口感。”杨开平非常有底气地应道。

我在果园中尝过他的“嘎拉”苹果,品质确实不同凡响,也知道这个地方的气候优势,所以没觉得他在吹牛,只是未尝过他的主栽品种,也不敢完全附和他的观点,便接着问:“这个口感体现在什么方面?”

“一个是甜,一个是香。”杨开平自豪地说:“这点不是吹的,像我们的苹果你不知道糖度有多高,摘苹果时,果面就像有糖渗出来一样,黏乎乎的;只要放一个我们的苹果在车上,整个车厢里都是香味。”

“你觉得这边的苹果口感好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我没有纠结他的苹果口感究竟能好到什么境界,这个答案等一个月后来实地品尝时即可见分晓。

“主要是气候,光照好,温差大,而且没有任何污染。”杨开平应道。

这都是无可置疑的。

“为什么会选择‘瑞阳’和‘响富’这两个品种?”我在果园看到的主要是这两个品种,没有套袋的果实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响富”是紫黑色的,“瑞阳”是红色的,着色都很好。

“我们2016年的时候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尝了17个品种,当时我们去了4个人,一致选定这个‘瑞阳’;后来又去了山东烟台的大山果业,选了他们的‘响富’。2017年建园时就种了 400亩(26.67 hm2)‘响富’和100 亩(6.67 hm2)‘瑞阳’,2018 年又种了 100 亩(6.67 hm2)‘瑞雪’,那年发大水,淹死了 200 亩(13.33 hm2)‘响富’;2019 年又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谢红江老师的推荐下补种了200余亩(13.33 hm2多)的‘长富 2号’,这个品种连续两年在陕西省的评比中获得冠军,想必品质也是很好的……”

“现在种下来这几个品种的表现怎么样?”相对于西藏早些年种植的苹果品种,杨开平选择的多是这几年才推出的新品种(系),在高原地区的表现还是个未知数。

“从去年的表现情况看,‘响富’的肉质更脆一点,口感要好一点,而且存放时间要比‘瑞阳’长。但是从形和色来说,‘瑞阳’要好一点,果面是发亮的,‘响富’要黑一点。”杨开平从手机中翻出去年参加展销会时拍的照片,外观都非常惊艳。

在田间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这两个品种在树势上的差异:“瑞阳”强,“响富”弱,无论树冠大小和当年产量都有明显差异。而且,不套袋的“响富”有个很大的问题——果洼处容易产生锈斑,影响外观品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选择套袋,多花一点成本吧。”杨开平解释了为什么套袋的原因。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600亩(40 hm2)苹果园全部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模式:矮砧密植,宽行密株,起垄栽培,地布覆盖,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3年生的植株已经有不少产量,这在西藏算是第一家。

“这得益于谢红江老师的指导。”杨开平高兴地说。

苹果矮砧密植种植模式 ▲

▲西藏林芝种植的“响富”苹果

西藏林芝种植的“瑞阳”苹果 ▲

▲ 西藏林芝种植的“新红星”苹果(黑钻苹果)

“你觉得在这里投资农业的难处在哪里?”与具体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相比,我更关注在这个区域的投资与回报。

“销售。”杨开平不假思索地应道:“相对于内地,西藏的信息是闭塞的,很多人不知道西藏能种出水果来,导致很多好的东西都没有走出去。”

“如果真有好东西我觉得销售是没有问题的,就像松茸。”我举了他请我吃的林芝特产——松茸为例,并问道:“松茸的物流成本多少?”

“从林芝空运到广州,需要20元/kg多,它比其他产品要贵一点。”

“那苹果的话,运输是飞机还是汽车?”

“看对方的量。”杨开平应道:“如果空运的话,起码要10元/kg;如果整车汽运的成本会低一点,从林芝运到成都大概需要2元/kg的运输成本。”

“那劳动力方面呢?”我今年3月来林芝的时候就听闻过这个难点。

“劳动力不缺,因为我们周边几个村庄都有劳动力,从十几岁的到五六十岁的都有,但劳动力成本高,去年是120元(一人一天),今年是130元,明年估计要140元,这个价格放眼全国做农业的都是高工资的,而且劳动效率还较差。”

“为什么劳动力资源充沛,价格会这么高呢?”我有点不明就里。

“一方面,西藏有很多国家扶持政策,藏族同胞们的生活如今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另一方面,他们做事情随意性很强,不像我们汉族,在这一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说着,杨开平叹了一口气。

“就是说他爱来不来、想来就来。”这个我倒很容易理解,藏族是我见过的信仰最虔诚的民族,连自家养的价值上百万的牦牛都舍不得出售,金钱对他们的诱惑力太小。

“对!”杨开平明显提高了声调,接着说:“这几年通过我们慢慢引导,还算可以了。现在几个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来我们这里干活,只要他来,一年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以后的定位?”听完优势和难点,我想进一步了解他的方向性问题。

“肯定要做精品,我的定位是做高端产品。”杨开平说。

“不光口感要好,外观方面也要好。”我其实从他主张套袋的角度就看出他的方向。就目前国内高原苹果的定位来讲,大家都只是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来利用优越的气候资源突出口感,甚至以“丑苹果”“野生苹果”为卖点。

“对,水果的色、香、形、味,这四个方面我们都要做到顶尖的。”杨开平非常坚定地说。

马天伟的野心

“我们基地的包园价是20元一个,当时对零售商就讲过,(你们)市场价卖50元左右一个就差不多了,结果最高炒到178元一个,6个装的688元,很多客户就投诉到我这里来了。”马天伟很恼火地说。

他是“黑钻苹果”的创始人,果园在林芝市巴宜区布久乡结麦村,离市区很近,只有15 km,果园的名字也起得很有文艺范——藏汉情缘。

“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我今年3月底第一次经过他果园的时候还以为是一个景区,起码是个农家乐。

“我在这里已经呆了十几年了,对这边还是很有感情的。”马天伟是2002年来西藏的,收购当地的土特产(虫草、灵芝、松茸和核桃等),然后贩运到福建厦门销售,因为存在货源不稳定的情况,基于长期发展的考虑,他于2012年建了第一个占地面积400余亩(26.67 hm2多)的苹果园。“因为前期都是投入,没有一分钱的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老百姓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忙,令我非常感动,所以就起了这个名字,还注册了商标。”

2012年春天种植,2015年开始结果,“藏汉情缘”的苹果因颜色奇特而被当地媒体连续报道,称之为“黑钻苹果”。2018年,“黑钻苹果”在市场大火,这才带来马天伟的烦恼。

▲马天伟和他的“黑钻苹果”

“去年开初说好的卖50元一个,别人已经将定金给他(经销商)打过去了,果子熟了后拉回去,他就不干了,要卖100元钱一个,而且要先把钱补齐了才给拿货。去年搞成这个样子,我头大了。”在前面几年,马天伟都是采用包园的方式给经销商,而且果园中还有其他品种,统货价30元/kg。

“今年打算50元一个,自己搞。”马天伟愤愤地说。

“从你的角度看,你觉得终端价格卖多少比较合适?”我对生产者和经销商之间的利润分配比例没有多大的兴趣,而是关注最终消费端的价格。

“目前的话80~100元一个就可以了。”马天伟说:“今年我的产量上来了,要分等级,高端的做到几百元也是可以,那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100元一个的苹果,主要是哪些人在消费?”

“主要是北上广的人。”

“是买回去当礼品的比较多吧?”

“礼品也不是很多,占一部分。”说完,马天伟反问了我两句:“像你们老家,100元一个的苹果很贵吗?日本一串葡萄几千元不照样吃吗?”

“你这个价格基本上跟日本接轨了。”我今年去过两趟日本,见识过日本水果的终端价格,虽然总体明显高于我国,但那种动辄几万日元的高端水果在商超里也基本上是一种摆设,销量很少。

“物以稀为贵么,对不对?”马天伟笑着说。

“这是市场的核心。”我点头应道。

“当初为什么选择种苹果,而不是选择种植其他水果?”我换了一个话题。

“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马天伟说:“当时来这边收货的时候也会带一些苹果送给客户,大家都说很好吃,但品相不好看。有一次,一个做水果生意的客户问我能不能在西藏收上100 t苹果,我收了一个月,达到要求的只有500 kg,而且都是一家一户零星种植的,也不疏果,结多少是多少。当时这边最适合种植的水果只有核桃和苹果,核桃周期太长,直接就放弃了,所以就选择种苹果。”

“那当时为什么选择种这个品种?”我继续问道。

“当初有这个想法之后,我就在自己的农特产品加工厂附近进行试种,至少种了20多个苹果品种(系),后来发现这个品种表现得非常好,所以就选择了这个品种。”

“8年种下来了,你现在觉得这里种苹果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什么地方?”这是我关注的核心问题。

“生态环境是这里最大的优势。”马天伟答道:“土壤也好,空气也好,水也好,都不存在污染的,这一块是内地无法相比的,所以我们这么多年都拒绝使用除草剂,怕破坏生态。再加上这里的海拔、光照和昼夜温差,这才造就了咱们这个独特的产品,这是最大的优势。劣势是成本高,所有物资都是内地调过来,包括装苹果的箩筐和包苹果的泡沫袋,都是从内地运过来,你说成本高不高?”

“你现在一年的生产成本要多少?”

“我拿地拿得早,租金倒是便宜,才二十几万元,如果是现在则要80万~100万元了。人工是大头,2个技术员,6个长期工,一年就要50万元的人工工资。施肥、割草、采摘的时候还要叫当地的零工,一下子就几十号人,甚至上百号人,150元一天,管一餐饭,这个一年差不多也要20万~30万元。接下来植株越长越大,需要的人工也会越来越多。”

“人工好找吗?”

“不好找。”马天伟说:“像我这个基地周边的藏民,家里的经济条件都非常好,家家户户都有挖掘机、铲车、小车……”

“那就是爱做不做,无所谓的。”我笑着说。我上次来就深切地感受到,得益于国家的扶持政策,这边农村的生活条件明显优于内地大部分地区。

“对!爱做不做,都不差钱。”马天伟附和道:“我们的长期工全部是内地找过来的,这边的人不会做长期工的。”

“其他成本呢?”我继续问道。

“还有肥料。一年施3次肥,1次有机肥,2次水溶肥。水溶肥一次6万元多,两次就12万元多;冬季的一次有机肥更厉害,十几万元二十万元是最起码的,有一年我买油饼3.40元/kg,搞了一遍快30万元。今年果子结得多,每个月还要补一次叶面肥。再加上后勤、机械燃油损耗等乱七八糟的,每年的生产成本差不多要180万~200万元。”

“藏汉情缘”果园门景▲

▲谢红江(右一)在介绍高原苹果种植的特点

“去年收支平衡了吗?”

“去年产量不高,只有20万斤,赚了一些。今年算大丰收了,如果价格合理的话,估计产值在800万~1 000万元。咱们园子不是只有黑色的这一个品种,还有很多品种,黑色的只占30%多,如果都是黑果,那就厉害了。现在又舍不得换种,刚刚进入盛果期,一株树,多的时候可以结50 kg果子,一下子砍掉舍不得,我就每年砍一部分换一部分。”

“也亏得这边产品有特色,价格也卖得起来。”我感叹道。

“价格必须要卖得起来,否则是要死人的。如果像内地卖4元/kg,我肯定走人了,没办法做的。”马天伟说。

“其实现在对我来说最大的难点是融资难,所以发展得慢。”马天伟话锋一转,吐了一下苦水。今年他在林芝市朗县新拿了1 100亩(73.33 hm2)地,开发第二个基地。

“为什么你步子迈得这么快?”对农业投资,我一向持谨慎态度,不支持大干快上的做法。

“缺货啊!找我要货的人太多,我没货。另外,朗县的气候条件更好,光照更强,更干燥,温差又大,以后种出来的品质会比这边更好。”马天伟介绍,朗县政府还给了他1 000万元的扶贫贷款,20年还清。

这个对他的诱惑力很大。

“那你在朗县也只种‘黑钻’这个单一的品种吗?”

“‘黑钻’占80%,其他就配点授粉树。”

“这个品种的卖相很独特这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评价一个单品的好坏,肯定有优点也有缺点,你觉得它的缺点是什么?”我是比较婉转地提出自己的担心。据我侧面了解,马天伟种植的“黑钻苹果”,其实就是“新红星”苹果,跟美国的蛇果和甘肃天水的花牛苹果都是同一个品种,品质一般,只是在西藏林芝的高原气候环境下种出了不一样的品相。

李亚东(中)考察陈一宏(右一)的蓝莓园▲

“这个品种是元帅家族的嘛,存放时间久了就会变粉。”马天伟倒也实话实说。不耐贮藏是行内对“黑钻苹果”的最大诟病。

“常温下能放几天?”

“几天不止,常温下2个月随便放。”

“有没有考虑建冷库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几年都是经销商直接调冷链车到基地运输,全程冷链,保证每个果子到顾客手里都是新鲜的。”

“那你是非常看好这个单品的前景?”我追问道。

“应该问题不大,我们毕竟是先行者,而且这几年找我要苗木的我一个都没给,我想先把自己的基地做起来,把这一笔钱先赚过来再说。倒是网上挂着我的头像卖苗子的很多。”马天伟苦笑道。

“以后有什么打算?”

“没什么打算,把地种好,有好的合作方和他们好好合作,争取共同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这样就可以了。”马天伟淡淡地说。

陈一宏的担心

“就林芝目前的情况来看,以公司化运作的水果基地有赢利的吗?”我问陈一宏。他是河南许昌人,2011年开始在西藏创业,先在拉萨做了4年酒店;2013年入股林芝圣域农牧综合有限公司,2016年来到林芝参与公司管理,一年后离开,创办林芝互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高原蓝莓。按照他的原话,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跳进去的。

“一个都没有,一个都没有。”陈一宏摇着头回答我。

“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林芝的高原气候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果品,而且价格卖得也贵。”他来酒店找我的时候,“藏汉情缘”的马天伟还在,就提到要把“黑钻苹果”的果园价从去年的20元一个提高到50元一个。

“农业的门槛很低,但又高不可攀,投资期太长,像种苹果要5年才有收益,而且资金量太大。”陈一宏介绍,他早些年入股的圣域公司是整个林芝市最早发展苹果的龙头企业,2008—2013年的最初五年一直投入没有产出,其中有个股东退出,他是接了这部分股份才进入这个行业的。

“圣域公司基地有多大面积?”

“3 000 亩(200 hm2)。 ”

“这家企业创办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你觉得存在什么问题?”一般业主都不大愿意讲问题,所以我想从侧面深入了解一下,毕竟陈一宏在圣域公司参与过一年的管理,知根知底。

陈一宏迟疑了一下,估计觉得自己也不合适揭短,只是泛泛地说了一句:“就是在管理技术这一块,我觉得还是跟不上,面积太大了。”

“当初为什么搞这么大面积?”我似乎找到了关键点。

“就想做成林芝最大的嘛。2012年开始政府要搞万亩水果产业带,就把圣域作为龙头企业来推,也有资金支持,公司就顺势而上了……”

“最早多少面积?”

“最早 60 多亩(4 hm2多)。 ”

我一下子语塞,不知道该赞叹,还是该感叹。毕竟从创业时的60亩 (4 hm2)做到现在3 000亩(200 hm2)的体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你怎么又去搞蓝莓了?”我换了一个他容易回答的话题。

“就是因为我认为没把工作做得很好,而且股东之间意见不一,我就跟他们说,我给你们做一个样板看看,结果自己挖了一个坑跳进去了。”陈一宏笑着说。他把进入农业这行形容为“入坑”。

▲陈一宏的蓝莓园

工人们在清园▲

“为什么选择种植蓝莓呢?而不是继续种植苹果。”

“种植苹果的投资周期长,种植蓝莓第二年见果,第三年就有产量和效益,而且价格也比较高。所以,我于2017年3月9日签的合同,4月12日就把蓝莓给种上了,这才造成了昨天李亚东老师说的土壤改良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昨天实地考察之后,第一次来西藏的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吉林农业大学李亚东教授给陈一宏提出了很多问题和建议,比如定植破根、起垄栽培、园艺地布、修剪方法和肥料配方,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有机质匮乏。李亚东还特意翻出手机中的一张今年1月份陕西刚定植的蓝莓园照片跟我说,他(陈一宏)种3年赶不上人家种1年。当然,李亚东也肯定了西藏林芝的区域优势——成熟期晚、品质好,能填补全国蓝莓市场的空缺。

“你觉得效益前景怎么样?”我继续问陈一宏,这次他是特意邀请李亚东过来评估林芝种植蓝莓的市场前景,为其下一步发展把脉。

“我觉得还行。”陈一宏说:“因为这里种植蓝莓有两大优势,第一个是品质好,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西藏的水果品质,无论甜度还是香味都会比内地好;第二个是有市场空白期,国内市场的蓝莓价格六七月份最低,到7月中旬后就回升了,到9月份秘鲁的蓝莓开始行销国内市场,但它的口感不行,太酸了。”

“但李亚东也提到了物流成本的问题,从有机质的调入到果品的运出,这边的物流成本都比内地高很多,你有什么解决方案吗?”我还是喜欢深聊问题。

“西藏的物流成本确实是一个大的瓶颈。如果空运的话,七八月份刚好是林芝松茸的旺季,成本就比较高;如果用冷链车的话,七八月又刚好是这边的雨季,川藏线经常发生泥石流,不安全。所以现在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运到拉萨,然后走拉萨航空,或者走青藏线。有机质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原地取材,让农户去收集松针,再跟牛粪混合发酵后进行覆盖。”

陈一宏还介绍了他的发展规划:采取“政府+企业+农户”的三方合作的方式,由政府出资金,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企业负责营销,两年之内把林芝蓝莓发展到1 000亩(66.67 hm2)。

“假如你老家的朋友说,这里环境这么好,水果的价格这么贵,想来这里投资,你建议他过来投还是不投?”我撇开树种选择聊产区的投资价值。

“你觉得呢?清扬老师。”陈一宏笑着反问了一句,然后说:“我不会建议他过来投。像我这个80亩(5.33 hm2)的蓝莓园已经投入了300万元,今后每年还得投50万元。”

“我觉得你的蓝莓园没有取得理想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期技术还没做到位。”我还特意提到李亚东给我看的那张陕西蓝莓园的照片:“如果能达到像他这样的技术呢?”

“技术好你还要会卖,会讲故事。你如果没做过市场,自己想当然地要卖高价,就像刚才马天伟的想法一样,果园价卖50元一个,商超卖100元一个,太理想化了,你的产量和销量是否匹配?就像我的蓝莓,今年卖100元一斤,没问题,因为我没量;但当我的产量真正上来之后,价格肯定要下调的。”

“不过我觉得还是像您说的小而精的果园还是可以的。大果园目前在林芝还有政策支持还好一点,如果拿不到政策的支持就很难做。”陈一宏举了一个种“华硕”苹果的案例,不到20亩(1.33 hm2)地,搞采摘园,第4年开始盈利,去年卖12元一斤,今年卖15元一斤。

“你对西藏的苹果有信心吗?”我又把话题转到种植苹果上来,这趟过来的主要目的也是看苹果。

“绝对有信心。”陈一宏说:“我是做销售出身的,销售说白了就是靠品质,没有品质不要谈销售。林芝无论苹果也好,蓝莓也好,我对它们的品质都非常有信心,所以我对市场销售也非常有信心。”

“我今天还跟盛世公司的杨开平聊了一段时间,他目前最担心就是销售的问题。我说最最关键的是,一个月之后你的苹果拿出来确实不一样,营销方面的事情就很容易做了,你也没必要花几十万或者上百万去做品牌营销,今年就大量搞试吃活动,让各个渠道去试吃,这种效果是最好的。”

“如果这里有真正的好产品,我觉得销售不是问题,甚至物流都不是问题。”我继续说道:“但从这几天走访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林芝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还是技术方面,没有把单位面积的产量做上去,包括马天伟的‘黑钻苹果’,去年 400亩(26.67 hm2)地仅产了 10万kg,这已经是第八年了,那是什么产量?每亩(667 m2)平均下来才250 kg左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产量。而没有产量,价格再高也没用。所以,关键还是技术问题。相对来说,杨开平在这方面算是做得比较好的。”

“如果以技术和气候衡量的话,我觉得技术至少要占30%,没有这30%,气候再好……”

“从现状来看,技术还不止30%。”我否定了陈一宏所说的权重比例:“我觉得要调个个,技术占70%,因为气候优势就摆在这里,你怎么去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关键就在于你的技术。”

这是我今年第二次进藏的最大感悟。

猜你喜欢

开平林芝蓝莓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国航北京—林芝直飞复航
鲸鱼在发芽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西藏林芝所有县区有望今年脱贫
西海岸的蓝莓名片
甜甜的蓝莓果
古镇开平
林芝抵达香巴拉